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白日記 #044|別再打斷孩子!耐心等待,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有些孩子選擇放棄,不是因為不會,而是因為太常被打斷

✍️ 洪唯傑

📕 你怎麼學不會?
💢 你要動腦啊,怎麼會不能出
【#044|等待答案的小孩】

這篇文章的兩個故事,發生在我還在經營台中東海店的時候。

那家店位在澄清醫院附近,是我們幾間分店中,我最喜歡的一家。週邊住戶大多是醫護人員、公教家庭或文化工作者,不急不躁,願意停下來聽孩子說話,也願意和我這個店員好好聊聊「怎麼用遊戲陪孩子成長」。

有時客人一走進門就能談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有時一場桌遊還沒開局,卻先聊了半個小時教育哲學。那是一段我很珍惜的時光——我不只在賣遊戲,更像是在經營一個讓親子彼此靠近的空間。

這篇文章的靈感,就是從那段時間累積下來的觀察中誕生的。

兩組家庭,兩段我至今仍記得清楚的對話。

第一段發生在 2020 年 10 月 5 日,一對爸媽帶著弟弟來店裡玩桌遊。弟弟從第一局就不斷放棄嘗試、拒絕思考,爸媽則急著出手幫他解題。

我看著這一切,心裡浮出一句話:

「他不是不會,是早就學會放棄。」

一個多月後,2020 年 11 月 19 日,我把這段故事講給一位熟客聽。他聽完沉默了幾秒,然後說:

「你講的,就是我小時候。」

他說自己從小理解能力比較慢,沒有人願意等他、也沒人願意換個方式教他。

久而久之,他學會了:「與其答錯被罵,不如沉默不語。」

那段對話像一面鏡子,讓我重新看見這個故事背後的重量。

而隔天,2020 年 11 月 20 日,我又遇到洪媽媽。

她帶著孩子回來還桌遊,也讓我聽見另一種父母的聲音——她曾經逼女兒努力,後來選擇學會等待。

那時我寫了兩篇貼文,記下這些畫面。

今天是 2025 年 5 月 30 日。五年過去了,我已離開桌遊店,但這些畫面從沒離開我。

我回頭看見這兩則故事,覺得它們不該只是留在貼文裡——於是我決定重寫,把它們整理成這篇有血有肉的散文。

這篇文章,不是回顧,是整理。

整理那些曾經發生、卻常常來不及理解的現場。

寫給還在育兒路上的爸媽,

也寫給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被跳過、被加快,
如今終於學會等人的大人。

一、還遊戲那天,她講了女兒的故事

那天晚上,洪媽媽回來還遊戲。

是我休假結束回來上班的第一天,才發現她租的桌遊已經逾期。電話撥出去的時候,我還在心裡想著:「她平常很準時,應該只是忘了吧。」她接起來的聲音果然有點匆忙,也有些不好意思。

「啊,真的很抱歉,這幾天太忙了,完全忘了還遊戲。」

她說這話的時候,語氣像在喘一口氣,不只是解釋,更像是一種歉意的釋放。

我笑著說沒關係,也順勢問問孩子們玩的如何。

「他們最喜歡《滾球大賽》啦,有球可以撞人真的比較好玩。」

我說:「小朋友嘛~有東西可以衝撞,才有快感,我懂。」

我們在電話兩端都笑了,像是被孩子的喜好拉回某種單純的世界。

洪媽媽笑得溫和,是我印象裡典型的「斯文型媽媽」,短髮、穿著簡潔,有一種像靜香媽媽的氣質。她其實是十月底才第一次來我們店裡,是那種讓人一眼就會留下印象的客人。

我還記得那天下午陽光很好,她推開玻璃門走進來,臉上那種帶著明確目標卻又略帶焦慮的神情,在店裡的黃光下有些柔軟。

「我想找幾款適合我女兒玩的桌遊。」她一坐下就開門見山地說。

「她小學二年級,有自閉症,但看起來和其他孩子沒什麼不一樣。」

這句話她說得很小心,那是一種不想標籤孩子,但又必須誠實說明的語氣。

我點點頭,聽她繼續說:「醫生建議我讓她多玩桌遊,有助於身心發展。你覺得有什麼推薦嗎?」

我幫她挑了幾款適合的遊戲,特別選了有教學影片的、可以兩個孩子一起玩的、還能讓她女兒自主參與的遊戲。

印象最深的是,每介紹一款遊戲時,她都會轉頭問女兒的意見:

「妹妹,你覺得呢?你喜歡這個嗎?還是想選別的?」

她的語氣不高不低,但總是等女兒的點頭或搖頭才繼續。這樣的耐性,是我在店裡很少見到的。

那天她們挑了三款遊戲帶回家。那一幕,我現在還記得清楚──媽媽帶著一點謹慎,一點希望,一點不要期待太多的表情離開店裡。


二、當成績成為保護色

還遊戲的當天,話題慢慢從遊戲延伸到教育,再從教育聊到她和女兒之間的故事。

她說,其實自己以前對孩子要求非常高——特別是功課。

「如果她考得很好,就只是個『很會讀書的怪咖』,別人比較能接受。我只是想保護她。」

她的語氣很淡,但那種淡,是淬過火的。

她說她努力要讓女兒在別人眼中「正常一點」,所以在家裡拼命要求成績、盯作業、補習、填充教材。

但她後來發現,女兒的學習能力並不強。常常學不會,記不得,連簡單的題目都反覆卡關。她不明白為什麼別的孩子都可以,偏偏自己的女兒不行。

「我以為她不認真,結果是她真的不會。不是偷懶,是做不到。」

那段時間,她每天都處在失望與自責中拉扯。

她逼孩子唸書,孩子抗拒;她越逼,關係越僵。

她一度以為,是女兒不願意努力。

直到她撐不住,去諮詢心理醫師。

「有些事情,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勉強不了。」醫師說。

她說那句話像雷打進她心裡。

「我才知道我有多殘忍。她只是想讓我開心,可是我卻逼她去做那些她根本過不去的事。」

那句話講完後,她安靜了一下。我也沒出聲,只是任由這份安靜在空氣裡慢慢擴散。

「我現在只要她平安健康長大,就滿足了。」她最後說,語氣像是終於放下了一塊壓在胸口的石頭。

三、另一個孩子,選擇等待

有一天,另一對家庭來店裡玩桌遊。

我記得那天店裡有點吵,小朋友們在不同桌上比誰笑得大聲一點。我一轉頭,就看到他們一家坐在角落的那張木桌前——媽媽坐得筆直,眼神銳利;爸爸有點疲倦地整理著手邊的遊戲牌;而弟弟的手懸在空中,一臉困惑。

弟弟應該是國小低年級的年紀,和洪媽媽的女兒差不多年紀。他們這次玩的是《拉密》,是一種需要邏輯推理與觀察的遊戲。

弟弟從第一回合就開始放棄:「我出不了啦!」

媽媽馬上跳進來,帶著一點不耐煩的語氣說:「你要動腦啊,怎麼會不能出?你都沒在看!」

她邊幫他看牌、邊指給他哪裡可以放,聲音急又碎。我看著她的手直接拿起孩子的牌開始排,那不是教,是代做。

弟弟安靜地低頭,不再出聲。他像是被按下靜音鍵的孩子,腦中可能還在思考,但臉上的光已經暗了一層。

下一回合,他重複做了前一回合的錯誤擺放。這時爸爸也插進來說:「你這個要多觀察啊,怎麼還出錯?」

我在一旁看著,看得很清楚。

他不是不會,而是不再想努力。因為他早就發現:努力的結果,是錯了會被罵;但只要說不會,就有人幫他做完。

「放棄,效率更高,還不會出錯。」

那一刻,我很熟悉。這個弟弟,其實就是我常見的「等待答案的小孩」。

我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語氣輕柔地說:「讓弟弟自己來吧。他說沒有就沒有,該扣分就扣分。他從上一款遊戲就一直等你們給答案。如果他做錯了,讓他自己承擔,這才會成長。」

