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能聽過這樣的說法:「我身體不太好,三天兩頭就去看醫生。」這句話聽起來合情合理,甚至讓人覺得這樣很負責任,對健康有警覺。但真的是這樣嗎?
在 Sandwich-Care 接觸到的許多家庭裡,常常出現一種現象:**明明是小感冒,卻同時跑了兩三家診所換藥,只因為“沒馬上好”。**又或者,一點頭暈就安排自費腦部斷層,一有痠痛就要求MRI,覺得“有做總比沒做好”。但實際上,看醫生越頻繁,不但不一定對健康有幫助,有時還會造成反效果:
一、你看的是「片段」,不是「整體」——為什麼跳診所,其實是在繞遠路?
在台灣,看病比點咖啡還快。一個轉角一家診所,每間診所都能掛號、拿藥、做檢查。於是當症狀沒有立刻改善,很多人自然會轉向「再換一家看看」,甚至一天看兩家、三家,期待能快點找到「最有效」的治療。
但事實上,這種「跳診所」的行為,對醫師來說,每一次看診都像是在解一道少了大半資訊的習題。
📌 醫師看不到你的完整病程
當你第一次看醫師時,他能從問診、症狀與理學檢查做出初步判斷,但如果你在還沒完成療程、症狀還在演變時就轉診到下一位醫師,後者完全不知道前面那位開了什麼藥、評估了什麼方向。每一次轉醫師,就像按下重啟鍵,回到原點。
而每個醫師的專長與觀點略有不同,你可能從一位醫師那邊聽到「病毒感染,再觀察」,從另一位那裡聽到「可能是過敏,先吃抗組織胺」,結果你吃了兩種完全不同邏輯的藥,卻不一定知道到底是為什麼。
📌 症狀不是靜止畫面,而是動態故事
例如,病毒性感冒的過程通常會從喉嚨痛→流鼻水→咳嗽→自行痊癒。不同階段的症狀表現會不一樣,醫師根據你當下階段來評估。但如果你今天看一位耳鼻喉科醫師、隔天又去看家醫科、第三天跑去急診,三位醫師看到的是三個片段,根本無法串連起「這是一場正在恢復中的感冒」,你可能因此被誤診為鼻竇炎或肺炎,進而開立不必要的抗生素或安排影像檢查。
📌 醫療資訊未整合=風險上升
更嚴重的是,跳醫師容易造成重複用藥、重複檢查、重複花費。例如你在兩家診所都拿到含有止痛藥與鎮靜劑的感冒藥,劑量一疊加,可能讓你出現嗜睡、低血壓、甚至跌倒風險;或者,你在三家不同地方做了三次X光,卻沒人能幫你整合判讀。
二、藥越多,風險越高——當治療成了「吃藥比賽」
許多人覺得,「多吃一點藥比較快好」,甚至認為「醫生開得少,是不是沒認真看病?」但實際上,藥開得越多,不代表效果越好,反而風險可能大增。
📌 一個真實故事:藥吃越多,症狀越亂
黃阿姨是一位68歲退休婦人,因為長期失眠、血壓不穩和退化性關節炎,她先後看了精神科、心臟科、骨科與家醫科,結果一天總共吃下8種藥物。剛開始她覺得「好像比較穩定」,但兩週後開始出現頭暈、胃口差、便祕、走路不穩……她以為是年紀到了「退化」,直到一次跌倒送急診,醫師才發現她服用的藥物中有兩種鎮靜類藥物重複使用,還有藥物彼此間代謝相衝突,導致藥物副作用重疊與中毒風險。
為什麼多重用藥會有問題?
