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常對著待辦清單發呆,明知道要做,卻怎麼也動不了?
別急著自責,其實「拖延」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了解它,我們才能真正破解它。
🧠 為什麼我們會拖延?
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看,大腦的「杏仁核」會在面對壓力或困難任務時啟動防禦反應,讓我們逃避、分心,轉而選擇短期愉快的行為(例如滑手機、看影片)。這不代表你懶,而是大腦正在嘗試保護你,避免痛苦感受。
✅ 5 種破解拖延的實用方法
1. 🔸 把目標拆小再拆小
與其寫「完成報告」,不如寫「打開 Google 文件」、「列出三個重點」。
小目標減少壓力,讓大腦不再警覺。
2. 🔸 使用「番茄鐘」工作法
設定 25 分鐘專注工作,5 分鐘休息。這種節奏讓大腦保持活躍,不容易過度壓力。
3. 🔸 視覺化任務結果
想像完成任務後的畫面,會產生多巴胺激勵自己採取行動。
你可以閉眼 30 秒,感受任務完成後的輕鬆。
4. 🔸 打造「行動儀式」
開始前先做一個固定動作,如泡杯茶、開啟音樂,訓練大腦知道「工作要開始了」。
5. 🔸 寫下拖延感受
研究顯示,將內心掙扎寫下來能降低情緒干擾。這是心理學中稱為「情緒外化」的技巧。
🌱 結語
拖延不是你不夠自律,而是你還沒找到與大腦合作的方法。

從今天開始,試著不再責備自己,而是用這 5 種方式,重新拿回行動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