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涯的道路上,許多人會透過職業性向測驗來尋找方向,在學期間應該也有許多學生做過不少測驗。然而,這些測驗的結果是否準確?
在一次諮詢中,我遇到一位剛畢業一兩年的諮詢者。曾做過多款職業性向測驗,結果顯示她適合從事行銷、業務類工作。諮詢者對這樣的結果感到困惑,與認識的自己、喜好皆不相符。不曉得該遵循測驗結果走,還是依照自己目前的規劃繼續面試。
其實,職業性向測驗不能僅憑單一結果來定論,而應從多面向綜合評估。和諮詢者一起討論之後,從這次經驗中提煉出幾個要點,幫助大家更理性地看待職業性向測驗。1. 多面相評估自己
單一測驗無法充分反映受測者的價值觀與興趣。職業選擇不僅關乎能力,還需考慮個人對工作的期待與意義感,容易導致結果與真實偏好不符。
2. 不要只看職業
有些測驗結果會告訴你適合從事某一個職業,比如行銷、業務、工程師、技術員...等,但我們可以去注意這個職業背後,有哪些特質是自己偏好、擅長的。
比如: 喜歡行銷是因為看著流量上升的「成就感」、喜歡業務是因為能與不同人「交流」。
3. 多行動與嘗試
不一定要透過辭職的方式去嘗試,可以試著從課程、工作坊、兼職等方式去了解,也許這些行業與想像中不同,也可能會在行動的過程中,了解到哪些特點是自己喜歡、不喜歡的,而其實,喜歡也不代表一定要從事該行業。
4. 結果是會變動的
每個人經過不同的歷練與成長,想法與價值觀都會有所改變,不必抓著過去的測驗結果不放。
這些年有許多過去未曾出現過的職業,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糾結在測驗結果給予的「職業」,或許更侷限了自己。
和諮詢者一起探索測驗,了解他的背景、經歷與價值觀後,才發現諮詢者並非選錯道路,而是受到過去的測驗結果所困,導致不斷懷疑自己。也透過這次諮詢,收集到了有利的資訊,替未來職涯規劃做準備。
如果你也想一起探索個人的職業偏好,歡迎到 Instagram 找我聊聊 ! 也可以追蹤我,一起探討更多關於生涯與職涯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