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兩點半,書房裡只剩下檯燈發出的暖黃色光暈。咖啡已經涼了,但我還是機械地端起杯子,苦澀的液體滑過喉嚨,像極了這幾年的職場生涯。
桌上攤開的辭職信已經改了第五遍,每個字都寫得工整,卻怎麼看都覺得不對勁。窗外的城市早已沉睡,只有遠處偶爾傳來的汽車聲提醒著我,這個世界還在運轉。
我叫陳明,今年 42 歲,在一家外商公司做到了中階主管。說起來挺風光的,年薪破百萬,有車有房,孩子也上了不錯的學校。可是這半年來,我總覺得哪裡不對勁。每天早上醒來的第一個念頭不是期待新的一天,而是「又要開始了」。這種感覺像是被困在一個看不見的籠子裡,明明什麼都有了,卻什麼都不快樂。

偶遇老王
隔天是週六,我習慣性地走進巷口那家咖啡店。老闆老王正在吧檯後面慢條斯理地磨豆子,咖啡機發出熟悉的嘶嘶聲,空氣中瀰漫著剛烘焙好的咖啡香。
「又失眠了?」老王看了我一眼,手上的動作沒停。
我苦笑著點頭,在吧檯前坐下。這家店開了快十年,我是常客,老王總能從我的臉色看出端倪。
「你知道嗎,」老王一邊沖咖啡一邊說,「我以前也像你這樣,每天都在想怎麼逃離。」
我有些意外。老王看起來總是那麼從容,很難想像他也有過這種掙扎。
「後來呢?」我問。
老王把一杯拿鐵放在我面前,拉花是一片漂亮的葉子。「後來我遇到一個人,他跟我說了一句話:凡夫畏果,菩薩畏因,佛畏系統。」
我愣了一下,這話聽起來有點玄。
凡夫的恐懼
「你現在就是典型的凡夫心態,」老王坐下來,語氣很平和,「害怕結果,總在擔心如果辭職會怎樣,如果繼續做下去又會怎樣。」
他說得沒錯。這幾個月來,我腦子裡像是有兩個小人在打架。一個說:「辭職吧,這樣下去會瘋掉的。」另一個說:「別衝動,房貸還沒還完,孩子還要唸書。」
「我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老王繼續說,「在投資銀行工作,每天看著帳戶裡的數字增長,但心裡的空洞卻越來越大。最怕的就是某天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只會賺錢的機器。」
我端起咖啡杯,手微微有些顫抖。拿鐵的奶泡在嘴唇上留下一道白色的痕跡,溫暖的液體流進胃裡,卻暖不了心裡的寒意。
「那時候我總是在想結果,」老王的眼神望向窗外,「如果業績不好會被裁員,如果錯過升遷機會會後悔,如果離開了這個圈子會不會就此一事無成。每天都活在對結果的恐懼裡。」
菩薩的覺醒
「後來你是怎麼改變的?」我問。
老王笑了笑,起身去給另一位客人倒咖啡,回來後說:「我開始注意原因,而不是結果。這就是所謂的菩薩心態。」
他解釋說,當他開始關注導致問題的原因時,一切都變得清晰了。工作不快樂,是因為價值觀不符;身體出問題,是因為長期熬夜;家庭關係緊張,是因為把所有時間都給了工作。
「我開始調整作息,學習新技能,重新安排優先順序。」老王說,「不再只是被動地害怕結果,而是主動地管理原因。」
這讓我想起自己最近的狀態。每天加班到深夜,週末還要處理郵件,跟家人相處的時間少得可憐。上個月女兒學校的親子活動,我又缺席了。看著她失望的眼神,我心裡像被針扎了一樣。
「但這還不夠,」老王話鋒一轉,「因為你會發現,有些原因是你控制不了的。市場會變,公司策略會變,你的努力可能因為大環境的改變而白費。」
佛的智慧
「這就是為什麼要理解系統。」老王的聲音變得更加沉穩。
他告訴我,真正的突破來自於他開始思考整個系統的運作。不只是個人的選擇和努力,還包括行業趨勢、社會結構、甚至是時代的變遷。
「你知道為什麼咖啡店能讓我找到平衡嗎?」老王問。
我搖搖頭。
「因為這是一個我能掌控的小系統。」他指著店裡的陳設,「從選豆、烘焙到服務,每個環節我都能參與。更重要的是,這個系統跟我的生活節奏契合。早上忙碌,下午清閒,晚上回家陪家人。」
老王起身去櫃檯拿了一本筆記本,翻開給我看。裡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各種數據:每日客流、天氣變化、新品銷售情況。
