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只教學,也要會課室管理技巧
我們老師在帶學生的時候,不只是在教課本上的知識,更要處理整個班級的氣氛、秩序和學生行為,這其實就是我們說的課室管理。
所謂的課室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指的是老師在課堂中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策略,目的是要營造一個有秩序、互相尊重、適合學習的教室環境。不論你是新手老師還是資深教師,只要在教學現場工作,一定都會遇到課室管理的挑戰,避免整堂課都在「管秩序」的窘境。
常見的課室管理痛點,老師們肯定懂!
✅ 1. 學生行為很難控制
孩子上課講話、不專心、干擾同學,老師氣噗噗也不見得有用。特別是那種「很聰明但超會鬧」的學生,真的很容易讓人爆氣。
✅ 2. 班規訂了卻很難落實
班級規則不是沒有,但學生常常裝沒聽到。有時候老師也會放水或忘記提醒,久了學生根本不怕,也不當一回事。
✅ 3. 時間老是被拖累
一堂課中,要講課、要處理秩序、還要顧到個別學生,教學節奏常常被打亂,活動轉換也很容易讓全班失控。
✅ 4. 師生關係不好拿捏
老師想當「學生的朋友」,但太親切會被吃死死。太嚴格又怕學生排斥你,怎麼拿捏出界線跟信任感,真的是大哉問。
✅ 5. 家長不一定配合
學校反映學生行為問題,結果家長回一句「我小孩在家很乖啊」,老師只能乾瞪眼。家校觀念不同,管理變得更困難。
✅ 6. 每個班學生都不一樣
一個班裡,有高需求學生、情緒控管不好的、超早熟的、自律超強的⋯⋯每一個都要顧到,實在很吃力。
三個階段拆解課室管理,更好操作也更有效!
課室管理可以大致分成三個階段:課前規劃、課中執行、課後處理。每個階段都有它的重點,老師只要對症下藥,就能慢慢建立穩定又有效率的教學節奏。
🟡 課前規劃階段:最重要的關鍵起手式
這階段說白了就是「準備要做好」,因為大多數課堂上的問題,其實是事前沒設計好流程或預期。
- 訂好班級規則、上課流程(怎麼進教室、什麼時候發問、下課怎麼收)
- 座位安排要考量學生互動與行為控制
- 一開始就設定好今天的課堂目標,搭配簡單互動問題或暖身活動,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 老師也要跟學生建立信任感與界線感
📌 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其實是「上課剛開始的那幾分鐘」!老師如果這時候抓得住學生的眼神和心,整堂課就會順很多!
🟡 課中執行階段:有策略就不怕亂
上課進行中,就是老師的管理力要上場的時候。這階段強調的是「即時處理」跟「靈活應變」。
- 隨時注意學生狀態,眼神、走動、點名都是有效策略
- 多用正向語言:例如「謝謝你安靜下來,讓我可以繼續說明」
- 上課節奏要清楚,活動之間的過渡不能太突然
- 依照當下氣氛調整教學方式,例如臨時加入小遊戲、互動問答等
🟡 課後處理階段:反思與修正不可少
課後的行為處理與教學反思,其實關係到「下一次的穩定度」。
- 對於違規學生,給予適當後果,例如行為契約、小紙條提醒、與家長溝通
- 跟學生個別談話,引導他了解自己的行為對全班的影響
- 記錄學生的行為變化,有助於未來做個別化調整
- 老師自己也可以反思今天的流程哪裡不順,是否還能再調整管理方式
穩定的課室管理,是教學順利的基礎
很多老師以為課室管理就是要「兇一點、管嚴一點」,但其實真正有效的課室經營,是來自事前規劃的細膩、課中處理的靈活,以及課後反思的持續優化。
只要掌握這三個階段,特別是課前的黃金時段好好利用,你會發現學生其實比想像中更願意配合,教學也更輕鬆、更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