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不管是在YT還是書籍堆中,總是有這樣的說法
「要跳出你的舒適圈」
「不需要跳出舒適圈」
於是這期博音(影片連結在最下方),就是來針對這個問題,做更深入的討論
到底要不要跳出舒適圈呢?
首先,要先問問自己,你想不想跳出舒適圈?
如果有那麼一點點想、有那麼一絲的不甘心,
或許代表,你有一些想嘗試的新事物、你有想要的東西
只是現在沒有很清楚那是什麼
打個比方,當看到以前的同學們紛紛升職加薪,或是出國旅遊時
內心有所不甘,此時,便需要去釐清內心的不甘心從何而來?
「是對方升職了很有面子?」
「還是加薪了可以買到我所不敢奢望的東西?」
「又或是可支配的自由時間變多了?」
這一切的問題,都必須回歸自身
因為別人在意的東西,未必是你真正在乎的
如果只是因為看到別人升職加薪,就去模仿別人表面的成功
很有可能在達到目標時,內心反而非常的空虛
或許,你想要的並非職位升遷、也不是薪水增加,而是「對方的自由時間變多了」
而對於跳出舒適圈完全沒興趣的人,基本上應該不太會點進這類文章或影片
看到這幾個字應該也會自動忽略,所以在此先不提這一類人
我覺得會對這個問題感到好奇的,最主要應該是那些介於中間地帶的人
「我對跳出舒適圈這幾個字很有感覺,但內心又有顧慮,躊躇不前」
這些人想必希望人生可以有所改變,內心才會對「跳出舒適圈」這幾個字有共鳴
但又有些擔心、害怕
這期YT中,博恩就代表了這些對於離開舒適圈有疑慮的人,提出了問題
Q1: 不跳出舒適圈可以嗎?
當然可以,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你說了算。
如果留在舒適圈讓你很自在、滿足,當然非常好。
Q2: 跳出舒適圈,有沒有一個甜蜜點?
在訪談中感覺得出來,博恩是一個想很多,心思細膩的人。
他問,
如果我很奮力的跳出了舒適圈,
結果對我造成的耗損,反而多過於我從此事得到的滿足或好處
那還有意義嗎?
其實,跳出舒適圈沒有一個既定的流程,
最重要的是參照自己的內心,你的感覺是最重要的
從小事、難度較低的事情開始嘗試,你就會發現
「喔!原來這個強度的增幅對我來說,還是有點少了,那我下次再增加多一點」
就像健身時,如果當前的槓鈴重量對你來說輕而易舉,
那麼就可以再增加重量,亦或是增加負重的時間
簡言之,就是根據自己的狀態、能力,挑選適合自己當前的小目標。
把舒適圈想成一個圓形,外面一圈是學習圈 (learning zone)
而在更外圍則是會造成恐懼害怕的恐慌圈 (panic zone)
我們希望每次設立「突破舒適圈」的小目標,都能落在學習圈。
也就是,既不造成太大的身心負擔,又能夠推自己往前。
然而,有沒有可能會落在恐慌圈?
當然是有可能的,所以從小事開始,不斷練習、觀察自己的能耐與反應
就好像是做自己的教練一樣,慢慢調整給予自己訓練的強度
偶爾不小心推自己推的太過了,也沒關係,就休息一下
當成是在觀察自己的身心韌性、復原力就好
沒有什麼事情是必須一步到位的,所有發生的事情皆可以有所助益。
Q3: 跳出舒適圈,有什麼好處?
跳出舒適圈的意義在於,成為一個自己喜歡的樣子
成為一個自己都沒有想過的自己
每一次,當你做出一個新的決定,然後去經歷、去面對過程中的好與壞
都是在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你會逐漸的了解自己:原來我擅長這件事,原來那件事對我來說有困難
也會逐漸的了解環境:原來這個問題要問他,原來有這樣的途徑可以解決困難
跳出舒適圈,會把你的體感人生拉長
跳出舒適圈的過程,一定會有些不適,但是
唯有與眾不同的記憶,才能留存在腦海中
如果日復一日都過著同樣的日子,這些相似的記憶很容易彼此堆疊,
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變得模糊
影片中有一句我很喜歡的話:
你的回憶點很少,等於你的人生被縮短了
結語
舒適圈很舒適,可以待在裡面放鬆
偶爾覺得不舒適了,不妨跳出來看看
或許會有不同的發現呢!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之前在網路上看到的人生旅遊清單 (資料來源:kkday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DHLj-XyJ-_5/
私心想去看看南極洲、去看動物大遷徙、看極光
以及,身為一名愛的迫降的粉絲,想去瑞士玩滑翔傘 XD (希望可以遇到玄彬
大家有沒有什麼人生清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