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卻無法說話:孩子在語氣之外的成長記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記得那種感覺——

 

大年初一,在親戚家吃飯的客廳裡,

我坐在大人之間,聽著他們談論我。

 

「她最近成績好像退步了哦。」

「沒有啦,她很乖的,只是有時太愛哭了點。」

 

語氣中沒有惡意,但也沒有邀請。

我明明人在這裡,卻像是不在場一樣。

我就像一台沒人問過、被剛好轉過去的電視台,無法關機,只能被播放。

 

那時我還小,還說不出為什麼會不舒服。

我只知道:我不能插嘴,不能表現出不高興。

如果我開口,就會被糾正「小孩不可以插嘴」,

或者用一個眼神壓住:「在客廳不要失禮。」


像糖果從你旁邊的玻璃櫃滑過去,掉到別人手裡。

你知道你是那個被談論、但不是被邀請的人。

 

所以我練習安靜,像學會一種無聲的存在方式。

但那些話,我每一個字都聽得懂——只是不能接話。

即使到青少年以後,也持續發生。


是坐計程車時他們和司機說我很皮,

是在醫院外阿姨說我哭點很低,

是講電話時毫不避諱地說著我的事。

 

語氣不一定尖銳。有時是那種你挑不出錯,

但就是不舒服的句子。

 

後來我發現,連老師也會在我面前,

用第三人稱對其他大人談論我。


不是因為不在乎,

而是因為我們的語氣文化從來不強調這件事——


孩子,是不是有參與權?

這句話,是不是說給他聽的?

語氣,會不會傷人,即使語意沒有惡意?

 

我們的語氣習慣長得很像這樣:

說的是孩子的事,聽的人是其他大人,

而孩子本身,被預設為尚未成熟的延伸體。

語氣有時也像是一個利器,

但其實是大人面對自己無力感的變形出口。

 

想跟別人共感父母的辛苦,到嘴邊變成了:

「他真的讓我很煩惱。」


想被朋友圈同理,

卻讓孩子承受了那個句子的全部重量。


你是被說的人,卻不能有任何反應。

你沒有權利站在語氣裡面,

只能圍繞語氣邊緣繞圈。

 

可是他們沒說出口的,

是這句話到底是要對誰負責?

是我,還是他們自己,其實也說不清。

 

其實讓我難過的,並不是被說了什麼,

而是,你明明在場,卻從來沒有人問過你:

這些話,是不是你也這樣看自己。

有一段時間,我以為那只是小時候的事,

長大了、成為母親以後,就會自然懂得怎麼教孩子。


但我錯了。

因為那些語氣記憶不會消失,它會回來,

沿著我們聽過最多的方式,

悄悄的鑄成我們的語言骨架:「我可以被談論,但我沒有資格定義自己。」


所以我想練習:不要讓我愛的人,也經歷我曾經的語氣錯位。


我會放慢說話的節奏,先看他的眼睛。

當別人問起孩子的近況,我不再急著替他回答,

而是讓他自己有說話的空間;

就算沒說,我也試著不填滿那個空白。


我開始覺得——

沉默,有時比補充更誠實。

 

有時我也會失手。

但我開始有意識地問自己一個問題:

這句話,是說給誰聽的?

 

是說給世界聽,讓人知道我有多辛苦,

還是說給他聽,讓他知道他不孤單?

 

我不想讓語氣變成一場演出,

我想讓語氣回到我們之間,安靜地,在場。

 

因為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被「好好地說話」,

他可能會有一段時間,搞不清楚自己是誰。

至少,我就是這樣過來的。


我們不只是教會孩子語言,

也要試著先給他「可以說話的空間」。

 

