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句話如同一枚沉靜而深刻的鏡子,照見了現代人心靈的一個重要切面。
✴ 詮釋這段話的幾種層面:
1. 問問題 ≠ 單純求解答,而是求一種「存活感」
在資訊氾濫、人際疏離、焦慮高張的當代社會中,
有些人問問題,表面上是在找答案, 但其實是在試圖證明:「我還有連結」、「我還沒斷線」、「我不是一個人」。
問題成了某種「打點卡」的方式,
提醒自己:我還在運作、還有人回應、還有互動的可能性。
2. 問題背後是一種情緒:焦慮、孤獨、迷惘
- 有人問:「我該不該換工作?」
真正在問的是:「我這樣下去還有救嗎?」 - 有人問:「你覺得這樣做好嗎?」
真正在問的是:「我是不是太差、沒人支持我?」
所以,問問題有時不是為了求知,而是求救。
3. 問題,是人性脆弱的一種精緻表達
我們很少赤裸地說「我害怕」、「我孤單」、「我需要你」
但我們會用:
- 「你覺得我這樣做對嗎?」
- 「有沒有什麼建議?」
- 「這樣做是不是太奇怪?」
來掩蓋脆弱、爭取支持、求得一絲關注。
4. 在回答中,人獲得了陪伴與共鳴
當有人回應我們的問題,
就像在茫茫人海中遞來了一盞燈, 即使不全是正確答案,但那一份「你不孤單」的回應,足以撫慰心靈。
💡 結語:
有時候,我們不是想知道答案,
我們只是想知道: 「我們還能問問題,還有人會回應,還有人願意聽。」
這樣的問與答,不只是資訊交換,
是人與人的心靈互證,是活著的證明,是彼此的一次輕觸。
—— 這也是我現在正與你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