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面具的生活,就像標題黨:你的人生是否也成了一場「引誘」的遊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被討厭的勇氣」變成「做我想做的」

還記得那本曾風靡一時的《被討厭的勇氣》嗎?書中鼓勵我們活出真實的自我,勇敢面對被討厭的可能性。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書中的精髓漸漸模糊?

閱讀前哨站幫我們道出了書的核心:

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有"勇氣"去改變思維及行動,馬上就能獲得幸福。
Generated by Gemini

Generated by Gemini

或許,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只記住了「做我想做的,即便會被討厭」這句口號,卻忽略了背後更深層的意義。當我們誤以為「做自己」就是「完全做自己」,隨心所欲地行事,人生的方向可能因此偏離。就像誤信了標題黨,被吸引點進去卻發現內容空洞無物,我們的人生也可能在追求「做自己」的路上迷失方向


職場上的變色龍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戴上「專業」、「自信」、「合群」的面具。我們隱藏真實的情緒,迎合上司和同事的期待,努力融入公司的文化。然而,長期戴著面具生活,我們可能會感到疲憊不堪,甚至迷失自我。

就像羅伯特·格林在《如何吸引任何人、建立自信和變得強大》訪問中所說的,我們在人際互動中,都在試圖「引誘」他人,同時也被他人「引誘」。在職場中,我們可能為了升遷加薪,刻意討好上司,迎合他們的喜好。然而,這種「引誘」往往是短暫的,一旦我們無法繼續滿足對方的期待,就可能失去信任和支持


社交圈的百變女王

在社交場合,我們又換上了另一副面具。我們展現出「幽默」、「風趣」、「善解人意」的一面,希望贏得他人的好感。然而,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我們可能會失去真實的自我,變成一個迎合他人期待的「百變女王」。

這種社交面具,就像標題黨一樣,吸引人的目光,卻無法帶來真正的連結。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精心打造的形象,可能與真實的自我相去甚遠。當我們過度沉迷於虛擬世界的讚美和認同,可能會忽略現實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人際關係


家庭裡的乖乖牌

回到家中,我們卸下了一天的疲憊,卻可能又戴上了「孝順」、「體貼」、「懂事」的面具。我們壓抑自己的需求,迎合父母的期望,努力扮演一個「好孩子」的角色。然而,長期壓抑真實的情感,可能會導致家庭關係的疏離和衝突。

在家庭中,我們也可能陷入「引誘」與「被引誘」的權力遊戲。我們可能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愛,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然而,這種「引誘」往往是以犧牲自我為代價的


Photo by hitesh choudhary

Photo by hitesh choudhary

從面具到角色

然而,難道我們的人生就注定要戴著面具度過嗎?難道「做自己」就意味著要完全拋棄社會規範,與世界格格不入嗎?

其實不然。

理想的世界裡,我們不會以貌取人,只會根據他們的內在來判斷他們。是的,我同意這一點,但我們不是理想的

我們不是天使的後裔,我們是靈長類動物的後裔,
還在進化當中,大家與古老祖先的基因差異不大。

所以必須明白,外表很重要,這是社會遊戲的一部分。所以,必須稍微控制一下外表,必須調整它,必須在這個世界上做一點演員。雖然我們都知道都是人們不喜歡承認的事情。

我們喜歡認為我們更理想化,即使這些理想的東西最終並不重要。

如果看到一個沒有自制力的人,會感覺他看起來沒有力量。如果不能控制自己,怎麼能控制你環境中的任何事情,怎麼能成為一個具有價值的人?所以必須了解一些關於本性,關於我們是誰的事情,而不僅僅是做「任意的自己」。

「做自己」並非意味著要「完全做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中,我們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這是社會運作的常態。然而,我們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出色的演員」,在不同角色中遊刃有餘,同時保有真實的自我。


Photo by Helena Lopes

Photo by Helena Lopes

活出自我,成為人生舞台上的最佳演員

或許你會問,如何在戴著面具的同時,還能活出真實的自我?關鍵在於,我們要知道自己在演戲,並且只演出自己能接受的劇本。

現今社會中充斥著各種標題黨文章、書籍、影片,它們試圖模糊社會與個人的界線,讓我們誤以為必須迎合社會的喜好才能獲得認同。然而,真正的「做自己」,是在了解社會期待的同時,堅守自己的價值觀,選擇性地展現自己。