我沒有責備,只是邀請他們試試看「等待」。

爸媽沉默了幾秒,點點頭,慢慢收回了手,坐回椅子上。那一刻,空氣中有一種「放手」的安靜。

第二局,他開始慢慢投入,試著理解規則、找可能的答案。他低頭不語,眼睛卻開始掃視桌面,手指也開始在牌堆上猶豫地移動。

那場比賽他拿下 89 分,第二名。比第一局幾乎零得分時的他,好上太多。

我心裡想,他不是不會,只是被太早教會「別想太多」。


四、你想快,孩子就會慢

我們常常說要培養孩子的思考力,可又總在他們準備開始思考前,直接給出答案。

我們不是不信任他們,而是沒耐心等他們信任自己。

我們不是真的想要他學會思考,我們只是想快點結束等待的過程。

但孩子不是不思考,而是:

  • 太快被糾正;
  • 太快被否定;
  • 太快被接手;
  • 太快知道答案。

結果,他們就學會一件事:

「與其思考,不如等待;與其做錯,不如不做。」

洪媽媽後來學會等待。她不再追求一個「正常孩子」的模樣,而是接納了「屬於她孩子的樣子」。

那不是退讓,而是理解。

弟弟的爸媽,也因為一次遊戲體驗,開始練習讓孩子承擔、嘗試錯誤與慢慢來。他們的表情從一開始的急躁,到後來的觀望,再到某種寬容的放手。那是我在店裡看過最動人的轉變之一。

這些轉變不是大聲說教換來的,而是一次次挫敗中,聽見了孩子其實只在說一句話:

「我不是不會,只是你從來沒等我。」


五、讓他慢慢長出自己的答案

我有時候會想,我在店裡賣的,不只是桌遊,而是一場場讓孩子找回自己的機會。

桌遊本來就不是學業訓練,也不是家庭競技場。它其實是一個空間,一塊臨時但真實的舞台,讓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速度前進、用自己的方式學會處理輸贏、犯錯與成長。

