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其實不是故意搶玩具:從前額葉看「等待的能力」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搶玩具、吵著要先玩、說等一下就爆炸——你家小孩也這樣嗎?

這不是你沒教好,也不是孩子故意搗蛋,而是他們「真的還不太會等」

因為,他們的大腦還在建構中。




🧸 圖 1:孩子搶玩具、爆哭的瞬間

🧸 圖 1:孩子搶玩具、爆哭的瞬間



對兩歲的阿桃桃來說,「等一下」跟「永遠」幾乎一樣長。

你可以把「前額葉」想像成大腦裡的執行長——

負責做決策、抑制衝動、控制行為

但孩子的大腦執行長……目前還在見習中。


🧠 前額葉:控制衝動、等待獎賞的大腦司令部

🧠 圖 2:大腦前額葉的概念圖(小孩版)

🧠 圖 2:大腦前額葉的概念圖(小孩版)


身為爸媽,我們常常第一時間被孩子的行為激怒、困擾,

但其實那只是他們大腦還沒準備好

前額葉皮質是人類大腦中最晚成熟的區域之一,通常直到 20 多歲才會完全發展

它負責計畫、判斷、抑制衝動、控制情緒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幼兒常常「說搶就搶」、「說哭就哭」,

因為他們的大腦還沒長出處理這些狀況的工具箱

他們的大腦,就像一款「開發中 App」:功能還沒齊全,常常突然當機




👧 【真實故事】梨仔的公車修煉:她其實會等,只是時間感不同

我的大女兒梨仔,在3到4歲那年,曾經對「等車」非常不耐

有次我們要搭公車出去玩,

我特地把轉乘設計成只要一次,車程控制在一小時內,

並建議她自己背背包、帶些打發時間的小玩具,

避免無聊或睡著。但她還是嫌車程好久

有趣的是,當我們到了目的地,她玩得非常盡興,

結果她說:「怎麼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

孩子不是沒辦法等,而是他們的「時間感」和大人完全不同


前額葉還沒完全發育時,孩子難以準確預估時間長短,

短短10分鐘對他們來說可能像半小時一樣難熬

反過來,玩樂時的30分鐘卻像眨眼即逝


🚌 圖 3:「梨仔等公車」的場景

🚌 圖 3:「梨仔等公車」的場景




👶 【真實故事】阿桃桃的「零等待容忍」階段:不是故意,是還不會

相比之下,現在剛滿兩歲的阿桃桃就處於完全拒絕等待的階段——

只要一講「等一下」、或「等姐姐玩完」,

她不是立刻大哭、就是直接上前搶玩具或亂丟東西,沒有任何中間值

這種「秒爆炸」反應,其實不是情緒問題,而是發育階段的寫照

她的前額葉正處於「建設中」,調節情緒與衝動的功能尚未到位

與其指責她「不懂事」,

我更需要幫她建立「等待」與「有好處」的連結,

慢慢幫大腦練習建立「先忍耐、再得到」的路徑


每次說「等一下」,她那副又委屈又怒氣沖天的臉,

我都要提醒自己:

這不是她故意鬧脾氣,而是她的大腦還不會等

😡 圖 4:阿桃桃聽到"等一下"就爆炸的場面

😡 圖 4:阿桃桃聽到"等一下"就爆炸的場面



🎯 「等一下」不是天生會的——等待力,是可以慢慢練出來的!

研究顯示,等待能力(delay of gratification)

與未來的學業表現、社交能力、甚至職涯都有關

換句話說——現在的搶玩具或無法等車,

其實是未來人生成功與否的「前哨戰」

但這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慢慢練習的,

重點在於如何提供「可預期的等待」、「有趣的等待」、「值得的等待」

👶 不同年齡的等待能力,是有發展軌跡的


🍼 孩子的「等待力」發展,就像練武功,一歲練站樁、八歲學氣功!

🔸 1~2 歲:等什麼?沒聽懂!