戴著面具是社會的常態,但我們可以選擇成為出色的演員,在不同角色中遊刃有餘。

就像一個出色的演員,我們可以在不同的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我們不會迷失在角色之中。我們知道自己在演戲,我們有能力選擇要演出的內容,我們可以隨時脫下戲服,回到真實的自己。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如何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歡迎追蹤我的部落格,我們將一起探索更多關於自我成長和人際關係的議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所以,為什麼:不寫作?
10會員
45內容數
🔍 挖掘 日常 動機 🌱 搜尋 內在 平靜 💡 換個 維度 解構 思緒 「讓工作停頓一下,讓大腦梳理一番,讓生活空白一點」 「只有思考過的,才是真正擁有的」
2024/07/13
本文深入剖析文案寫作中影響讀者決策的五個潛意識問題,並透過實際案例與 iPhone 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文案觸動讀者情感,引起共鳴。文章強調文案不僅是文字的堆砌,更需要深入了解人性,才能寫出真正有效的文案。
Thumbnail
2024/07/13
本文深入剖析文案寫作中影響讀者決策的五個潛意識問題,並透過實際案例與 iPhone 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文案觸動讀者情感,引起共鳴。文章強調文案不僅是文字的堆砌,更需要深入了解人性,才能寫出真正有效的文案。
Thumbnail
2024/07/11
本文深入探討文案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競爭對手分析。透過實際案例與步驟拆解,教你如何有效研究競爭對手,從他們的成功與失敗中學習,並找到自身產品或服務的獨特定位。文章強調,競爭對手研究不僅能幫助你了解市場現況,更能讓你洞察潛在客戶的需求,為文案寫作提供有力支持。
Thumbnail
2024/07/11
本文深入探討文案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競爭對手分析。透過實際案例與步驟拆解,教你如何有效研究競爭對手,從他們的成功與失敗中學習,並找到自身產品或服務的獨特定位。文章強調,競爭對手研究不僅能幫助你了解市場現況,更能讓你洞察潛在客戶的需求,為文案寫作提供有力支持。
Thumbnail
2024/07/10
文案寫作並非憑空想像,而是建立在紮實的研究基礎上。本文介紹文案大師的「黏性研究法」,帶你深入了解產品研究的三個層面:實體產品、功能性產品和獨特賣點,並教你如何描繪理想客戶形象,分析現有品牌。透過系統化的產品研究,你將能挖掘出產品的獨特魅力,為文案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Thumbnail
2024/07/10
文案寫作並非憑空想像,而是建立在紮實的研究基礎上。本文介紹文案大師的「黏性研究法」,帶你深入了解產品研究的三個層面:實體產品、功能性產品和獨特賣點,並教你如何描繪理想客戶形象,分析現有品牌。透過系統化的產品研究,你將能挖掘出產品的獨特魅力,為文案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當「被討厭的勇氣」變成「做我想做的」 還記得那本曾風靡一時的《被討厭的勇氣》嗎?書中鼓勵我們活出真實的自我,勇敢面對被討厭的可能性。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書中的精髓漸漸模糊? 閱讀前哨站幫我們道出了書的核心: 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有"勇氣"去改變思維及行動,馬上就能獲得
Thumbnail
當「被討厭的勇氣」變成「做我想做的」 還記得那本曾風靡一時的《被討厭的勇氣》嗎?書中鼓勵我們活出真實的自我,勇敢面對被討厭的可能性。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書中的精髓漸漸模糊? 閱讀前哨站幫我們道出了書的核心: 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有"勇氣"去改變思維及行動,馬上就能獲得
Thumbnail
作者的話: 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角度-- 迷惘是因為擁有很多選擇;感到自己不被接受是因為自己正在展現獨特與勇敢;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是因為自己擁有看見他人美好的眼睛;失落是因為自己擁有超多無處可去的愛;孤單是因為我們心中允許了同伴參與生活;恐懼失去是因為正擁有著。 從自己的困擾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力量和
Thumbnail
