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盒子總有一天會用到」
「這件褲子減肥後應該穿得下吧」
「這本書哪天說不定我會想讀回來」 ……
於是,一年、三年、五年過去了,那些「留著以後再說」的東西,默默填滿了你的抽屜、櫃子、甚至心裡。
我常在整理空間的過程中發現:東西太多,其實不是因為慾望,而是源於一種深層的不安與拖延。

你以為你在「儲備」,其實你在「逃避」
我們囤積東西,往往不是因為真的需要,而是因為不想面對:
- 如果我把這些講義丟了,是不是代表我真的沒學好?
- 如果我不留著這條裙子,是不是承認自己再也回不去那個體態?
- 如果我丟掉那個禮物,是不是就真的和那段關係告別了?
這些物品所象徵的,不只是功能,而是某種沒完成的情緒、一段未處理的過往。
但其實,留下這些東西,並不會讓你更有掌控感,只是暫時麻痺了面對當下的勇氣。
與其佔空間,不如空出來讓未來進來
你或許會驚訝,當你開始捨棄「以後可能會用到」的東西,你的人生會出現哪些變化:
- 書櫃清出一層,放進了你真正熱愛的書
- 衣櫃少了10件尷尬衣物,每次出門不再焦慮要穿什麼
- 抽屜乾淨了,你更願意坐下來好好寫下一封信、或一頁日記
最神奇的是——你不再活在「等有空再處理」的迴圈中,而開始選擇此刻就行動。
讓物品流動,才能讓你的人生也不再停滯
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練習:
從家裡選出5樣「你留著很久但一直沒用」的東西
然後,對它們做一個決定:
- 要用,就今天開始用
- 不用,就乾淨地送人、捐出、或丟掉
你會發現,那個當下做決定的你,是主動且清醒的你。
記住這句話:
「不是東西太多,而是選擇太少。」
每次斷捨離,都是一次勇敢說「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的聲明。
你不是在丟東西,你是在找回選擇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