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很多人都曾遇過一種看不見的「卡關」:
明明決心滿滿,卻總是在挑戰的路上卡住腳步。你以為是因為能力不夠,其實更多時候,是心裡那些無形的心理防衛機制在作怪。
這些心理防衛,就像是一道道無形的牆,把我們擋在挑戰之外。
它們不會大聲吼叫,也不會直接阻止你前進,而是悄悄地,讓你在挑戰面前自我設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拆解這六種心理防衛(Resistant、Explain、Judgment、Escape、Control、Tunnel),看看你是否也被它們困住了努力的腳步。
🔒 Resistant — 抗拒調整:安全感裡的假象
每當有人提出新方法,你第一反應是:「以前的做法都好好的,幹嘛改變?」
這就是 Resistant,它讓人過度依賴過去的習慣,抗拒一切新的嘗試。
挑戰的本質就是改變,如果一直抱著「照舊最好」,你永遠無法看見新的可能。下次當你忍不住想抱怨「以前都可以,為什麼現在不行」時,不妨試著問自己:是不是其實害怕改變,而不是問題本身太難?
🔎 Explain — 解釋合理化:用理由包裹停滯
「我知道挑戰很重要,但最近真的太忙了,等我有空再說吧。」
這句話聽起來再合理不過,但它往往是 Explain 在偷偷作祟。
它讓我們用理性的語言,為自己的拖延與停滯找藉口,讓「沒時間」「很忙」成為原地踏步的保護色。當你聽見自己說出「因為…所以我沒做」的時候,不妨再問自己一次:是行動真的不可能,還是我其實有一點害怕開始?
🌟 Judgment — 概括結論:一錘定音的自我設限
「我就是這種人,做不到啦。」或者「我一直都不擅長這種事。」
這些話語,看似自知之明,卻是 Judgment 的陷阱。
它用一句話就把挑戰的門徹底關上了,好像你就是注定無法成長的人。當你說出「我就是這樣」的時候,請提醒自己:這句話真的在保護你,還是其實在限制你?
🚪 Escape — 心理逃避:挑戰還沒開始,心就走遠了
當挑戰擺在眼前,你卻開始滑手機、刷社群,甚至突然決定打掃房間。
這些看似正當的分心,都是 Escape 的防衛機制。
它讓你在挑戰面前不必立刻面對壓力,讓焦慮暫時得到舒緩,但同時也偷走了成長的機會。逃避不會解決挑戰,反而會讓壓力在心裡發酵。下次當你想要逃離時,不妨問自己:我是在休息,還是在躲避?
⚙️ Control — 控制細節:完美主義的假面具
「我還沒準備好」「我先把細節再調整一下」
——這些看似認真細心的話語,其實是 Control 的防衛。它讓你陷入無止境的計畫,而不是開始行動。
挑戰的本質就是邊走邊調整,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完美再開始。細節很重要,但如果你永遠只在細節裡打轉,就永遠無法跨出第一步。問問自己:我是真的要精益求精,還是在拖延開始?
🔦 Tunnel — 隧道視野:只看見問題,看不見可能
當挑戰卡住時,Tunnel 會讓你只看見眼前的障礙,看不見其他的資源與可能性。
就像被困在小巷裡的人,明明只要轉個彎,就能看到另一條出口。
當你覺得怎麼樣都不行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除了現在的方法,還有什麼別的可能性?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才能找到新的解法。
🎯 小結:防衛是挑戰的照妖鏡
挑戰就像一面鏡子,照見的不只是外部的困難,更映照出我們內心的防衛。Resistant、Explain、Judgment、Escape、Control、Tunnel 這六道心理防衛,常常在你最想突破的時候,讓努力卡在原地。
但防衛不是壞東西,它只是提醒你:成長永遠需要帶著恐懼一起前行。
當你發現自己說出「我就是這樣」「我很忙」「我還沒準備好」時,不妨提醒自己:
防衛只是在保護熟悉感,而真正的成長,往往在那道不熟悉的門檻之後。
別讓 REJECT 卡住你的努力,跨出那一步,挑戰就會變成成長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