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第四章延續神在曠野呼召摩西的過程,記錄他如何回應、掙扎,最終接受差遣的心路歷程。本章揭示:即使神明確呼召,人仍常出於自卑、恐懼或不信而推辭;但神的恩典與忍耐超過我們的軟弱,祂不只呼召,更賜下能力與同工,使祂的計畫得以實現。這章對信徒而言,是一堂關於順服、信心與實踐的屬靈課程。
一、神使用的是你「手中所有的」能力(出4:1–5) 摩西對神說:「他們必不信我,也不聽我的話……」(出4:1),顯出他的懷疑與畏縮。神沒有直接責備他,而是反問:「你手裡是什麼?」摩西回答:「是杖。」神便叫他把杖丟在地上,變作蛇,接著又叫他拾起蛇,杖就復原。 這一動作重複了兩次訊息:神能將普通之物變為神蹟的工具,也能將手中的東西收回還原。 不是杖本身有力量,而是「神的能力臨到」才成為記號。 屬靈反思是:神呼召我們所用的,不是別人的才能,而是我們手中「現有的」。一根杖若獻給神,能開紅海、擊打磐石;一雙手若信靠神,就能行祂旨意。信徒不要小看自己所有,重點是是否願意交在神手中。 二、神向人的軟弱顯出祂的能力(出4:6–9) 神進一步給摩西第二個神蹟──手變麻風又復原(出4:6–7),再給第三個神蹟──將河水倒地變血(出4:9),顯示神既能醫治人,也能審判權勢。這三個記號構成出埃及初期的神蹟樣式,也讓摩西知道:他不是單打獨鬥,神會親自為他證明自己。 屬靈反思是:信徒若願回應神的差遣,神會負責供應所需的記號與能力。我們常怕自己無法勝任,但神從不吩咐人憑己力行祂的旨意。祂若呼召,必定供應。信心不是憑自己的把握,而是倚靠祂的保證。
三、神已預備回答我們的藉口(出4:10–17)摩西進一步推辭:「主啊,我本是拙口笨舌的。」(出4:10)神提醒他:「誰造人的口呢?……豈不是我─耶和華嗎?現在去罷!我必賜你口才」(出4:11–12)。摩西仍不肯,說:「求主打發你所要打發的人罷!」(出4:13)這時,神發怒,但仍賜給他哥哥亞倫為幫助,成為他「的口」。 這段對話顯出人多麼容易陷入自我否定與逃避,連神親口應許都不信任。但也顯出神的忍耐與預備:祂既知道我們的軟弱,也安排幫助者同行。 屬靈反思是:信徒不可將自卑偽裝為謙卑,也不可將拒絕偽裝為謹慎。當神清楚呼召,我們唯一的回應應是順服。否則,不但錯失服事的榮耀,也會因固執而使神憂傷。
四、順服的起步──由家庭與信仰的對齊開始(出4:18–26) 摩西終於動身返埃及,但路上遇見一件奇異之事:「耶和華遇見摩西,想要殺他。」(出4:24)這表明他雖接受差遣,卻未使兒子行割禮,違反神與亞伯拉罕立的約。是妻子西坡拉出面行割禮,神才放過他(出4:25–26)。 這段經文嚴肅地指出:順服神的差遣不能選擇性地執行。 若在家庭、私生活中未完全對齊神的標準,即便公務上得神差派,也會受攔阻。 屬靈反思是:事奉神不能只在講臺上忠心,在家中妥協。神要的不只是「走出去的腳」,也要「在家裡的心」與祂一致。信徒若要承擔屬靈使命,家庭生活與信仰行動必須一致聖潔。
五、神預備人心,也預備同行者(出4:27–31) 神差亞倫來曠野迎接摩西(出4:27),兄弟相見、同心合一,之後一起向以色列長老說明神的話與神蹟記號。百姓聽見「耶和華眷顧以色列人,鑒察他們的困苦」,就低頭下拜(出4:31)。 這是本章的高峰──摩西從抗拒、推辭、遲疑到順服、行動,終於踏出第一步,而神也為他預備了同工、資源與回應的民心。 屬靈反思是:神不但呼召,也會安排同工和支持者。我們不是孤單前行,祂會預備配搭的人,讓我們知道:這條路不是我們的事業,而是祂的工作。當我們踏出信心的第一步,就會經歷祂的預備早已等候我們。 呼召之路始於信心的腳步 《出埃及記》第四章展現出一個真實的事奉過程──不理想、不完美,甚至一度退卻,但神始終在忍耐與引導之中。祂不是只要能力強的人,而是尋找願意順服的人。祂不放棄我們的掙扎,而是在掙扎中塑造我們的信心。 信徒當省思:我們是否正用各種理由推辭神的呼召?我們是否在家庭與信仰生活中仍有未對齊之處?我們是否相信,神不只呼召,也會同行?願我們像摩西最終那樣,不再說「求你另差一人」,而是放下懼怕,踏出第一步,進入神的命定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