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玩具、吵著要先玩、說等一下就爆炸——你家小孩也這樣嗎?
這不是你沒教好,也不是孩子故意搗蛋,而是他們「真的還不太會等」
因為,他們的大腦還在建構中。

🧸 圖 1:孩子搶玩具、爆哭的瞬間
對兩歲的阿桃桃來說,「等一下」跟「永遠」幾乎一樣長。
你可以把「前額葉」想像成大腦裡的執行長——
負責做決策、抑制衝動、控制行為
但孩子的大腦執行長……目前還在見習中。
🧠 前額葉:控制衝動、等待獎賞的大腦司令部

🧠 圖 2:大腦前額葉的概念圖(小孩版)
身為爸媽,我們常常第一時間被孩子的行為激怒、困擾,
但其實那只是他們大腦還沒準備好
前額葉皮質是人類大腦中最晚成熟的區域之一,通常直到 20 多歲才會完全發展
它負責計畫、判斷、抑制衝動、控制情緒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幼兒常常「說搶就搶」、「說哭就哭」,
因為他們的大腦還沒長出處理這些狀況的工具箱
他們的大腦,就像一款「開發中 App」:功能還沒齊全,常常突然當機
👧 【真實故事】梨仔的公車修煉:她其實會等,只是時間感不同
我的大女兒梨仔,在3到4歲那年,曾經對「等車」非常不耐
有次我們要搭公車出去玩,
我特地把轉乘設計成只要一次,車程控制在一小時內,
並建議她自己背背包、帶些打發時間的小玩具,
避免無聊或睡著。但她還是嫌車程好久
有趣的是,當我們到了目的地,她玩得非常盡興,
結果她說:「怎麼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
孩子不是沒辦法等,而是他們的「時間感」和大人完全不同
前額葉還沒完全發育時,孩子難以準確預估時間長短,
短短10分鐘對他們來說可能像半小時一樣難熬
反過來,玩樂時的30分鐘卻像眨眼即逝

🚌 圖 3:「梨仔等公車」的場景
👶 【真實故事】阿桃桃的「零等待容忍」階段:不是故意,是還不會
相比之下,現在剛滿兩歲的阿桃桃就處於完全拒絕等待的階段——
只要一講「等一下」、或「等姐姐玩完」,
她不是立刻大哭、就是直接上前搶玩具或亂丟東西,沒有任何中間值
這種「秒爆炸」反應,其實不是情緒問題,而是發育階段的寫照
她的前額葉正處於「建設中」,調節情緒與衝動的功能尚未到位
與其指責她「不懂事」,
我更需要幫她建立「等待」與「有好處」的連結,
慢慢幫大腦練習建立「先忍耐、再得到」的路徑
每次說「等一下」,她那副又委屈又怒氣沖天的臉,
我都要提醒自己:
這不是她故意鬧脾氣,而是她的大腦還不會等

😡 圖 4:阿桃桃聽到"等一下"就爆炸的場面
🎯 「等一下」不是天生會的——等待力,是可以慢慢練出來的!
研究顯示,等待能力(delay of gratification)
與未來的學業表現、社交能力、甚至職涯都有關
換句話說——現在的搶玩具或無法等車,
其實是未來人生成功與否的「前哨戰」
但這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慢慢練習的,
重點在於如何提供「可預期的等待」、「有趣的等待」、「值得的等待」
👶 不同年齡的等待能力,是有發展軌跡的
🍼 孩子的「等待力」發展,就像練武功,一歲練站樁、八歲學氣功!
🔸 1~2 歲:等什麼?沒聽懂!
這階段的孩子,等於是「前額葉剛裝上,開機中」
——你說「等一下」,他以為你在念咒語,
還沒出現結果就直接爆炸
等待 5 秒鐘已經極限,
很多時候根本是「你一轉頭,他已經搶走東西了」
🔸 3~4 歲:勉強能撐一下,但靠轉移注意力
這時候孩子有點「功力入門」,
但還需要爸媽扶著練功——像是你說「等這首歌唱完」,
他可以等個 30 秒到 1 分鐘,
但內心已經在吶喊:「我是不是被遺忘了?」
🔸 5~6 歲:可以開始內建倒數功能
前額葉開始建立自動導航系統,
他們開始能理解「等等會有好處」這件事
像是等吃飯、等洗澡,
不需要每次都用玩具哄,
已經能撐個 2~5 分鐘,算是低階忍者
🔸 7~8 歲以上:已經進入「修煉期」
這年紀的孩子,
終於開始像個會算利弊的少林弟子——
「我先收玩具,等一下才可以看卡通」
「我先寫完功課,等等吃冰淇淋更爽」
——等待 10 分鐘以上是有可能的,尤其當他們知道「等得到什麼」
🔸 青春期之後:理論上更會等,但現實上……嗯,看情況
雖然前額葉已經發展得不錯,
但如果等的是 Wi-Fi、手機或晚餐,有時一樣會翻白眼
這時候考驗的,是你跟他平常的連結、規則設定,
還有——你手機是不是真的比他快 😆
理解這些年齡差異,有助於我們用更合適的期待去看待孩子的行為,
減少不必要的責備與挫折
畢竟,練習「等待」,就像學習走路一樣,是一步一步慢慢來的

