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我應該在不同的地方談過好幾次了,剛好最近又接收到許多類似的訊息,有感而發就再來好好說一次。
在很久以前,我還在初任教師的時候就聽我的實習指導老師黃芳裕教授提過,當時就深有所感。要改變教學的方法、內容、哲學,都會觸碰到學生、學校、家長、社會的神經。我們直接接觸的群體是學生,也是我們最想影響改變的一群人,這群人也是老師最容易說服的。當然他們也同時受到所有其他人的影響,一位老師只是他們接觸的極少數人而已,所以雖然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影響到的群體,但難度還是很高。所以並不是影響眼前的學生就能夠改變些甚麼,我們還得去說服同事、長官、家長,但這些群體其實又會受到熱門產業、公司、老闆,薪資結構,產業結構以及這個社會長期以來已經形塑成型的價值觀的影響。
所以有時候老師們覺得眼前這位學生怎麼那麼難溝通,這麼講不通的時候,老師要知道您在嘗試撼動的,很可能不是眼前的這位學生,而是整個影響他的家庭和社會。在形塑價值觀的成長階段,有無數的人無數的訊息在影響著他的想法,老師是個重要,影響力不小的角色但也常常是孤掌所以難鳴的角色。
剛好昨天聽到志棋77訪問徐國峰教練來談跑步,雖然主題是跑步,但是我聽到很多的教育理念。同樣的教育觀念,也在何立安博士談減重、肌力訓練的論述中重複地聽到。我就先藉由志棋77的這篇訪談作為談資來說好了。除了youtube影片之外,也推薦podcast,podcast內容會稍微再多一點,但youtube這篇有影片,會有一點點跑姿可以看。
跑步是最適合人類的運動?看完這集,你會超級想跑步!ft. 徐國峰教練《強者我朋友》EP 116|志祺七七

這邊是提到了過往的(體育)教育理念,比較像是對學生做分類,不是一種興趣,也不是引導你去發現跑步的樂趣,而是要找到在這個裡面目前表現比較好的人。其實在其他學科裡面也是一樣,我們小時候在學校裡面學習的目標,並不是要教學生感受到科學的樂趣,數學的樂趣,然後讓學生因為學習到了樂趣,感受到了樂趣而投入在這些科目當中。而是在教學、考試的過程中,找出原本就對這個領域有能力的學生,進行分類或篩選。在這個目標之外的目標,都不太重要,於是篩選的工具也就是考試,變成了主角。學習本身不是主角,成長也不是主角,學生也不是主角,針對篩選機制本身去做努力變成了主角。
這套篩選菁英的過程,邏輯其實是來自於美國在冷戰期間,與蘇俄在做太空競賽時,一開始落後,引起了美國的恐慌,於是就設計出來一套培養篩選科學菁英的教材。接下來的數十年,美國確實用這套教育方針篩選出了大量的科學菁英,但換到的是被淘汰的大多數社會大眾,對於科學、數學極端的反感排斥。台灣過去複製了這套教材和價值觀,也形塑了好幾代的,認為科學和數學,就是少數人才能學會的,數學不會就是不會。許多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放棄科學與數學的學生,接下來一輩子就不再碰科學和數學了。我們的教育,成功地把一大批人,完全隔絕在科學和數學領域之外。
志棋的節目提到,小時候被逼著去跑步,但沒有去感受跑步的樂趣(情意),學習跑步的技巧(技能),欠缺技能的教學,學生只能靠本能去嘗試,欠缺情意的教學,學生連自我學習的動力都沒有,最後的結果就是放棄,而且是一輩子的放棄,因為只要一觸碰到相關的主題,就觸動了過去不愉快的經驗。
因為用篩選菁英的角度設計的教育,天賦與能力是最重要的,樂趣不是。
用自己的天賦與能力,決定自己一輩子要去精進努力的方向,這部分沒有問題。以優勢能力挑選職業方向,其實是很正確的,在職業滿意度的調查上,滿意度和能力的相關性是很高的。有問題的是,你的天賦能力不那麼強,不代表你無法從這些領域的學習得到好處或樂趣。
日常生活需求和職業專業需求和領域頂尖需求,是完全不一樣的。在過往以篩選為目標的教育設計中,只要你不是頂尖的那就跟廢物一樣。我們會在國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不同階段做篩選,篩網越來越小,最後可能真的是萬中選一的人,可以進入某個專門領域,有所成就,這完全沒問題。但那些被篩選掉的人,過往的努力就完全白費,這就大有問題。
我們還是用運動來舉例,你不需要成為NBA球員才能打籃球,打籃球是健康且充滿樂趣的運動,能夠對你的生活產生許多幫助,身體會健康心理會健康。同樣的你也不需要成為科學家才能進行科學活動,了解科學認識科學,可以增添你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樂趣,科學可以提升你對於訊息的閱讀理解和思辨能力,幫助你做出更好的判斷,在你需要作出評估和決定的時候,會有一套系統來協助你。
當你的心肺能力因為跑步而提升,最大肌力因為重量訓練而提升時,你可能鼻子過敏的症狀會獲得大幅的改善,你原本可能三不五時會覺得腰背痠痛,經過一段重量訓練提升了各部位的最大肌力後,某一天你突然忘記上次下背緊繃疼痛是甚麼時候。