一、藥物作用重複
不同科別可能會針對類似的症狀開不同品牌或成分類似的藥。例如胃藥、鎮痛藥、安眠藥都常見「作用雷同但名稱不同」的現象。患者無法判斷,只會照單全收。
二、交互作用風險
某些藥物一旦一起服用,會互相增強副作用或降低彼此效果。例如利尿劑與某些降壓藥可能讓血壓過度降低,導致頭暈甚至昏倒;抗凝血劑和某些止痛藥併用可能增加胃出血風險。
三、代謝負擔與肝腎損害
所有藥物都需要經過肝臟代謝、腎臟排出。長期大量用藥會加重器官負擔,對高齡者尤其危險。
四、病人搞不清楚藥物用途
很多人無法分辨哪些藥是必需的,哪些是短期症狀緩解劑。於是即使症狀改善,還是習慣繼續吃藥,結果變成長期吃不該吃的藥,反而產生副作用或依賴。
你可能不知道的數據:
- 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超過40%每天服用五種以上藥物
- 每年約有上萬起住院是與藥物交互作用或錯誤使用有關
- 藥害事件中,有相當比例來自「多科開藥、病人沒整合」
三、健康焦慮才是真正的病因——別讓「怕生病」害你更生病
「醫生,我最近喉嚨怪怪的,是不是癌症?」
「我朋友說背痛可能是腎臟壞掉,我也開始痛,是不是出事了?」 「雖然已經照過一次X光了,但還是不放心,可以再安排個MRI嗎?」
這些不是醫療問題,而是**健康焦慮(health anxiety)**的反映。這種焦慮不是來自身體的病,而是來自心理對健康的過度關注與恐懼。這也是現代人看診頻率提高,卻不見得更健康的原因之一。
什麼是健康焦慮?
健康焦慮是一種心理狀態,指的是對身體的細微變化感到不安、誇大症狀的嚴重性、害怕罹患重病的情緒,甚至在身體檢查結果正常的情況下,仍懷疑「一定還有沒發現的問題」。
輕者只是「不放心」,重者可能每天上網查病症、反覆掛號、做重複檢查,甚至引發失眠、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進而惡性循環。
健康焦慮如何導致醫療浪費?
1️⃣ 重複檢查求心安
即使醫師已解釋無大礙,仍要求做第二次、第三次檢查,或到不同醫院「求證」,每次都要花費醫療資源、耗費健保點數與時間。
2️⃣ 過度就醫
只要身體稍微不對勁(如輕微抽痛、咳兩聲),立刻跑診所、掛急診。長期下來形成「醫療依賴」,身體反而失去自行調節的機會。
3️⃣ 誤信網路資訊
在網路搜尋症狀後自行對號入座,例如「背痛=腎衰竭」「頭痛=腦瘤」,結果求診時焦慮過度,要求不必要的影像檢查或轉診。
4️⃣ 使用錯誤的保健或自費療程
為了避免「萬一出事」,進行大量自費健檢、保健品堆疊、偏方嘗試,不但花冤枉錢,也可能傷害健康。
真正的風險:從心理焦慮變成身體症狀
健康焦慮不只是「想太多」,它會真的讓人「病出來」。長期焦慮可能誘發:
- 自律神經失調(失眠、腸胃不適、心悸)
- 焦慮型頭痛、肌肉緊繃疼痛
- 情緒低落導致免疫力下降
- 慢性疲勞、生活品質下降
也就是說,你以為你是怕生病,結果你焦慮出了一身病。
四、醫療費雖小,累積下來卻是天文數字
——你以為每次只花幾百元,其實一輩子付出百萬以上
📌 「只不過150元掛號費」的迷思
台灣健保制度讓看醫生變得非常平價:診所掛號費通常只要 $100~$200 元;大醫院也不過 $300 左右。很多人因此養成「有點不舒服就看一下」的習慣,認為花個幾百元求心安無傷大雅。
但這種「低感覺、高頻率」的行為,會不知不覺耗掉你大量金錢、時間與注意力資源。
🔍 真實生活中的隱性開銷模擬
讓我們看一個台灣典型家庭的就醫行為:

Sandwich-Care 給你的提醒:
📌 先觀察,再判斷是否需要看醫生:發燒是否有超過兩天?症狀有惡化或改變嗎?是否伴隨其他危險訊號?
📌 盡量固定一位主治醫師或診所,避免看病「跳來跳去」
📌 記錄每次用藥與檢查結果,幫助下一次就診更有效率
📌 有症狀可先諮詢 Sandwich-Care,減少焦慮下的衝動就醫
健康不是「看最多醫生」的人才有,真正健康的人,是能判斷什麼時候該看醫生、什麼時候該信任自己的身體智慧。Sandwich-Care,陪你做最聰明的選擇。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0到60分鐘的生命接力:急救與急診的全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