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n-kolde-Z02YMhhW-gY-unsplash
「媽媽,今天吃什麼好吃的?」我打開簾子,廚房裡的熱氣撲面而來,第一時間是心疼她在廚房裡忙進忙出。
「啊,有你愛吃的蕃茄炒蛋、燙青菜、紅燒肉啊!」媽媽嘴角微微上揚,汗珠在臉頰浮出滑到脖子。
我捲起衣袖:「我來幫忙吧!」
媽媽立刻擺出嫌棄的表情,拿著鍋鏟揮手,「不用,我煮快多了。你等等吃飯就好!」
媽媽在我小時候會讓我跟著備菜,但煮跟切的動作她一直很放不下心,會讓我停下動作。所以我趁媽媽不在家的時候,自己煮了荷包蛋,看著一邊焦又熟不均勻的蛋咬下去,「嗯!」說真的,非常難吃。
我後來又切了空心菜,切太多還分兩盤,第一盤幾乎沒熟,第二盤都快爛掉。我一人坐在廚房配著茶把他們吃光,一邊點頭一邊悲憤的決定,「我想學煮菜。」
媽媽因為擔心、還有我們煮飯節奏不一樣,她煮飯很快一小時可以4菜一湯,我大約一個半小時,比例是常煮燉物較多,配點快炒菜大約2~3菜一湯。我主要的做菜經驗是自己慢慢煮出來,媽媽跟我在同一個空間,很容易因為誰當主副廚有意見。
但她還是很樂意在非煮飯時刻,口頭回答廚藝問題。媽媽說她也沒有被阿嬤教過,是自己旁邊看著學,有點類似我這樣沒有完整學過,突然就要求煮一桌菜,所以吃飯的大家都是味道長跑陪伴員呢!
我坐在餐桌上喝著泡好的綠茶,飄過的茶香裊裊。
小時候新年,我的爺爺跟阿公阿嬤會準備很豐盛的菜色,我則是在一旁洗菜偶爾顧火的小小幫手。長輩為了子女「好」,所以不讓我們干涉他們的烹煮過程,還在世的阿公阿嬤生病了且行動不方便,那份他們想留下的味道,我們只好用自己的手法想辦法延續下來。
私房菜比較像是個人創作的風格,有時他們簡單說:「把飯丟進去炒的剛剛好起鍋!」很難理解大家的定義是什麼,複刻,那種風格,卻在要延伸的時候,容易出現自己的筆劃,這是自然的,我們都是自己的個體。這份食物的愛也是。
也想起妹妹以前住在學校的宿舍的時候,她常常不吃或是只吃餅乾,所以我為了她跟弟弟的「餅乾之欲」,每個禮拜份的蜂蜜燕麥梅果餅乾+巧克力豆餅乾+糖心餅乾(或是突發奇想自創,可惜沒記下食譜),弟弟妹妹表示,吃一塊厚2cm的餅乾直徑約5cm的燕麥餅乾,一個上午不會餓!那時我也是大學生,所以忙起來時不會每一週都做,這卻留下我們的餅乾記憶。
我感到窩心的喝了一口茶,像心吃了餅乾一樣暖暖香香的。
在家人生病的時候,除了陪他們看醫生,也會用食療法。像是發炎生病,會煮薑茶、蒜頭炒肉炒菜、鮭魚豆腐味噌湯之類。
作為個最近三年終於離開藥罐生活的人,理解之前與藥共處的辛苦,而給家人朋友好的照顧,並不因為我健康問題而減緩。
除了一次印象深刻,我記得做過一個讓妹妹驚嚇的料理,她百日咳看醫生吃藥好不了,所以我買水梨挖開芯,加了糖進去後用蒸鍋煮。煮出來後,妹妹一吃震驚無比說:「這什麼味道!好難吃!」喔對,妹妹很不挑嘴,她說難吃可見強度,而她吃完當下也沒有再咳了,也許是剛好快好了,也可能是嚇到細胞都活了,百日咳就這樣被終止。
那我分享一下之前的食譜參考(雖然知道但不一定都煮過,我比較常煮湯):
夏天容易:
- 胃口差、脾胃虛弱
- 容易流汗、體液流失
- 心浮氣躁、易上火
所以建議吃些清爽、開胃、補水又好消化的食物。
適合夏天吃的食療建議:

夏天的話,我喜歡喝蜂蜜檸檬水/翡翠檸檬/梅子冰茶/綠茶,提提神。
如果是手術後的食療那要謹慎一點,引用一位醫生的話。
喬聖琳:「生病期間,不用特別吃補,而是好好檢視平常的飲食習慣,調整成均衡飲食,就是最好的調理。」(引用話語來源:康健雜誌)
對我來說,食與療是在一起,會時不時想到,給親友吃的話,這食物好嗎?
當我知道他們需要照顧的時候,常常願意製作料理與花時間陪伴他們。
這樣的陪伴與食物,最暖心。
也許,愛不是轟轟烈烈的告白,而是有人記得你吃蛋怕焦、喝湯不能燙,那些無聲的照顧,就是我吃過最溫柔的味道。
喜歡這類敘事?你也可以閱讀:《日常裡的饅頭,藏著我活著的味道》
嗨,如果你喜歡我這種方式的文字,歡迎分享,但也歡迎標註出處。
你可以這樣寫:「語錄風格來自 墨雪鳶紅」或「靈感來自某位喜歡用茶和花說故事的作者」。
如果你有了新的延伸創作,請讓我知道,我會高興地替你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