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了,確定沒問題?
當「立即擁有」變成一種慣性,我們是否還有能力與「等待」相處?
1. 被切割的時間感
我們愈來愈習慣跳過廣告、快轉過場、即時配送。等待被視為低效率,甚至是設計缺陷。
- 劇集要一次看完
- 訊息要秒回
- 外送倒數變成娛樂
等待從「過程」變成「問題」,甚至成為令人焦躁的錯誤提醒。我們的時間知覺被切割得越來越碎,專注變淺,焦慮浮在水面,無法沉下來。
2. 快感的迴圈設計
平台、APP、推薦演算法,每一個都在訓練我們只回應即時刺激。它們提供的是「用不完的下一個」,讓等待變成一種不必要的負擔。
當我們的大腦越來越依賴這種立即反饋,對於需要花時間才能抵達的事物(一段關係、一項技能、一場對話)就越感疲憊。耐心像是久未使用的肌肉,很快會退化。
3. 痛苦不耐受(Distress Intolerance)
有些人不是「不願意等」,而是「等的過程感到不適」。我們對空白時間的容忍度下降,甚至出現類似身體戒斷的不適感:煩躁、切換、滑走。
這是一種被設計環境強化的心理現象。當神經系統不再能與緩慢共處,「等待」就從可忍受變成一種觸發警報的刺激。
【小水怪筆記】
等待有時不是為了獲得某個結果,而是為了讓某些感覺慢慢顯現。
我知道有些人一邊說「我想清楚了」,一邊卻切換得很快。 他們不是不想停下來,而是不確定自己是否還能承受空白的感覺。
我不會勸你慢下來,也不會說等待比較好。但如果你願意,你可以試著讓某個過程不那麼急著結束。 那也許會是讓你重新靠近自己的入口。
▋今日等待小偏方(選擇性保留):
試著在等紅燈時不滑手機,發發呆看看
(你會發現腦袋裡冒出來的第一件事,可能還挺重要的)
------------
📎 本文原始版本可見尼思湖心理諮商所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