
這本厚重的學術論文,法文版有幸日前啃完了,一時感觸良多,一方面探索了「藝術哲學」的精神千年歷史,一方面也見識到學界百年如一日的黯黑學閥。
班雅明堅持的風格,在個人看來為「樸實無華」,或許和學院熱愛的光鮮隱晦術語有所隔閡。
一個流亡猶太人的「德國性」
班雅明龐大又精細的思想體系,很多人都認為隱藏了一種神秘的「猶太性」,可能就是於納粹崛起下,被迫流亡,最後自殺,激發的一種連結千年靈性救贖。然而,這或許就忽略班雅明思想的另一個隱藏的面相-「德國性」,什麼是在軍國主義崛起的條件之下,核心的「德國精神」?

猶太出身的班雅明,早期著作卻都是單純研究德國思想,表面上,這或許呈現一種客觀的政治歷史條件-當時於德國統一的國族榮光下,學院追求研究「本土思想」。
然而於政治條件宰治下,青年班雅明的「德國研究」,卻走得非常遠。他的博士論文:《論德國浪漫主義美學批評概念》,與升等論文:《德國巴洛克戲劇之起源》,都探索一種被光榮的軍國主義遺忘的面向-什麼是「德國精神底藴」?
青年班雅明一反當時流行的思想風潮,年輕時專門研究非常冷門的題目,即使承擔被學界拒絕的生涯風險。
在前衛藝術的驚滔駭浪之下,他的博士論文卻專注於非常不討好、被公認過時的題目:什麼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精神」?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極左、反戰的青年班雅明,為何要研究這樣古老的題目?
青年班雅明可能注意到,我們看到光鮮亮麗的前衛藝術,其精神起源,直接來自被視為傳統、過時的「浪漫精神」。
班雅明力排眾議,研討康德、歌德這樣的德國人,如何在法國大革命的衝擊之下,提出「自主性」的探索實踐,這樣於封建時代,追求可能被砍頭的民主訴求,共振浪漫主義的「狂飆運動」。在一種追求自主的意識形成之下,當代藝術與民主政體一同誕生。
德國不僅是國族至上、軍國主義的發源地,青年班雅明試圖證明,德國還是民主思想、前衛藝術的發源地。
他的博士論文研究被認為過時的「浪漫主義精神底蘊」,他的升等論文,更是朝向更冷門、更冒險的題目走去:什麼是浪漫主義的起源-德國巴洛克戲劇?
升等失敗,邁入超展開之旅
班雅明花費青春十年,構思、撰寫的升等論文-《德國巴洛克戲劇之起源》,可說極盡不討好人之能事。
德國巴洛克戲劇,不僅被認為老調過時,班雅明自己還在論文中明確寫道:德國當時的劇場,遠遠不及在其之前的莎士比亞,也大幅落後於同時代的法國、西班牙之古典主義悲劇。

既然可能是三等的藝術作品,為何要研究這樣讓人冷感的題目?青年班雅明可能在其中看到,德國精神的「樸素起源」。
不同法國、西班牙這樣文化大國,當時崛起中的德意志小城邦,以一種天真還是魯莽,「誤讀」了古典主義的經典-亞里斯多德《詩學》,將希臘悲劇囫圇吞棗,土法練鋼成獨自一格的本土戲劇。
這樣「誤讀古典」的草根戲劇,其精神始源,與其是崇高恆久的希臘、羅馬文明,更來自金權政治結合國民信仰的奇妙混合體。巴洛克當時核心精神-朕即是天下的「君權神授」,表現最為淋漓盡致的,並不在呼風喚雨的法國、西班牙皇家藝術,反而在小國林立的德意志世界,得到一種絕對的虔誠信仰。
德國巴洛克藝術,以一種天真還是魯莽,淋漓表現出「絕對主義」之藝術。然而,或許就是這種來自土地的樸實信仰,以一種歪打正著的奇異姿態,成為德國精神的樸實起源。
從啟蒙主義到浪漫主義的德國哲學、藝術,因為其巴洛克劇場之天真「誤讀」,似能比法國和西班牙,更能掙脫古典傳統的教條束縛,更能以單純、強烈、絕對的姿態,追求精神的探索,能在法國大革命的點火之下,展開面對封建的「狂飆」之旅。
青年班雅明如此對「德國精神」的樸實追尋,遭受嚴重的後果。其花費十年的心血著作,被學院直接打臉,升等失敗。
這本重要學術作品,為何會被正式拒絕,已經成為百年奇案。一個主要原因為學院「派系林立」,如其口試委員直說:「班雅明不是我的學生啊。」
然而,班雅明因為這個學院拒絕,邁入其超展開的精神之旅。
以「德國精神」為出發底蘊,班雅明從布萊希特身上,親炙馬克思唯物史觀,並將之結合其出身的猶太唯心神秘,展開其面對希特勒民粹崛起,預言人類啟示錄的命運流亡。
【個人班雅明研討講座】
有幸即將於柏林,舉辦兩場免費班雅明講座,日期為:五月21日、22日
歡迎一起來分享!(最後報名電郵:jayyochen@gmail.com)
後續活動-
- 巴黎實體:六月
- 港台線上:七月
- 倫敦實體:八月
- 台北實體:九月
期待與各單位團體共同合作,一同實踐民間自發、人民自主、藝術共感、知識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