🧘 圖 5:「等待力練功圖」
🧠 大孩子等比較久,真的有根據嗎?
有喔,不是爸媽的錯覺,也不是你「教得比較好」——而是孩子的腦袋真的變厲害了!
等一下的能力,其實跟「前額葉」有關
這是一塊位在額頭後面的腦區,負責自制力、規劃力、衝動控制……
簡單說,它就是大腦裡的「理性總經理」
但這位總經理不太早上班——大約到 25 歲才真的到職(是的,比很多人還晚熟 😅)
經典的「棉花糖實驗」你可能聽過:
讓孩子選擇現在吃一顆棉花糖,還是等一會兒就能吃到兩顆
結果?四歲孩子等個五分鐘已經是極限
到了六歲,能撐 10 分鐘以上的機率大幅上升!
因為他們的「理性總經理」開始懂得開會,
說服內心的「獎勵小惡魔」:再等等,會有更多糖喔~
研究甚至發現,等待力好的孩子,大腦裡的前額葉活動更旺,
處理誘惑的能力也比較強(Casey et al., 2011)
不是他們比較乖,是腦神經連線比較到位!
所以啊,當你發現:
- 兩歲的妹妹等不到你泡奶,已經大哭倒地;
- 而七歲的哥哥可以邊唱歌邊等你煮麵……
這不是你偏心,是神經發展的自然結果啦~✌️
✏️ 補充:雖然等待能力與未來表現有一定關聯,但也有研究指出,家庭穩定性與教育環境同樣是關鍵因素,不能只看延遲滿足能力本身
🛠️ 父母能怎麼幫?
等待,不是一開始就會的技能——
但每位爸媽都可以用日常小技巧來幫孩子練習,
讓大腦慢慢長出「耐心肌肉」
以下這幾招,是我自己實測有效的方式:
1. 給「可預測」的等待
用計時器或沙漏圖,幫孩子具體化等待時間
(不是「等一下」而是「等這個歌唱完」或「等鬧鐘響」)
手機有時候也有倒數圈圈的計時器,讓時間具象化
2. 轉移注意力是王道
像阿桃桃這種「零容忍」小暴龍,
只要一講「等等」就情緒炸裂,最好的方式是直接轉移注意力,
例如:「你看,這裡有一顆超大球球!我們來滾它一下好嗎?」
3. 正向讚美等待行為
哪怕只是等3秒,也可以說:「哇!你有等一下下耶,好厲害喔!」
前額葉就是靠這種正向經驗,一次次建立耐心的迴路
4. 讓等待「值得」
像是梨仔等車是為了出去玩——讓孩子理解:
「等待不是懲罰,而是通往快樂的門票!」
🔮 前瞻思維:陪他長出能等待的大腦
當你下次看到孩子搶玩具、搶零食、插隊、暴怒……
別急著貼標籤——「不會等」不是壞脾氣,而是大腦還沒準備好
我們要做的,是陪孩子慢慢練習,
把這段人生前哨戰,變成成長的跳板
請記得:他的大腦還在建構耐心的工地上
等待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美德,
而是大腦練出來的肌肉
而你,就是那個陪他慢慢練習的健身教練。
如果你喜歡這類「腦科學 × 真實育兒」風格的文章,
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我會繼續把更多媽媽實戰故事,
配上最精準的科學分析,一起養出有腦又有愛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