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一個有些涼意的初冬清晨,陽光在靜宜大學的校園灑下斑駁的影子。我走進iDO培力基地,三十多張青春的臉孔正等著一場關於「生涯」與「未來」的探索。
我們沒有從厚重的理論開始,也沒有立即談論升學或職場,我選擇從一本繪本說起《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考高分或寫履歷的書,而是一本教人「活出自己」的書。它像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內心的疑問,也像一扇窗,打開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我看著同學們從剛開始的安靜拘謹,到後來逐漸敞開心扉分享自己對「讀書」與「工作」的想法。有人說,是為了家人,有人說,是為了買一間自己的咖啡館,也有人說,還不太確定,只是覺得不應該停下來。那一刻我明白,這堂課的意義,從來不是給答案,而是陪伴他們找到自己的答案。課程的第二個章節,我們走進校園,尋找綠色的可能。花藝老師王信允帶著學生巡遊靜宜校園,撿拾樹葉、花瓣與枯枝,轉化成一件件細膩的插花作品。有同學將自己拾得的落葉插成一圈花環,象徵「生命循環」,也有學生將野花和綠枝層層堆疊,像是對自己生活的寫照。
「老師,我想把這個作品留在宿舍,提醒自己,即使枯了,也有自己的美。」一位中文系的女孩這樣對我說。
我當時有點愣住,卻也瞬間感受到「設計」其實就是一種心靈的語言。學生們不只是學會花藝技巧,他們學會了如何用雙手將混亂的思緒整理成一朵安靜的花。
接著,我們進入了數位的世界。溫家瑋老師從NFT談到Web3,從藝術談到科技。學生們最初帶著迷惘,對「區塊鏈」與「虛擬收藏」一知半解。但隨著老師將藝術策展的案例與NFT應用分享出來,一位財工系的學生忽然眼睛發亮:「原來科技不是只有冷冰冰的程式,它也可以是一種溫度。」那是我第一次看見,他們開始不再把「科技」與「人」分開,而是開始理解科技背後的人文脈絡與應用想像。
但最讓我感動的一堂課,是李姵儀老師帶來的「情緒調適與壓力紓解」。學生們圍坐在桌邊,玩著桌遊、挑選象徵個性的動物卡牌,最後用水串珠創作屬於自己的「內在形象」。我還記得有一位同學說,她選擇了一隻刺蝟,因為她常常把自己武裝起來,但其實內心很柔軟。說著說著,眼淚也跟著掉了下來。
這不是一堂心理學課,但這是一堂讓學生認識自己、擁抱自己的課。他們學會用顏色與形狀,來表達從來說不出口的感受。這樣的課,不需要考試,卻可能改變一個人看待自己的方式。
最後一堂,我請學生們上台發表這段時間的學習心得。有同學製作簡報,有人帶來實作作品,有人甚至在投影片中放了一張照片——那是他在插花課後,將作品放在祖母病房旁邊的照片。
他說:「我奶奶看到花時笑了。我想,那就是我工作的理由。」
聽到這裡,我幾乎說不出話來。
我們說要教「生涯探索」,但其實,我們都是在陪他們經歷一場生命的轉彎。他們用自己真實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習不是為了某個標準答案,而是為了讓人生更有選擇的勇氣。
一門微學分課程,可能只是大學生活中的一小段插曲,但對某些人來說,卻可能是一道光,一個讓他們重新看見自己的時刻。我們不只談科技,不只談花藝,不只談職涯規劃,我們談的是——如何在這個多變又混亂的時代,還能活得有方向、有感覺,還記得笑的樣子。
那天課程結束後,學生把他們的海報貼在牆上,還主動說要開一場小展覽。走出教室時,我看見落葉飄落在窗邊,一位學生回頭對我說:「謝謝老師,我第一次覺得,學校的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成為我自己。」
我笑了,對她說:「我們都是在路上,一起找答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