這階段的孩子,等於是「前額葉剛裝上,開機中」

——你說「等一下」,他以為你在念咒語,

還沒出現結果就直接爆炸

等待 5 秒鐘已經極限,

很多時候根本是「你一轉頭,他已經搶走東西了」


🔸 3~4 歲:勉強能撐一下,但靠轉移注意力

這時候孩子有點「功力入門」,

但還需要爸媽扶著練功——像是你說「等這首歌唱完」,

他可以等個 30 秒到 1 分鐘,

但內心已經在吶喊:「我是不是被遺忘了?」


🔸 5~6 歲:可以開始內建倒數功能

前額葉開始建立自動導航系統,

他們開始能理解「等等會有好處」這件事

像是等吃飯、等洗澡,

不需要每次都用玩具哄,

已經能撐個 2~5 分鐘,算是低階忍者


🔸 7~8 歲以上:已經進入「修煉期」

這年紀的孩子,

終於開始像個會算利弊的少林弟子——

「我先收玩具,等一下才可以看卡通」

「我先寫完功課,等等吃冰淇淋更爽」

——等待 10 分鐘以上是有可能的,尤其當他們知道「等得到什麼」


🔸 青春期之後:理論上更會等,但現實上……嗯,看情況

雖然前額葉已經發展得不錯,

但如果等的是 Wi-Fi、手機或晚餐,有時一樣會翻白眼

這時候考驗的,是你跟他平常的連結、規則設定,

還有——你手機是不是真的比他快 😆


理解這些年齡差異,有助於我們用更合適的期待去看待孩子的行為,

減少不必要的責備與挫折

畢竟,練習「等待」,就像學習走路一樣,是一步一步慢慢來的

🧘 圖 5:「等待力練功圖」

🧘 圖 5:「等待力練功圖」


🧠 大孩子等比較久,真的有根據嗎?

有喔,不是爸媽的錯覺,也不是你「教得比較好」——而是孩子的腦袋真的變厲害了

等一下的能力,其實跟「前額葉」有關

這是一塊位在額頭後面的腦區,負責自制力、規劃力、衝動控制……

簡單說,它就是大腦裡的「理性總經理」

但這位總經理不太早上班——大約到 25 歲才真的到職(是的,比很多人還晚熟 😅)

經典的「棉花糖實驗」你可能聽過:

讓孩子選擇現在吃一顆棉花糖,還是等一會兒就能吃到兩顆

結果?四歲孩子等個五分鐘已經是極限

到了六歲,能撐 10 分鐘以上的機率大幅上升!

因為他們的「理性總經理」開始懂得開會,

說服內心的「獎勵小惡魔」:再等等,會有更多糖喔~

研究甚至發現,等待力好的孩子,大腦裡的前額葉活動更旺,

處理誘惑的能力也比較強(Casey et al., 2011)

不是他們比較乖,是腦神經連線比較到位!


所以啊,當你發現:

  • 兩歲的妹妹等不到你泡奶,已經大哭倒地;
  • 而七歲的哥哥可以邊唱歌邊等你煮麵……

這不是你偏心,是神經發展的自然結果啦~✌️


✏️ 補充:雖然等待能力與未來表現有一定關聯,但也有研究指出,家庭穩定性與教育環境同樣是關鍵因素,不能只看延遲滿足能力本身



🛠️ 父母能怎麼幫?

等待,不是一開始就會的技能——

但每位爸媽都可以用日常小技巧來幫孩子練習,

讓大腦慢慢長出「耐心肌肉」

以下這幾招,是我自己實測有效的方式:

1. 給「可預測」的等待

用計時器或沙漏圖,幫孩子具體化等待時間

(不是「等一下」而是「等這個歌唱完」或「等鬧鐘響」)

手機有時候也有倒數圈圈的計時器,讓時間具象化

2. 轉移注意力是王道

像阿桃桃這種「零容忍」小暴龍,

只要一講「等等」就情緒炸裂,最好的方式是直接轉移注意力,

例如:「你看,這裡有一顆超大球球!我們來滾它一下好嗎?」

3. 正向讚美等待行為

哪怕只是等3秒,也可以說:「哇!你有等一下下耶,好厲害喔!」

前額葉就是靠這種正向經驗,一次次建立耐心的迴路

4. 讓等待「值得」

像是梨仔等車是為了出去玩——讓孩子理解:

