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agile?” 你對「敏捷」的理解是什麼?
在近幾年的企業面試,agile(敏捷)可說是大部分職位必問、必考的概念之一,管理職或 PM 尤其如此。
因為親眼看過太多台灣應試者在 agile 的題目上回答得不盡理想,我在 LinkedIn 上找了一篇 agile 的入門文章摘譯給大家。
在眾多 agile 文章中,我覺得這篇非常有條理,不打高空且簡明易懂,歡迎大家撥空閱讀,若覺得不錯也歡迎分享。
【專案經理必須了解的 Agile 核心概念】
在當今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專案經理所面臨的期待正快速改變。雖然傳統的專案管理方式已為企業服務數十年,但 Agile(敏捷)已迅速崛起,徹底改變團隊的工作方式與價值交付模式。
對於傳統專案經理(PM)來說,理解 Agile 不再是選項,而是必需。
無論你是持有 PMP 證照、在瀑布式環境下工作的專案經理,還是領導跨部門團隊的企業主管,這篇文章將成為你理解 Agile 並成功轉型的橋樑。
💡從傳統到 Agile 的轉變:為何重要?
傳統的專案管理(如瀑布式方法)依序分為:規劃 → 執行 → 監控 → 結案。這樣的線性流程適用於需求固定的產業,例如建築與製造業。
但對於節奏快速、需求瞬變的軟體開發和數位創新領域,這套方法便顯得捉襟見肘。
Agile 提供一種反覆迭代、強調合作、持續交付與顧客回饋的彈性方式。它不只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心態的轉變。如今這套思維已擴展至人資、行銷、教育和營運領域。
💡 Agile 的心態:超越工具與流程
傳統 PM 常誤解 Agile 只是另一種方法論,其實 Agile 更重視「價值與原則」,而非工具或儀式。
2001 年發布的《敏捷宣言》提倡四大核心價值:
1. 個人與互動勝過流程與工具
2. 可用的軟體勝過完備的文件
3. 與客戶合作勝過磋商合約
4. 回應變化勝過遵循計畫
此外還有十二條指導原則,強調永續步調、持續交付、簡潔、面對面溝通與技術卓越。
真正「實踐 Agile」不只是「做 Agile」,而是「成為 Agile」。
💡 常見的 Agile 框架,PM 該懂什麼?
Agile 沒有「標準答案」,各種框架都能支持敏捷價值觀。最常見的包括:
1. Scrum
• 以固定時間(通常兩週)為單位分階段進行
• 進行每日站會、衝刺規劃、回顧與檢討
• 三大角色:
- 產品負責人(Product Owner):代表顧客聲音
- 敏捷教練(Scrum Master):流程協調者
- 開發團隊(Development Team):跨職能執行者
• 適合需求不斷變動的軟體專案
2. Kanban
• 以看板視覺化工作進度(如「待辦」、「進行中」、「完成」)
• 強調流程效率、製品(WIP)限制、減少周期時間
• 適合支援型或長期維運團隊
3. SAFe(大規模敏捷框架)
• 適用於大型企業
• 保留團隊層級敏捷的同時,建立跨團隊的協調與管理
4. 其他方法:Lean、XP、Crystal
• Lean:減少浪費
• XP(極限編程):追求快速高品質開發
• Crystal:依照專案規模與敏感度調整敏捷做法
💡 Agile 與傳統角色的轉變
在傳統模型中,PM 掌控規劃、執行與交付。但在 Agile 中,職責被重新分配:
• Scrum Master:引導者而非指揮者
• Product Owner:負責產品願景與優先順序
• 團隊成員:自我管理、對成果負責,而非被指派任務
傳統 PM 可轉型為:
• Scrum Master:如果擅長協調與排除障礙
• Product Owner:若熟悉業務面需求
• Agile Coach:精通 Agile 並引導組織轉型者
💡 傳統 PM 需培養的 Agile 能力
為了轉型成功,以下是需要培養的關鍵技能:
1. 服務型領導(Servant Leadership):協助團隊而非主導
2. 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建立信任、解決衝突
3. 引導技巧(Facilitation):主持站會、回顧會等有效會議
4. 敏捷規劃(Agile Planning):從甘特圖轉向故事點與迭代規劃
5. 敏捷指標(Agile Metrics):使用燃盡圖、流程圖等取代傳統進度追蹤法
💡 傳統 PM 對 Agile 的常見誤解
1. 「Agile 不需要規劃」 → 其實是更頻繁地規劃,只是周期短且具彈性
2. 「Agile 不需要文件」 → 強調只要「剛剛好」的文件
3. 「Agile 沒有 PM 角色」 → 領導與風險管理依然重要,只是形式改變
4. 「Agile 很混亂」 → 它是有彈性的架構,因應變化而設立
💡 實踐 Agile 所需的文化轉變
敏捷轉型不只是工具轉換,更是文化重塑:
1. 透明化:每個人都應看見進度、障礙與優先事項
2. 信任:允許團隊自我管理,避免微觀管理
3. 合作:打破部門牆,促進 IT、業務與使用者共創
4. 實驗精神:快速嘗試、快速學習,追求持續改善而非完美
對傳統 PM 而言,放手控制並擁抱不確定性,是最艱難卻關鍵的一步。
💡適合傳統 PM 的敏捷認證
可考慮以下熱門證照:
• CSM:Certified Scrum Master(Scrum Alliance)
• PMI-ACP:Agile Certified Practitioner(PMI)
• SAFe Agilist:SAFe 認證
• PSM I/II:Professional Scrum Master(Scrum.org)
• ICAgile 認證系列
這些課程有助於培養敏捷流暢度並展現轉型的決心。
💡 傳統 PM 實踐 Agile 的路徑
建議循序進行:
1. 閱讀《敏捷宣言》,反思其對工作方式的啟發
2. 參與敏捷團隊觀摩或實作
3. 親自主導一個小型 Scrum 或 Kanban 專案
4. 從任務分派者轉為支持者與引導者
5. 參與線上研討會或社群,吸收經驗
6. 鼓勵團隊進行 retrospectives,即使仍採傳統架構
7. 在自己工作中實驗敏捷元素(如 sprint、WIP 限制等)
💡 何時該用 Agile?何時不適合?
Agile 並非萬能,適合:
• 需求變化頻繁
• 高度依賴客戶回饋
• 高複雜度與創新專案
• 短回饋週期
而傳統方法較適合:
• 範圍固定的政府專案
• 高度法規限制的產業
• 預測性高的建設案(如蓋橋)
此外也可採用 混合模式(如 Water-Scrum-Fall):前期規劃+後期迭代執行。
💡 結語:未來屬於熟悉 Agile 的 PM
Agile 並非一時風潮,而是對現代專案管理需求的回應。對傳統 PM 而言,學習 Agile 並非否定過去,而是擴充技能組合,提升適應力與效能。
你已擁有領導力、組織力與溝通力,只需學習用合作、同理和彈性的新方法來領導。
未來最成功的 PM,不再只是「傳統」或「敏捷」的代表,而是能自由在兩者間切換、靈活駕馭變革的領導者。
(摘譯自 The PM Newsletter "What Traditional Project Managers Need to Know About Ag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