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被教會,有時候,他們只是需要被等待。

而那份等待,才是真正讓他們長出「自己的答案」的起點。


六、我後來離開了桌遊店

我後來離開了桌遊店。

離開了那張每天擦十次的木桌,
離開了那些熟悉得可以閉眼走過的遊戲櫃位,
也離開了那群經常在週五晚上,跟我討論孩子教育的爸爸媽媽。

但那些畫面和聲音,從來沒有離開過我。

有時候是小朋友摔骰子的聲音,
有時候是一句「你要動腦啊!」,
有時候則是媽媽挑遊戲時,偷偷觀察孩子眼神裡那一瞬間的不安。

所以我才會回頭寫下這篇文章。

不是為了說什麼道理,
只是為了記得——那些孩子,曾經在我面前等過。

這不是一篇新作品,
而是我對那段歲月與那些孩子的回信。

是給爸媽的提醒,
也是一封寄不出的信,寫給那些——
曾經沒被等過,但現在,願意等別人的大人。


🧠「思考以前,請先相信他能思考。」

——洪唯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One Way 情緒日記
2會員
26內容數
『 分開那一天,我開始寫字 』 這裡找不到「堅強」的標準答案,但能陪你誠實面對自己。 《One Way 情緒日記》寫下那些沒被說出口的委屈、被誤解的體貼、以及太晚才承認的在意。 不是為了解釋情緒,只是讓它們不用再一個人扛。 如果你也常說「沒事」,但其實很想被懂,這裡,歡迎你自行體會。
One Way 情緒日記 的其他內容
2025/05/27
作者細膩地描寫祖母罹患失智症的過程,從最初的察覺到最後的接受,字裡行間充滿著對祖母的愛與不捨,以及對記憶與遺忘的深刻省思。文章以日文歌詞和臺語口語交織,營造出獨特的氛圍,並觸動讀者關於親情與生命議題的情感共鳴。
Thumbnail
2025/05/27
作者細膩地描寫祖母罹患失智症的過程,從最初的察覺到最後的接受,字裡行間充滿著對祖母的愛與不捨,以及對記憶與遺忘的深刻省思。文章以日文歌詞和臺語口語交織,營造出獨特的氛圍,並觸動讀者關於親情與生命議題的情感共鳴。
Thumbnail
2025/05/27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壓抑環境下長大,導致不敢拒絕他人,害怕表達自身需求的經驗。作者分享自身經歷,並透過電影《孤味》的角色映射,深刻闡述了被壓抑的情緒、以及渴望被理解、被接納的心情。文章呼籲讀者重視自身感受,允許自己不堅強,並相信總有人會理解與陪伴。
Thumbnail
2025/05/27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壓抑環境下長大,導致不敢拒絕他人,害怕表達自身需求的經驗。作者分享自身經歷,並透過電影《孤味》的角色映射,深刻闡述了被壓抑的情緒、以及渴望被理解、被接納的心情。文章呼籲讀者重視自身感受,允許自己不堅強,並相信總有人會理解與陪伴。
Thumbnail
2025/05/25
我夢見自己舉起鐵棒,朝那個我一直想打卻從沒打過的人狠狠揮下去。 但夢裡一樣落空。沒有聲音、沒有實感,連夢,都不站在我這邊。 我一直以為,只要夠用力,就能證明我也值得被看見。 可是我醒來後才明白:原來最痛的,不是他沒倒,而是我仍在期待那一棒能讓我清醒。 我們都愛著同一個人,為何連夢,也選擇站在他那邊?
Thumbnail
2025/05/25
我夢見自己舉起鐵棒,朝那個我一直想打卻從沒打過的人狠狠揮下去。 但夢裡一樣落空。沒有聲音、沒有實感,連夢,都不站在我這邊。 我一直以為,只要夠用力,就能證明我也值得被看見。 可是我醒來後才明白:原來最痛的,不是他沒倒,而是我仍在期待那一棒能讓我清醒。 我們都愛著同一個人,為何連夢,也選擇站在他那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有些時候,孩子就是教不會。 無論你用什麼方式, 就是...教不會、教不會、教不會! 那不是身為父母的您們的問題 用盡方法,努力過了,還是不管用怎麼辦 只要相信 「孩子會長大的」 就夠了。 然後跟隊友說聲「辛苦了!」 足以 #高小露的阿薩母教養 #高佳均
Thumbnail
有些時候,孩子就是教不會。 無論你用什麼方式, 就是...教不會、教不會、教不會! 那不是身為父母的您們的問題 用盡方法,努力過了,還是不管用怎麼辦 只要相信 「孩子會長大的」 就夠了。 然後跟隊友說聲「辛苦了!」 足以 #高小露的阿薩母教養 #高佳均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遇到孩子行為讓你抓狂時,七個步驟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緊密。
Thumbnail
遇到孩子行為讓你抓狂時,七個步驟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緊密。
Thumbnail
(剛剛看到,有人轉PO洪蘭寫的「沒有輸在起跑點這事兒」,趕快丟出我的壓文) . 身為父母尤其是新手爸媽,到了孩子開始上學,整個情緒是亢奮的,一直想要孩子規劃什麼課程,幫孩子做些什麼事情。但是,時間拉長之後,回首親子教養這條來時路,自己盤點一些「家長要做與不做的事情」。先說說「不要做的事情」。
Thumbnail
(剛剛看到,有人轉PO洪蘭寫的「沒有輸在起跑點這事兒」,趕快丟出我的壓文) . 身為父母尤其是新手爸媽,到了孩子開始上學,整個情緒是亢奮的,一直想要孩子規劃什麼課程,幫孩子做些什麼事情。但是,時間拉長之後,回首親子教養這條來時路,自己盤點一些「家長要做與不做的事情」。先說說「不要做的事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