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而言,玩不是浪費時間,而是最自然的學習方式。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遊戲行為會隨認知與社會性發展出現明確的層次變化,反映其身體、語言、情緒與邏輯能力的發展。

為什麼在CST中我們需要知道孩子的遊戲階段?
- 因為當你知道孩子的遊戲階段,你就可以從那個階段開始設計遊戲和孩子互動
- 先觀察孩子處在的遊戲階段並加入他的遊戲,在引導孩子逐步拓展遊戲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硬要求孩子加入你所認為他應該玩的遊戲方式
- 即使孩子較大了,仍可能會想玩簡單遊戲或組合遊戲,這沒有關係,可以交叉加入更高層次的遊戲層級方式教他玩,等到他累時又回到低層級的遊戲方式讓他放鬆,重點是互動要持續,氣氛盡量維持在綠燈的氛圍,孩子才能學得更好
以下為各遊戲階段,對應孩子的發展階段與具體遊戲活動,幫助大人更了解如何與孩子玩對遊戲、玩出成長。
🧩一、和人玩(社交互動起點,0歲起)
認知層次對應:感官與情緒啟蒙階段
- 重點發展:以人為對象的互動活動,強調情緒交流與社交互動。
- 常見活動:
- 與大人跳舞、唱歌、玩手指謠
- 模仿臉部表情或動作
- 追逐與抱抱等身體接觸遊戲
✅孩子從「人際互動」中感受安全與愛,是日後學習所有遊戲的起點。
🔄二、簡單遊戲(操作探索,0~2歲起)
認知層次對應:功能性(機械性)遊戲
- 重點發展:重複動作、探索因果,發展基礎感官與操作技能。
- 常見活動與物品:
- 吹泡泡、放氣球、杯子倒水
- 推動玩具車從斜坡滑下來、拆開積木
- 翻書、翻雜誌頁
- 將物品倒出、搖晃、敲打
- 從容器中倒出小物件
- 洗澡玩具:杯子倒水、舀水、拆開積木丟進水裡
✅這個階段孩子對「重複動作」樂此不疲,是大腦學習的關鍵方式。
✅這階段的孩子社會性遊戲階段(社交參與)還在無互動活動或平行遊戲,成人要主動引導或加入孩子的遊戲
🧱三、組合遊戲(邏輯萌芽,約2歲起)
認知層次對應:建構性遊戲
- 重點發展:將物品組合、分類、排序,開始發展邏輯與空間概念。
- 常見活動與物品:
- 用積木堆高或蓋房子
- 拼圖拼入正確位置
- 把車子、娃娃放進盒子
- 分類盒玩具、堆疊杯子
- 指出書中看到的物品(如圖片中的房子)
✅孩子開始有目的地使用材料進行創作,是邏輯與秩序感的啟動點。
🎭四、初階假裝遊戲(象徵模仿,2~4歲起)
認知層次對應:戲劇遊戲(象徵性轉換起步)
- 重點發展:以象徵性方式模仿生活情境,角色與動作多為熟悉事物。
- 常見活動與物品:
- 假裝幫娃娃洗澡、餵奶
- 用玩具車模擬送貨
- 模仿圖中角色動作(如狗在跑)
- 積木蓋成房子給娃娃住
✅這時期孩子遊戲常出現「我是媽媽!」「你是寶寶」等角色語言,反映其對世界的理解與想像。
🌈五、進階假裝遊戲(角色與情節創造,4~7歲起)
認知層次對應:戲劇遊戲(情節建構與角色扮演)
- 重點發展:角色扮演與創造劇情,會賦予物品新角色或情節。
- 常見活動與物品:
- 假裝娃娃有生命、角色對話、讓娃娃做遊泳、尋寶、餵奶、洗澡等動作
- 積木當成不同交通工具角色
- 假裝自己是警察、醫生或故事角色
- 替圖畫角色編故事、對話
- 車子變身為有情節任務的角色(如太空車)
- 假裝自己是其他角色(如說「我是媽媽!」)、假裝某些東西是別種東西(如把樹枝當馬騎)
✅這階段孩子能整合多種角色、情境、物品進行長時間假裝,是創造力與同理心的萌芽期。
⚖️六、規則性遊戲(合作與自制,7歲以上)
認知層次對應:規則遊戲
- 重點發展:自我控制、遵守規則、團體互動
- 常見活動:
- 123木頭人、跳房子、接龍等
- 桌遊、撲克牌、球類比賽
- 和他人輪流說故事、完成任務挑戰
✅學齡階段的孩子開始懂得「贏與輸」,也學習如何與他人協作與遵守共同規則。
📚延伸:圖像/書籍遊戲(語文與創意發展)
- 重點發展:閱讀理解、語言表達、創造故事
- 常見活動:
- 一起翻書講故事、角色扮演書中人物
- 模仿圖中角色動作、創造延伸劇情
- 大人與孩子輪流說故事
✅結合圖像與故事的遊戲可提升語言能力,是親子共讀的絕佳方式。
👨👩👧👦家長小提醒:如何陪孩子玩得對?
- 觀察孩子的遊戲傾向:了解孩子偏好哪一類型,反映其目前發展需求。
- 適度擴展遊戲範圍:若孩子只喜歡某種遊戲(如只堆積木),可溫和引導嘗試其他型態。
- 提供開放式材料:如積木、沙、水、角色道具,讓孩子自由組合創作。
- 共玩但不強硬主導:鼓勵孩子主導遊戲情節,家長以觀察、陪伴與提問支持其創意與思考。
- 遊戲中觀察發展徵兆:遊戲能反映孩子的語言、情緒與邏輯能力,是早期發展觀察的好工具。
📝總結
孩子的遊戲不僅僅是「打發時間」,而是構築認知、情緒與社會技能的根基。從最初的感官探索到後期的合作競爭,每個遊戲階段都是學習歷程的一部分。父母與教育者若能深入了解這些遊戲層次,將能更有力地陪伴孩子從遊戲中走向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