語氣不是拿來說服世界的,

它是讓對方知道:你在這裡,我也還在。

而我,也願意用語氣,一點一點學著回應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等微光回來
2會員
9內容數
有些實驗,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為了靠近什麼。 我是溫媽,這裡是一隅森林,也是一隅心房。 我喜歡用氣味、觸感和故事,慢慢地,陪人找回自己。 有時是香氛裡的記憶碎片,有時是一段文字裡的情緒回聲。 如果你也在找回家的路,歡迎走進來,我們一起點一盞溫暖的火光。
等微光回來的其他內容
2025/06/04
從資本語氣、教育語氣到療癒語氣,本篇文章剖析了當代語言中隱藏的「語氣錯位」現象— 那些看似溫柔的語句,為何總讓人點頭,卻也加深了對自我價值的懷疑。 這不是批評創作者,而是一次語氣的深度觀察: 語言可以是陪伴,也可能是包裹起來的要求。 重新學會用自己的語氣存在,也許是我們最難但最必要的修復練習。
2025/06/04
從資本語氣、教育語氣到療癒語氣,本篇文章剖析了當代語言中隱藏的「語氣錯位」現象— 那些看似溫柔的語句,為何總讓人點頭,卻也加深了對自我價值的懷疑。 這不是批評創作者,而是一次語氣的深度觀察: 語言可以是陪伴,也可能是包裹起來的要求。 重新學會用自己的語氣存在,也許是我們最難但最必要的修復練習。
2025/05/21
有些語氣,介於「我是不是多想了」與「我想讓你知道」之間。 從一道意外的小辣菜開始,我重新思考語氣的存在方式: 當語氣不再只是情緒,而是一種可以被放下的感覺, 我想種一顆樹,一顆能讓人靠著、慢慢說話、睡著也不著涼的樹。
2025/05/21
有些語氣,介於「我是不是多想了」與「我想讓你知道」之間。 從一道意外的小辣菜開始,我重新思考語氣的存在方式: 當語氣不再只是情緒,而是一種可以被放下的感覺, 我想種一顆樹,一顆能讓人靠著、慢慢說話、睡著也不著涼的樹。
2025/05/14
我們總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卻常常在過程中疲憊、懷疑、甚至報復性放棄。 這篇文章不是改變攻略,而是一個溫柔的提醒: 改變不一定要那麼痛, 它可以像一顆心裡的樹苗,靜靜地、慢慢地往下扎根。 就算只是今天少滑一下手機、少吃一口飯, 那也不叫失敗——那叫在路上。 你沒有原地踏步,你只是正在往裡面走。
2025/05/14
我們總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卻常常在過程中疲憊、懷疑、甚至報復性放棄。 這篇文章不是改變攻略,而是一個溫柔的提醒: 改變不一定要那麼痛, 它可以像一顆心裡的樹苗,靜靜地、慢慢地往下扎根。 就算只是今天少滑一下手機、少吃一口飯, 那也不叫失敗——那叫在路上。 你沒有原地踏步,你只是正在往裡面走。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我的女兒在幼兒園處境下的談判經驗分享,書中深入探討了談判在家庭和教育領域的重要性及應用。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我的女兒在幼兒園處境下的談判經驗分享,書中深入探討了談判在家庭和教育領域的重要性及應用。
Thumbnail
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充滿奇妙,而學習第二語言也是一個挑戰。本文探討如何教養孩子學習說話與英語的關鍵,並分享心得及方法。
Thumbnail
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充滿奇妙,而學習第二語言也是一個挑戰。本文探討如何教養孩子學習說話與英語的關鍵,並分享心得及方法。
Thumbnail
總是聽他人說要與內在小孩對話,在一次冥想中無意與小我對話了,才突然驚覺為何我們不與小我對話?
Thumbnail
總是聽他人說要與內在小孩對話,在一次冥想中無意與小我對話了,才突然驚覺為何我們不與小我對話?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親子在溝通時,若是大人與孩子不在同一個水平上,沒有在同一個頻道,恐怕就會演變成雞同鴨講! 呼應我的上一篇文章【先連結情感,不急著處理議題】,今天想接著延續來分享~ 由於最近也在陪伴與協助親子團的家庭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練習如何與孩子正言溝通。 所以當我在閱讀曾端真老師的「克服自卑的勇氣」裡
Thumbnail
親子在溝通時,若是大人與孩子不在同一個水平上,沒有在同一個頻道,恐怕就會演變成雞同鴨講! 呼應我的上一篇文章【先連結情感,不急著處理議題】,今天想接著延續來分享~ 由於最近也在陪伴與協助親子團的家庭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練習如何與孩子正言溝通。 所以當我在閱讀曾端真老師的「克服自卑的勇氣」裡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過去受疫情影響,讓許多人日常溝通時,選擇用文字代替口說對談,興許是過去政策:「只要家中有確診者,就必須間接或直接隔離」的因素,影響了家庭中父母教育孩童說話的機會(父母減少帶孩童外出和說話,因此減少刺激)。 語言治療是什麼? 可以幫什麼忙?
Thumbnail
過去受疫情影響,讓許多人日常溝通時,選擇用文字代替口說對談,興許是過去政策:「只要家中有確診者,就必須間接或直接隔離」的因素,影響了家庭中父母教育孩童說話的機會(父母減少帶孩童外出和說話,因此減少刺激)。 語言治療是什麼? 可以幫什麼忙?
Thumbnail
當親子雙方內在的空間都變得很小很小, 還有這樣一件需要用力的任務擺在眼前。 該怎麼辦呢? 我想到了敘事治療裡, 提到的「改寫」概念。 看起來像是問題的事件, 當我們跳脫了慣性,拿回了主權, 可以用什麼方法, 跟這個事件, 建立另一個我與孩子會比較喜歡的關係呢?
Thumbnail
當親子雙方內在的空間都變得很小很小, 還有這樣一件需要用力的任務擺在眼前。 該怎麼辦呢? 我想到了敘事治療裡, 提到的「改寫」概念。 看起來像是問題的事件, 當我們跳脫了慣性,拿回了主權, 可以用什麼方法, 跟這個事件, 建立另一個我與孩子會比較喜歡的關係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