「等待不是懲罰,而是通往快樂的門票!」


🔮 前瞻思維:陪他長出能等待的大腦

當你下次看到孩子搶玩具、搶零食、插隊、暴怒……

別急著貼標籤——「不會等」不是壞脾氣,而是大腦還沒準備好

我們要做的,是陪孩子慢慢練習,

把這段人生前哨戰,變成成長的跳板

請記得:他的大腦還在建構耐心的工地上

等待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美德,

而是大腦練出來的肌肉

而你,就是那個陪他慢慢練習的健身教練。


如果你喜歡這類「腦科學 × 真實育兒」風格的文章,

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我會繼續把更多媽媽實戰故事,

配上最精準的科學分析,一起養出有腦又有愛的下一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科學 × 育兒 × 共讀筆記庫
66會員
74內容數
桃梨媽咪|科學腦 × 媽媽心 🍐🍑 育兒要溫柔,也要有證據。 親子科學 × 雙語共讀 × 情緒教養 每週更新哦✍️
2025/06/11
你家的兩歲小孩常無預警「暴走」嗎?那不是故意鬧脾氣,而是大腦情緒風暴正在上演! 從邊緣系統到前額葉皮質尚未成熟,孩子情緒失控其實是神經發展的必經階段 本文深入解析幼兒情緒爆發背後的科學機制,還有不同年齡層情緒風暴的樣貌與對應策略,幫你更懂孩子也更懂自己,學會用科學陪伴孩子度過每一場風暴。
Thumbnail
2025/06/11
你家的兩歲小孩常無預警「暴走」嗎?那不是故意鬧脾氣,而是大腦情緒風暴正在上演! 從邊緣系統到前額葉皮質尚未成熟,孩子情緒失控其實是神經發展的必經階段 本文深入解析幼兒情緒爆發背後的科學機制,還有不同年齡層情緒風暴的樣貌與對應策略,幫你更懂孩子也更懂自己,學會用科學陪伴孩子度過每一場風暴。
Thumbnail
2025/06/10
姊姊天天喊不公平,妹妹只會搶東西大哭,爸媽快要崩潰?手足衝突其實不是教養失敗,而是孩子正常發展的一部分!從演化心理學、語言與情緒發展來看,吵架不但無法避免,反而是孩子練習社交與情感的「成長試煉場」。這篇文章帶你科學理解每天三次吵架的背後意義,化煩惱為育兒力!
Thumbnail
2025/06/10
姊姊天天喊不公平,妹妹只會搶東西大哭,爸媽快要崩潰?手足衝突其實不是教養失敗,而是孩子正常發展的一部分!從演化心理學、語言與情緒發展來看,吵架不但無法避免,反而是孩子練習社交與情感的「成長試煉場」。這篇文章帶你科學理解每天三次吵架的背後意義,化煩惱為育兒力!
Thumbnail
2025/05/26
五歲孩子總是重複犯錯,是因為腦中的前額葉皮質尚未成熟,無法穩定自我控制,這不是叛逆, 而是生理發展的限制,習慣養成需要持續重複,家長的「碎念」其實是在幫助孩子的大腦打地基 恐懼雖能短期加強記憶,但長遠看不利孩子情緒發展, 陪伴孩子在錯誤中學習,是最溫柔也最有力的教養方式!
Thumbnail
2025/05/26
五歲孩子總是重複犯錯,是因為腦中的前額葉皮質尚未成熟,無法穩定自我控制,這不是叛逆, 而是生理發展的限制,習慣養成需要持續重複,家長的「碎念」其實是在幫助孩子的大腦打地基 恐懼雖能短期加強記憶,但長遠看不利孩子情緒發展, 陪伴孩子在錯誤中學習,是最溫柔也最有力的教養方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從遊戲中孩子成長的過程,以及家長在孩子玩耍時該如何面對。根據研究,給予孩子十七秒的時間可以讓他們有足夠的自主判斷和思考,這也代表家長對孩子的信心。放手是做父母最重要的一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從遊戲中孩子成長的過程,以及家長在孩子玩耍時該如何面對。根據研究,給予孩子十七秒的時間可以讓他們有足夠的自主判斷和思考,這也代表家長對孩子的信心。放手是做父母最重要的一課。
