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職場那年,阿傑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唯一能做的,就是觀察學長姐怎麼做,然後照著抄。
他記下同事怎麼回信、主管開會怎麼說話,甚至連提案時用的句型、模板都一字不漏複製。
他相信,只要照著走,就不會出錯。遇到沒看過的情況,他只會問:「之前是怎麼做的?」而不是:「這次該怎麼做?」 他突然意識到:自己雖然一直在「動」,但並不是真的在前進。因為他不是在找路,只是在複製別人的路。
但越走,心裡越慌。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明明很努力,卻越做越沒方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但又說不上來。 也許,你不是不夠好,而是走在別人的路上,卻忘了問:我的路在哪?

🛤 記路,是安全感;找路,才是成長力
我們從小就被教「照著做」:有標準答案、有流程、有SOP,跟著走、不要出錯。這很合理,特別是在剛開始學習時,記住別人走過的路,是最快上手的方法。
但久而久之,如果只習慣記,卻不練習想、不願意找,那你會發現——只要情境一變,你就會卡住。
因為記路,是別人的經驗;找路,才是你的能力。
會找路的人,不一定一開始就走得快,但他們知道怎麼判斷、怎麼調整、怎麼不怕錯。
💡 會找路的人,有三個關鍵習慣:
1. 他們會問「為什麼這樣做」,不只問「怎麼做」
他們在乎邏輯,不只是步驟。理解背後的原理,讓他們能應對新變化。
2. 他們敢在模糊中前進,而不是等到明白才動手
他們知道,走路本來就會迷路,有些答案,是走過才看得見。
3. 他們懂得停下來看地圖,不是一股腦地往前衝
他們會定期自問:「我在哪?要去哪?這條路對嗎?」不是忙完才懊悔。
✨ 金句提醒
記住別人的做法,只能應付問題;
學會找自己的方法,才能創造答案。
你不需要一直等「正確的做法」,也不用再拚命模仿別人的模樣。
從今天開始,練習問:
「我想走去哪?」
「我能怎麼試?」
「如果這條不通,我還有什麼可能?」
這就是找路的開始。
走出自己的路,不是因為你更聰明,而是你願意相信:
這世界沒有哪一條路,注定只有一種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