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發展引起勞動市場巨大的變化,當人們談論 AI,焦點經常放在:「它會不會取代我?」
Stanford 大學 Social and Language Technologies (SALT) lab團隊的研究《Future of Work with AI Agents》提出了更關鍵的問題:「如果 AI 真要進入職場,我們希望它代替我們做什麼?」這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從勞動者主體性與職場未來設計的角度切入。
SALT團隊建立 WORKBank 資料庫,收錄 1,500 位來自 104 種職業勞工的回覆,以及 52 位 AI 專家對 844 項職務任務的註解,同時呈現 AI 代理人的技術能力與勞工對自動化的期望與抗拒。這篇研究最大的貢獻在於:它不再從技術可行性推估「哪些職業會被取代」,而是從工作者的視角出發——哪些工作內容,他們希望 AI 接手?哪些則不願放手?而這種願不願意的背後,其實說明了人類對「工作的價值」與「人性參與感」的深層理解。
我們不怕 AI 接手,而是怕它接錯
從這篇研究發現,其實勞工沒有這麼抗拒AI的介入。
高達 69.4% 的勞工希望 AI 幫助他們「釋放時間、投入更有價值的工作」。這是最核心的渴望。其次,任務「過於重複」(46.6%)、「令人感到壓力」(25.5%),或甚至是「AI 有機會提升表現」(46.6%),都是讓他們接受AI的理由。
這說明什麼?我們不是抗拒 AI,而是更希望它能像個稱職的助手,幫我們處理那些阻礙創造力與價值產出的瑣事——像是例行的預約安排、繁雜的資料整理、制式化的回覆、或是堆積如山的報表製作。
理性可以計算效率,但是人性才能決定變革的成敗。
但當問到「有哪些任務你不希望 AI 接手?」時,答案就變得不同了。受訪者明確指出,所有涉及判斷、關係建立、乃至於需要「人情味」的任務,都是他們不願放手的領域。例如需要精準語氣的內容撰寫、牽涉成長與關懷的團隊教學、或是充滿情緒與同理心的顧客諮詢。
這不是因為 AI 做不到,而是因為人類在乎「怎麼被理解」這件事。
HAS:重新定義自動化,不是全有全無,而是「應該到哪裡」
研究中另一個關鍵概念是「人類自主性量表」(Human Agency Scale, HAS),這是一種五級尺度,用來衡量一項任務完成所需的人類參與程度——從完全不需要人參與(H1),到人類參與不可或缺(H5)。

這個量表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只是幫企業決定「能不能自動化」,而是提醒我們,哪一些工作「應該」保有人性、哪一些「可以」釋放給 AI。它是一種職場重新編排的語言,也是一種尊重專業與人性的尺度。
舉例來說:
- 「排班確認」:可能是 H1(AI 可完全自動處理,省心又省力)。
- 「人員績效回饋」:可能是 H4(AI 可輔助數據分析,但人類主導情感溝通與決策)。
- 「創意內容設計」:幾乎都是 H5(強烈依賴人類參與,因為創意是主觀的靈魂)。
這種設計巧妙地提醒企業,在部署 AI 時,應更有可能以「人為核心」的方式進行任務再設計,而不是單純地揮刀砍人力。制度沒錯,效果卻走樣——問題不在工具,而在信任。
投資重心錯配:AI 能力長在冷門區,而勞工的期待卻沒人理
另一個特別的研究發現,是當研究整理了勞工偏好與 AI 專家對技術可行性的評估後,所揭露的投資錯配問題。
他們將任務劃分為四個區域:
- 自動化綠燈區:對自動化需求高且執行能力強的任務。這些任務是部署人工智慧代理的主要候選對象,具有廣泛生產力和社會效益的潛力。
- 自動化紅燈區:執行能力強但需求低的任務。在此部署需要謹慎,因為它可能面臨員工抵製或帶來更廣泛的負面社會影響。
- 研發機會區:對自動化需求高但目前執行能力低的任務。這些代表了人工智慧研究的有希望的方向。
- 低優先區:對自動化需求和執行能力都較低的任務。

資料來源:《Future of Work with AI Agents》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像 Y Combinator 這類指標性的新創加速器,其投資組合中,有超過 40% 的新創公司,竟然聚焦於「紅燈區」與「低優先區」的任務,而「綠燈」區和機會區內許多任務在目前的投資中仍然沒有得到充分重視。
這意味著,技術與市場的主流開發重心,反而忽略了勞工最想被解放的部分。 這種嚴重的錯配,不只讓 AI 的實際應用可能遠離了使用者真正的需求,更可能在職場內部加劇反彈與焦慮。
AI 的信任門檻,比你想像的還高
就算一項任務被評為「技術上可行」,也符合自動化意願,但若勞工對 AI 的決策品質缺乏信任,他們仍可能堅決拒絕導入。
調查數據很明確:「不信任 AI 系統的能力與準確性」是最常見的反對理由(45.0%)。這遠高於「害怕失業」(23.0%)和「AI 缺乏人性特質」(16.3%)。
這不是單純對科技的恐懼,而是對職場核心價值觀的堅持。當我們賦予 AI 決策權,卻無法解釋它的運作依據與潛在風險時,它就不再是可靠的助理,反而像一個無法理解的黑箱主管。
企業管理的議題,不再是取代,而是工作分配
史丹佛團隊的這份研究,提供了我們一個AI導入的思考方向。我們不只是要問「AI 能不能」,更要問「我們希望它做什麼」,以及「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恰當」。
這不再單純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問題,這是一場關於工作分配的思考。
身為 HR 專業人士與企業領導者,若要負責任地導入 AI,我們不應該只盯著自動化能省下多少成本,而是必須思考:
- 哪些任務真正適合人機協作,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
- 哪些決策與場景,應該讓人保留主導權,以維護工作本質與人性價值?
- 哪些是未來勞動力應再教育與轉型的關鍵技能,才能讓我們在 AI 時代保持競爭力?
因為,我們的終極目標從來不是讓 AI 取代人,而是讓人有時間去完成更值得、更有意義的事。
在思考 AI 如何導入到工作環境時,我建議你回到這篇研究,用人性與現實作為討論的出發點。AI 的未來不該只是科技進步的結果,而應是我們工作內容的選擇與創造。
原始文章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