Thumbnail
孩子在遊戲或功課時經常缺乏專注力嗎?這篇文章將分享5個爸媽教養魔法棒,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和專注力。包括運動、遊戲、生活中的刺激、說故事以及做功課或聽故事前的注意事項。
Thumbnail
孩子在遊戲或功課時經常缺乏專注力嗎?這篇文章將分享5個爸媽教養魔法棒,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和專注力。包括運動、遊戲、生活中的刺激、說故事以及做功課或聽故事前的注意事項。
Thumbnail
兩歲的小小孩,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社會化也較不足,與外界的互動還不夠,尚處於「自我中心」發展階段。文章提供了父母應對小孩打人行為的方式,建議利用模擬遊戲與情緒卡等方式來理解小孩的想法和情緒,並引導小孩找出打人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以及替代行為的方式。
Thumbnail
兩歲的小小孩,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社會化也較不足,與外界的互動還不夠,尚處於「自我中心」發展階段。文章提供了父母應對小孩打人行為的方式,建議利用模擬遊戲與情緒卡等方式來理解小孩的想法和情緒,並引導小孩找出打人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以及替代行為的方式。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下一次看到玩具時,就會從大腦皮質裡提取上次對於”玩”這個主題的概念的相關感受、情緒、記憶…,重新再次經驗、感受、記憶…,進而形成一個循環的記憶迴圈以及正向經驗
Thumbnail
當下一次看到玩具時,就會從大腦皮質裡提取上次對於”玩”這個主題的概念的相關感受、情緒、記憶…,重新再次經驗、感受、記憶…,進而形成一個循環的記憶迴圈以及正向經驗
Thumbnail
遇到孩子行為讓你抓狂時,七個步驟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緊密。
Thumbnail
遇到孩子行為讓你抓狂時,七個步驟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緊密。
Thumbnail
讓孩子知道在這裡可以玩,嘗到玩玩具後的甜頭,漸漸地治療師要協助轉換成看得到但暫且先拿不到的方式,這樣才能夠挪出治療師存在的空檔,挪出孩子注意力在我身上的空檔,挪出耳朵、眼睛的空檔去聽去學去促成仿說的發生…
Thumbnail
讓孩子知道在這裡可以玩,嘗到玩玩具後的甜頭,漸漸地治療師要協助轉換成看得到但暫且先拿不到的方式,這樣才能夠挪出治療師存在的空檔,挪出孩子注意力在我身上的空檔,挪出耳朵、眼睛的空檔去聽去學去促成仿說的發生…
Thumbnail
明明帶著一些渴望想著要幹嘛幹嘛,但身體就懶在那邊只想放空,像個賴在地上不想收拾玩具的小孩,但這幾次就漸漸也不責備了,就是無奈地把那些渴望醞釀清單給延後進行,超像新手爸媽的修煉。發現自己總在想著可以/應該要如何如何,可也無形中讓本來的那個我(本質/小孩),增添慌亂和無法選擇的狀況,我的腦袋真的好強勢和
Thumbnail
明明帶著一些渴望想著要幹嘛幹嘛,但身體就懶在那邊只想放空,像個賴在地上不想收拾玩具的小孩,但這幾次就漸漸也不責備了,就是無奈地把那些渴望醞釀清單給延後進行,超像新手爸媽的修煉。發現自己總在想著可以/應該要如何如何,可也無形中讓本來的那個我(本質/小孩),增添慌亂和無法選擇的狀況,我的腦袋真的好強勢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