作者的話: 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角度-- 迷惘是因為擁有很多選擇;感到自己不被接受是因為自己正在展現獨特與勇敢;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是因為自己擁有看見他人美好的眼睛;失落是因為自己擁有超多無處可去的愛;孤單是因為我們心中允許了同伴參與生活;恐懼失去是因為正擁有著。 從自己的困擾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力量和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你經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嗎?很想努力上進卻達不到理想的目標,感到灰心氣餒?想要跳出負面情緒的綁架,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你經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嗎?很想努力上進卻達不到理想的目標,感到灰心氣餒?想要跳出負面情緒的綁架,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以生命的歷程去實現的;來自你個體的完整發展及自我實現。當你未能確實的體認到自己的能力、力量和潛質獨特之處,持續性的折損自己、質疑自己,你如何能真正安然是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與自信呢?我們勢必會落入於在乎他人的評價、放大他人眼光,以他人的位置,作為看待自己有何價值的依據。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以生命的歷程去實現的;來自你個體的完整發展及自我實現。當你未能確實的體認到自己的能力、力量和潛質獨特之處,持續性的折損自己、質疑自己,你如何能真正安然是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與自信呢?我們勢必會落入於在乎他人的評價、放大他人眼光,以他人的位置,作為看待自己有何價值的依據。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經常覺得自己「不夠格」?怕被他人「揭穿自己」的真面目!被人揭穿真面目會怎麼樣嗎? 如果有一天被他人揭開自己的真面目,那又如何?你真正擔心害怕的是什麼,是懷疑對方是否就不喜歡自己了?問問自己,為什麼在追求生命中的過客要喜歡我們呢?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經常覺得自己「不夠格」?怕被他人「揭穿自己」的真面目!被人揭穿真面目會怎麼樣嗎? 如果有一天被他人揭開自己的真面目,那又如何?你真正擔心害怕的是什麼,是懷疑對方是否就不喜歡自己了?問問自己,為什麼在追求生命中的過客要喜歡我們呢?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現在這個社會雖然大喊族群融合、接納不同的意見,但是多少人可以在接受不同意見時聆聽、思考並且一起討論並提出不批判的意見? 其實都只是角度問題,只是問問自己:「你有改變自己角度的勇氣嗎?」
Thumbnail
現在這個社會雖然大喊族群融合、接納不同的意見,但是多少人可以在接受不同意見時聆聽、思考並且一起討論並提出不批判的意見? 其實都只是角度問題,只是問問自己:「你有改變自己角度的勇氣嗎?」
Thumbnail
這本書買了之後一直放著,雖然無意常撇見它,但我一邊好奇著,一邊逃避著。
Thumbnail
這本書買了之後一直放著,雖然無意常撇見它,但我一邊好奇著,一邊逃避著。
Thumbnail
 改變你最固著、深刻的態度。 重新去探索、發現和改變。 學習使用創造性視覺心像的觀想,可以成為一個深入而有意義的成長過程。 我們經常發現,其實是自己一直在阻止自己。 是我們自己讓恐懼和消極觀念阻止我們在生活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生活中所發生且經歷的混亂現象,不會僅僅通過正向的思考
Thumbnail
 改變你最固著、深刻的態度。 重新去探索、發現和改變。 學習使用創造性視覺心像的觀想,可以成為一個深入而有意義的成長過程。 我們經常發現,其實是自己一直在阻止自己。 是我們自己讓恐懼和消極觀念阻止我們在生活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生活中所發生且經歷的混亂現象,不會僅僅通過正向的思考
Thumbnail
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我不想活得正確,只想活得像自己》這書名取得真好。 打中一種客群—乖乖順應某種正確而活許久,但內心又對現狀有諸多懷疑,正在想像、或嘗試、或已邁開行動勇敢順著自己的心意而過。體感覺得,符合這本書受眾的女性應該滿多的(還剛好就是會想透過閱讀書籍這個管道來增進自我的一群人)。
Thumbnail
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我不想活得正確,只想活得像自己》這書名取得真好。 打中一種客群—乖乖順應某種正確而活許久,但內心又對現狀有諸多懷疑,正在想像、或嘗試、或已邁開行動勇敢順著自己的心意而過。體感覺得,符合這本書受眾的女性應該滿多的(還剛好就是會想透過閱讀書籍這個管道來增進自我的一群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