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如果有下一次,我會怎麼做
回首那場衝突,我曾經無數次在心裡重演那個早晨的情景。有時是在夢裡,有時是在搭公車的時候,突然浮上心頭的不是對方說了什麼傷人的話,而是我自己那句「你如果想要用同學間的輿論來壓制我,那我離開,直接把我這堂課當掉,我現在就去跳樓。」
那句話像一顆重錘,砸在我記憶的正中央。我不再只是痛苦地想著「為什麼事情變成這樣」,而是開始問自己:「如果有下一次,我能不能不這麼說?我還有沒有別的做法?」經過漫長的整理與反思,我漸漸明白,真正的改變,不是改變別人,而是重新調整自己的思考與行動方式。
不是屈服,而是進化。
一、先處理情緒,再面對問題
我開始學著辨識自己的情緒界線,當憤怒、羞辱與焦慮開始混合在一起時,我知道,那不再是「當下」的我,而是「積累很久的我」在說話,如果有下一次,我會告訴自己:「先不要急著回話,先讓情緒過去,再決定怎麼說。」我學會了暫停,是一種力量。
二、我可以質疑權威,但用更聰明的方式
我仍然相信,學生有權提問,有權質疑教學方法與教育內容,那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而非挑釁。但如果有下一次,我會這麼說:「老師,這部分我不是很理解,或許是我們對理論的理解不同,可不可以請您再從實務的角度說一次?」這樣的說法不代表我退讓,而是建立對話的空間,不是「反駁」,而是「重構理解」,我發現,當我改變了語言的方式,許多我以為無法交流的門,其實是可以被打開的。
三、選擇不讓「沉默的旁觀者」決定我說話的勇氣
那天我說完那句話時,教室一片沉默,我曾經為這片沉默感到羞恥,以為是因為我太過激動,但我後來知道,不是所有沉默都是否定,很多人只是無法承受現場的張力,也有些人,不敢說話而已。如果有下一次,我會理解這些沉默不是針對我,也不會因此懷疑自己的發聲價值,我會讓自己知道:我要說話,不是因為會有掌聲,而是因為我不想再為了安靜而委屈。
四、懂得尋求幫助,是成熟的表現在那次事件裡,我感到孤立,是因為我認為「只有我自己能解決」,但我後來明白,有些不公義不是一個人能抗衡的。
我學會尋求支持不是懦弱,而是讓正義的路不那麼孤單,我無法保證未來還會不會遇到類似的挫折與衝突,但我知道,下一次,我會比這一次更穩重、更清楚地知道,我不是為了吵架而說話,我是為了改變而堅持。
這份成長,是那場風暴唯一的贈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