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靈關係圖 緣起(三)「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時期
跟吾家喵喵合作的這篇論文名為《「愛的能力」的結構構想的研究》,最初在二O一一年開題時名為《「愛的能力」量表編製—根據E.弗洛姆《愛的藝術》,原本是打算寫篇很正經的量化論文,不料關於何謂「愛」的文獻的梳理越搞越多,關於「愛的本質」概念越挖越深,結果到了二○一五年碩士論文繳交的最後期限,指導老師大筆一揮(也許帶著幾分無奈),給了一個新的論文名稱,將論文重新定調為質性研究,我們合作的碩士論文這才有了順利過關的機會。
「盤古圖」的質變則是源於論文其中的〈愛的人格(思想)之結構〉一節的探討。思維形成的過程如何在此便不再詳述,畢竟原有的論文已寫得很清楚,但經過心理學文獻的深度梳理後,「盤古圖」有了更深層次的內涵。
不過在此表達出來,應該看不出增加什麼內涵。因為挺多每個名詞後面多了個括號,括號當中多了一排字。
陳列如下:
靈(集體潛意識);
真我(個體潛意識);
身體(身體意識);
假我(假我);
社會(社會潛意識)。
結合原有的「盤古圖」圖示,則變成這樣:

盤古圖增修版
除名詞高深了些,看來倒是沒多大變化。
所以,這邊還要多加兩樣東西,即「自我意識」與「無意識」。
論文的原圖名稱是「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是符合心理學論文需要的名稱。
應心理學的學術需求,原圖不使用靈、真我、身體、假我、社會的名詞,而以集體潛意識、個體潛意識、身體意識、假我意識、社會潛意識代之,再加上「自我意識」與「無意識」,其構成的論文原圖如下:

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論文原圖)
「無意識」很簡單,就如圖所示,圈定的範圍外全都是「無意識」。
較特殊的是「自我意識」,即途中虛線所圈的範圍。
自我意識是心靈表層的存在,白話點,就是你能發覺到「你是你自己」的意識、記憶、觀念、認知、想像、計畫等心理活動進行的地方。
自我意識的虛線範圍不是固定的,能容納多大的範圍,願意接受多大的自己,虛線範圍都會有變化。
例如這樣:

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論文原圖-巨大意識)
這張的虛線圈圈明顯擴得較大,代表自我意識足以接納更多的訊息而變大。若與這樣的人格相處,應該會有此人的思想開放,見識廣博的感受。
而有些人,自我意識不是那麼開放,心思可能在認知上有某些偏頗,那圖示的呈現就可能會變成如此:

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論文原圖-偏離1)
這張的虛線圈圈明顯小於上一張,圖上的位置代表此人格願意接受的範圍僅有小部分的身體意識、個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假我意識與社會潛意識並非此人格願意關注的內容。
還有這張也是人格呈現偏頗的例子:

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論文原圖-偏離2)
與前一張成對比,虛線圈圈僅有小小一個圓,自我意識願意接受的訊息僅有假我意識與社會集體潛意識的一小部分,其餘的內容皆排除在外。
還有一種狀況是多重人格,其圖示則是如此:

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論文原圖-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是指一個人具有兩種或是兩種以上的不同人格,而不同的人格會在不同的時間點主宰宿主,人格轉換通常都是突發的,通常與環境以及社會壓力有關。
虛線圈圈的重疊代表這些人格可以意識到彼此的存在,沒有重疊就代表無法意識到對方的的存在。
而人格的意識各有其偏好與重視的範圍,吸收與接納的資訊也有所不同,這便形成了這些人格分布在圖上各處。
當然,虛線的圈圈也不是只能在有圈定範圍的圖上居留,例如這張圖示:

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論文原圖-解離)
這種圖示,符合的人格解釋就是「解離」。
解離(dissociation)指的是在記憶、自我意識或認知的功能上的崩解。
解離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當人在受到龐大的心理壓力、傷害時,透過個人意識、認同或是行為短暫性的改變,來迴避傷害,以免招致情緒崩潰或是身心傷害,但當解離過程失控時,可能造成各種解離性疾患。
常見的解離性疾患有四種,分別為心因性失憶症(解離性失憶)、心因性朦朧(解離性朦朧)、多重人格和自我感消失。
其中多重人格的圖解是前一張,這張則較符合另三種解離疾患。
如心因性失憶:當人在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或是心靈創傷時,為了防止精神崩潰,透過不自覺的解離過程,將可能造成傷害的事件從意識中抽離。
如心因性朦朧:心因性朦朧是一種獨特的意識狀態,類似於神明附身,患者的原我被抽離,出現意識混淆、認同改變,可能突然離家出走,無法記起原我過去的經歷,通常持續時間不長,數天內就會復原,且很少復發。
如自我感消失:自我感消失包括了知覺改變以及自我經驗改變,患者可能發現自己身體出現變化、自己正從別的地方觀看自己、感覺麻木、無法妥善控制自己的言語行動等症狀。
以上三者皆有自我意識消失的狀況,而心因性朦朧還會多出自己無法理解的行為與想法,就如圖中偏離的虛線圈圈,大部分處於無意識當中,接收了屬於無意識範圍內的資訊。
此外,自我意識的虛線圈圈也不是固定都是圈圈的形狀,例如這個模樣:

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論文原圖-偏重靈修)
這根棒棒糖似的自我意識,可見其偏重在個體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即「真我」與「靈」。這樣的自我意識,我會稱作是個偏重靈修的人格。
還可以有其他形狀,像下面這張圖:

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論文原圖-忽略身體)
這種像啞鈴或像雙頭槳的,就是靈性發展得不錯,社會上也混得風生水起,但顯然對身體一點都不照顧、不關注,還有壓榨身體為兩邊服務的嫌疑。
其他還有不少種形狀,像星星、三角形、正方形都可以,一切還是看當事人的意識發展狀況而定。
還有種是分離的情況:

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論文原圖-與社會脫節)
這是與社會脫節了,或是那種徹底隔絕與社會接觸的人格。
再舉一種例子:

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論文原圖-失去信仰)
這種情況則是失去了靈與真我聯繫,也可視為「沒有信仰」的人格。
那麼有人會覺得「盤古圖」上的靈、真我、身體、假我、社會,或是「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上的集體潛意識、個體潛意識、身體意識、假我意識、社會潛意識,這五者會永遠都是橢圓,形狀永遠不變嗎?
這問題就像是問,每個人的靈魂都長得一樣嗎?
這張圖,玩到這裡,也該告一段落了。
其實就是張示意圖,幫助理解自己的人格而已。
但行文至此,是否有人發覺,自己大部分的注意力已放在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的虛線圈圈,即自我意識的變化之上,而較少再去注意作為原來「盤古圖」的靈、真我、身體、假我、社會所構成的底盤的存在。
這就是在「盤古圖」的基礎加入第六個要素「自我」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