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少女自從主要照顧者離世以後就獨自生活,相較於同齡人而言,自由是他人欲求而不得,卻是她命運附帶的獎賞。獨居以後沒有門禁,沒有禁止開冷氣的命令,沒有催促早睡的喊聲,自然也沒有那盞等門而亮起的燈。
青春的人們渴望自由如同離巢的飛鳥,嚮往更廣闊的藍天,卻從未有面對天敵的覺悟。熱戀中的人們渴望自由如同羅密歐與茱麗葉,任何阻撓都能以死相逼。彷彿,自由是困局中唯一的美好出路。
「人,什麼時候能真正自由的做決定,自己要做什麼?出現在什麼地方?」說到自由,十二歲,第一次發現自己在牢籠,在校園中望向高牆與鐵欄杆外自由走動的人們,猶如天上展翅的飛鳥。命運多舛,十四歲,因緣際會有了份工作,進入工作體制才知道,月休四天一日八小時,是社會的牢籠。十六歲,失去主要照顧者以後,睜眼就要的水及住處,教育和資源,是用青春時間兌換而來的生存條件。翻身,是階級制度的牢籠。一定很多不孝子不孝女和我說過一樣的話「我沒有說我要出生,你幹嘛把我生下來。」或許生與死本身,也是一種,不自由的狀態。
自由是奢侈且需要代價的嗎?
自由是全然的空白與自我照顧的責任,自由的另一面是自立。試想,拋下屬於你身上需要仰賴他人而得的優勢,例如原生家庭資源、社會資源。刪去此,你能否憑一己之力長大成人?為人父母不易,當父母無法將自己栽培好時,能夠轉頭指責有卸責的對象,反之,能回頭感恩答謝,前幾輩人的托舉,造就今日。而自由如同個人,它代表著一個人能對自己負責的最大程度。
人類子嗣通常需要極長時間的照護才能自立,並且參照社會現況能自立生活(成家立業)的年齡逐年上漲,三四十歲仍與家人同居情形十分普遍。反觀自然界,沒有像人類這樣托育子嗣至成年的。海龜出生後幾分鐘就得獨自從沙灘爬向大海,並且沒有父母會等待他們。蝴蝶卵孵化成毛毛蟲就開始自己覓食,無任何親代照顧。就算是與人類相近的哺乳類動物,靈長類中照顧期最長的之一,紅毛猩猩依親六到八年,仍是不及,這星球的霸主,最有靈性的人類,需要過了生命二分之一的時間才能自立。
原生家庭的愛是無限的養分,原生家庭的傷是無底的輪迴。
原生家庭在不同生命劇本中有不同的樣貌,有些是孕育滋養的土壤,有些是煙硝瀰漫的火場,問題在於,人們往往只能透過比較來明白自己身處的境地,知道自身條件的優劣。比如,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嬌生慣養或失功能家庭習以為常的受虐兒童。不經過比較,前者不知擁有的是幸福,後者不知,習以為常的扭曲是不當。
都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為何這段話和自由的主題有關連?因為多數人在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不自由往往來自於家庭。不自由興許是身為需要與他人連結的物種的詬病,人類無法不仰賴萬物或他人而活。不是破殼就能爬向大海的海龜,終其一生獨泳,不是獨自覓食就能結蛹成蝶的毛蟲,我們是需要被關愛,與他人連結,並真正被愛,才能打破生命中傷口輪迴的物種。
自由存在,其實自由,正是人類一直擁有,卻無視的能力。我們成了作繭自縛的蛹,卻無法孵化讓世界更美好的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