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不夠溫暖。」
導師的話,打破了畢業典禮最後的溫馨氣氛。也讓我開始反思 —— 我們真的這麼冷漠嗎?
還是,我們根本不懂怎麼表達情緒?有人愧疚、有人沉默,但我感覺到更多的,是沮喪和無可奈何 —— 因為我們不斷互相「通靈」。
這不只是我的個人經驗,許多老師、學生也都曾經歷過。
▋ 老師視角:你們知道,卻視而不見
老師失望地指出:從高三下學習開始,他的存在感完全消失。
- 說了三次可以和我們討論學習歷程檔案,卻無人回應;
- 共學小組自主運作,上課鐘一響就鳥獸散,教室冷冷清清,只留他「廢物般地」呆坐;
- 更令他難過的是,明顯情緒低落、連科任教師都察覺時,卻沒有學生主動關心他。
班導用沉默「測試」我們的關心,作為教育的一環。
然而,沒有半個人通過考驗。
▋ 學生視角:我們知道,但不敢貿進
不過,我眼中的情況不全然是這樣。
我偷偷告訴導師:
我們不是冷漠,而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他的情緒變化,其實學生都看在眼裡,也私下討論、擔心已久。
但是,種種顧慮阻止了我們 ——
- 老師沒有直說,是不是不想讓我們知道?
- 會不會問了很尷尬、顯得白目?
- 其他人都沒有行動,那我會不會越線 ⋯⋯
出於怕越界的顧慮,我未能主動出擊。
我們讀慣了空氣,記得在沉默中聽取老師的訓誡和埋怨,懂得師生間有不可攀越的台階,卻對表露情緒、真心相待很生疏。
怕尷尬、怕惹人生氣、怕被討厭 ⋯⋯。
有時,這是明智的「防衛機制」,不過,它同時也隔絕了交流的機會。
▋ 我們只是在「通靈」
其實,關心情緒與否,真正的誤會不在「不夠溫暖」,而在於:
我們一直在臆測彼此。
不把話說出口,以為對方「知道但不說」、理應做出反應,但事實是 —— 他根本不知道。
導師以為我們會主動,我們以為他要保持距離,各自乾等永遠不會來的關心和求助。
結果,我們都錯了。
我認為,不是所有人都能察覺他人的需求,並在開口前就關心。
如果不說,怎麼知道他不知道?
如果想要回饋,也許直接說明是最有效的。
否則,在一次次無聲的期待和失落中,只會傷害到自己的心,而對方仍因顧慮而不敢出手,甚至渾然不覺有異。
但換個角度想,如果我們都能踏出一步、說出各自的感受與需求,是不是就能少一道鴻溝、多一次拉近距離的機會?
▋ 我們可以怎麼做?
其實這很單純 —— 老師表達需求、學生主動詢問,嘗試建立起雙向信任。
可惜的是,我們都不習慣這麼做;幸運的是,這可以學。
▎ 給老師
青春期的孩子也許不懂沉默,也不會察言觀色,但在理解過後,想必會設法表現更多包容與尊重。
我們不是不在乎,是太過笨拙。
如果您需要什麼、希望學生做什麼,請放心、直接地說出口 —— 即使是負面情緒,也可以透過語言表達,減少誤會。
絕對別悶在心裡,既傷害自己,也對溝通無益,這反而是學生最害怕、擔心的。
▎ 給學生
作為學生,當你不確定老師怎麼了?可以先觀察、再詢問。
可以選在適合談心的休息時間,以閒聊語氣主動詢問:「老師,您最近好像不開心,怎麼了?」
記得留下拒絕的空間、不強迫回答,這樣不僅能表達你的關心,也尊重老師的個人界線。
學校這個小型社會中,確實有些場合不能散發太多負能量;但適當的揭露,攸關情緒教育和師生間的信任、感情培養,不可不重視。
▋ 總結:畢業後,我們還在學
有時候,我會擔心:「直接把這個問出口,是不是很白目?」
然而,如果雙方預設「懂的都懂」,把小嫌隙養成大衝突,讓彼此失望、兩敗俱傷,反而更可怕。
我們都不缺溫暖,缺的是開口的勇氣。
但一段關係能否維繫,恰恰在於願不願意開啟對話、真心相待。
如果這場畢業,不只是結束,而是一場練習 ——
學著問:「你還好嗎?」
也學著說:「我不太好。」
那麼,這堂持續到畢業後的課,就沒有白上了。
▋ 後記
趕在畢業活動結束前發布!
本文於 2025/7/4入選即時精選,感謝平台肯定!
▋ 關於「隨機人類 Random Sapiens」
RS/隨機人類 是個興趣廣泛、好奇且樂於探索和思考的人,文章主題涵蓋自然、科技、個人成長等,逢週五更新。期待有緣與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