「看似簡單的咖啡店,其實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他說,「但當你理解了這個系統的運作規律,很多事情就變得可預測、可調整。」
系統的視角
那天離開咖啡店後,我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處境。
公司裡的種種問題,不再只是個人恩怨或能力問題,而是整個組織系統的表現。KPI 導向的考核制度、層層上報的決策流程、重視短期績效的企業文化,這些元素相互作用,造就了現在的局面。
我開始明白,自己的痛苦不是因為工作本身,而是因為我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系統裡掙扎。就像一條淡水魚被放進海裡,再怎麼努力游泳也改變不了水質不合的事實。
那天晚上,我坐在書桌前,重新審視那封辭職信。檯燈的光打在紙上,墨水的痕跡顯得格外清晰。我拿起筆,卻不是為了修改措辭,而是在旁邊的筆記本上開始畫圖。
我畫出了自己所在的系統:公司結構、行業特性、個人能力、家庭需求、財務狀況。每個元素之間用線條連接,標註它們如何相互影響。
看著這張圖,我突然有了新的想法。
創造新系統
接下來的幾個月,我沒有衝動辭職,而是開始有計劃地調整自己在系統中的位置。
我主動要求調到新成立的創新部門,雖然職級沒變,但工作內容更有彈性。同時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學習新技能,建立自己的副業。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說「不」,把時間重新分配給真正重要的事。
女兒的鋼琴演奏會,我坐在第一排;太太生日那天,我們去了她一直想去的餐廳;週末的早晨,我會早起做早餐,看著家人醒來時的笑容。
老王說得對,當你理解了系統,就能找到改變的槓桿點。不是對抗系統,而是順應規律,創造屬於自己的小系統。
新的開始
現在是凌晨一點,我又坐在書房裡。但這次不是因為失眠,而是在整理明天要分享的簡報。窗外依然是沉睡的城市,桌上的咖啡依然冒著熱氣,但心境已經完全不同。
那封辭職信早就被我撕掉了。不是因為我放棄了改變,而是因為我找到了更好的方式。
凡夫畏果,總是在結果發生後懊悔。 菩薩畏因,懂得從源頭預防問題。 佛畏系統,則是看清整體運作的智慧。
這三個層次不是高下之分,而是認知的演進。我們都曾經是那個害怕結果的凡夫,在摸索中學會關注原因,最終希望能達到理解系統的境界。
但最重要的或許不是達到哪個層次,而是保持前進的勇氣。就像老王說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關鍵是要知道自己在哪裡,想去哪裡,以及如何到達。」
我合上筆記本,關掉檯燈。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但我不再恐懼,因為我知道,自己正在創造一個更適合的系統。在這個系統裡,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成功不只是數字的累積,更是內心的富足。
走出書房時,我看見客廳茶几上女兒畫的全家福。畫裡的我露出大大的笑容,旁邊寫著:「爸爸最近變快樂了。」
是啊,當你不再只是害怕結果,不再只是防範原因,而是理解並創造自己的系統時,快樂就會自然而然地到來。
這,或許就是「佛畏系統」要告訴我們的智慧。

Ref.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9305
#系統思維 #職場轉型 #人生智慧 #自我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