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在凌晨兩點,看著電腦螢幕裡的簡報稿,心想:「我只是想好好過生活,為什麼非得把靈魂賣給工作?」當我第一次聽到「安靜辭職(Quiet Quitting)」這個詞,就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在辦公室的影子。@zaidleppelin
Quiet Quitting:不只是辭職,而是重新聽見自己的聲音
我原本是工程師,把「效率」視為信仰,每天追 KPI、畫圖、監控產線。主管常說:「再撐一下就升官了。」但我心裡卻像機器在運轉,只聽見腦內冷冷的機械迴響。MBTI 將我歸類為 INFJ,直覺告訴我「這不對勁!」
直到我接觸到「安靜辭職」,才明白這不是偷懶,而是:「把時間還給公司,把人生還給自己。」
我開始準時下班,晚上學新技能、週末去單車旅行。短短三個月,煩悶少了 40%,生活掌控感卻翻了一倍。
為什麼一個「不加班」決定會引爆職場震盪?因為它迫使每個人重新計算:工作究竟佔人生多少百分比?
Snail Girl 蝸牛女孩:當世界催你快跑,我選擇修一門「慢」的課
後來我離開工程圈,改做自行車設計。雖然轉到健康產業,但是工作仍宛如競賽,新車發表、零件延遲、客訴電話 — 我感覺自己像踩著飛輪的倉鼠:越轉越快,卻原地打轉。
某天,我在 IG 上看到「Snail Girl」:慢泡咖啡、早起拉筋、睡前不看手機。我心裡一震:這不就是我渴望的生活嗎?
我設計了自己的「蝸牛晨曦」儀式:
- 早上冥想 30 分鐘,只聽呼吸。
- 騎自行車上班,感受陽光和稻田。
- 星期一只做最必要的事,其他留白。
結果我反而更專注,也因為這份「慢」,重新找到生活的節奏。

老鼠人:是在躺平,還是在默默尋找出口?
「鼠鼠我啊,不想努力,只想在被窩裡滑到天亮。」
2024 年底,「老鼠人」在華語網路炸開;我初看覺得心酸,但仔細想又很有感;剛離開炸雞店時候,我也曾經每天窩在床上滑手機,對未來感到無力。
Rat People 到底是真的懶,還是只是在努力活著?
在我們批評「老鼠人」好吃懶做之前,或許該先問問:為什麼他們寧願窩在房間裡,用最少的力氣產出一些低能量的內容?
其實,「躺平」這種生活方式不是最近才出現。早在 2021 年,很多年輕人就開始反思:與其拼命買房、努力升遷,不如選擇過簡單一點、舒服一點的生活。
這樣的「躺平主義」背後,是一種對現實的回應:不買房、不買車、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小孩、花最少的錢,只求維持基本生活,不願再成為被資本主宰的工作機器。
當現實環境大到讓人無法對抗,有些人選擇不再硬撐,也無法說他們錯;但從道德角度來看,好像又不完全能說他們對。
這也有點像韓國女性主義發展出的「4B 運動」:不約會(Bi Yeon-ae)、不發生性行為(Bi Sex)、不結婚(Bi Hon)、不生育(Bi Chul-san)來源。這些行動背後,其實都是對社會價值和壓力的反擊。
「阿姨我不想努力了」這類的說法,表面看是放棄,其實更像是一種暫時退出。嘴上說著隨便,心裡其實有點不甘。比起放棄人生目標,更像是在說:「我只是不想照你們設的規則玩遊戲,我想用自己的方式活下去。」
只是,這種「低功率」的生活能維持多久?會不會哪天我們真的就忘了怎麼振作,找不回那個充滿幹勁的自己?

近 10 年的網路躺平熱詞:Quiet → Snail → Rat
我請 ChatGPT 幫我整理這幾年反內卷、反拚命的新詞:

為什麼大家一年比一年「更不想努力」?
因為努力不一定有用。
下班還在回訊息、薪水追不上房價、身體開始出狀況。當努力沒有回報,甚至連健康都賠上時,人就會懷疑:我這樣拼,到底為了什麼?
所以我們在網路上分享日常,把自嘲變成故事,在同溫層裡找到共鳴。
該怎麼找回能量?
我一直覺得,「低能量」不一定是壞事,其實它是在提醒我們:你累了,該休息了。
這種低電模式,反而是一種自我保護。因為我看過太多人在紅燈狀態還硬撐,把自己最後一點備用電量都燒光,連喘口氣的空間都沒有。
當你選擇降低耗能,其實就是你還願意留點力氣給自己,而不是完全放棄。
我突然想起十多年前,那時候我也曾經一路往下滑,身心都快當機。後來我學會一件事:不是要拼命管理能量,而是要學著「留能量」。
能量不能管,只能保留。
如果你每天都把力氣全花在上班,當然就沒有力氣做其他事。所以我開始遵守這三個原則,讓自己不會一下子就耗盡:
- 先設好界線:你的時間就是你的資產,不該隨便被人佔用。
- 調整步調:慢一點,不代表你懶;那是幫大腦切換模式,從忙碌轉向創造的關鍵時刻。
- 自己打分數:別活在別人的評分表裡,該由你來決定自己有沒有價值。 這些看起來像小事,但做久了,你會發現,能量真的開始一點一滴回來了。不是靠硬撐,而是靠節奏和選擇。
延伸閱讀:
量化「情緒電量」
現在的我以寫作為職業,重新定義「工作」的意義。過去的我只是為了完成任務,現在我更在意的是:這件事能不能讓我感到成就,對自己或對世界有沒有幫助。
簡單說,就是從「完成一件作業」(Assignment),轉向「完成一項成就」(Accomplishment)。我不再只看收入多少,而是會問自己:這個月我寫了幾篇讓我滿意的文章?我吸收了多少新的知識?
每天我都會記下自己做了哪些「真正有意義的工作」,哪些事情讓我的「情緒電量」下降,哪些讓我感覺充電了。
而早上的「蝸牛晨曦儀式」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開關,用緩慢且溫柔的步調展開新的一天,讓自己不會一下子就耗盡能量,也避免突然失速。
心得 & 結語:夢想當然可以比麵包大,但麵包大小該由自己決定
回頭看這一路,我也曾把自己關起來,把世界擋在外頭,以為只要隔絕壓力就沒事了。但後來我發現,其實我們都還是需要跟世界產生連結。
我從「安靜辭職」學會了劃清界線,從「蝸牛女孩」身上學會慢下來,而「老鼠人」提醒我:就算你現在能量低,還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留下聲音。
那些曾經看起來像是在逃避的生活,其實只是我們在重新學著怎麼活。
用幽默化解壓力,把疲憊寫成故事,在自嘲中找到共鳴,用柔軟的心感知這個世界,這樣的連結,也是一種溫柔的力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