當你對許多歷史有了比較多的了解,不是更多歷史事件的記憶,而是了解更多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歷史人物作出決定之後,怎樣改變了歷史的軌跡,或是政治、經濟、氣候、軍事、科技如何影響歷史的走向,你可能就會對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會有更深入的看法。
當你對科學有了更多的理解,不只是記憶更多的科學知識,而是了解科學怎麼觀察自然、問出問題、解決問題、回答問題,怎麼看、怎麼想、怎麼做,這些也都能夠幫助你提高生活品質。
你不需要成為專家,這些專門領域的學習也能為你帶來好處,但是這也代表教學理念的價值觀,需要作出典範轉移。
我們需要去認清,我們並不是要把我們的學生刻意培養成NBA球員來設計體育課,無法通過課程的,就淘汰,業界的邏輯當然是如此沒錯,但教育的邏輯並不是。我們的體育課,是希望學生能夠培養運動的習慣,喜歡運動,一輩子能持續運動,能夠過著健康快樂的生活。那麼體育課程的設計,就不該是做培訓、分類、評鑑、篩選和淘汰。
同樣的,我們的科學課程,如果不是要培養頂尖的科學家,而是提升所有人的一般能力呢?那我們的課程就應該思考,科學的如何提升一般人的能力?提升一般人的生活品質?科學知識顯然是重要的,但哪些最重要?科學研究法顯然是重要的,但哪些方法能讓一般人在生活中都用上?科學的動機、習慣、態度顯然是重要的,但要怎麼好好的培養和呵護?
課程需要評量嗎?不管是甚麼樣的學習,評量都是重要的,但評量的目的就不應該是進行分類、篩選、排名和淘汰,而是要能幫助學生學習的評量。在這個目標下,比較分數高低和名次,是無效甚至有害的。評量的診斷性才是重要的。健康檢查的目的,不是要排名說誰是健康第一名,誰是第二名,誰贏誰輸,而是要診斷出身體可能的問題,然後獲得改善調整的建議。
所以要從培養菁英選出最棒豆子的邏輯轉移成提升全體大眾的科學能力,讓更多大眾成為具有科學力的公民,在教學和評量上,都會是完全不同的邏輯。
所以我們應該不斷的告訴學生,這些學習、作業、評量這些許許多多老師要督促孩子耗費心力來投入的事情,並不是為了讓你贏過誰,而是因為我們知道這些學習、作業和評量,都是讓你自己成為更強版本的自己,讓你的身體更好用,大腦更好用,未來生活更健康快樂幸福。當然啦,老師們不能只是嘴巴說說,在實務面上也得做到才行,這是最困難的。
最後來談一下動機
就如同前面說的,競爭的,篩選的教育邏輯,或許會督促學生堅苦卓絕的學習,不斷努力超越他人,成為通過的那位高手,重點是要贏過別人,所以這個邏輯並不在意你是不是樂在其中。
我自己在運動,在做大重量訓練的時候,有時候會po出一些目前達到的能力,例如深蹲多少公斤多少下,做了多少組,臥推又如何如何等等。有時候也會在別人po出成果的時候,去稱讚別人鼓勵別人。但這些動作,都不是為了要跟別人競賽比較。有時候我說:
「你深蹲100kg 五下五組,好強喔」
會換到
「哪有,你更強」這樣的回應
其實我給的稱讚,並不是因為你蹲得比我重,我才要稱讚啊。「好強喔」的意思,不是「你比我強」,我也根本不在意我比你強還是你比我強,我運動並不是為了贏過你,而是為了讓自己更好,我喜歡運動,也喜歡讓自己變得更好。看到好朋友也願意這樣做,我也願意不吝嗇的給予稱讚。稱讚可以互相鼓勵,讓好朋友更開心,覺得受到了鼓勵,下次會更願意嘗試維持健康生活,重點是互相鼓勵維持動機。

不管是徐教練提到的找到跑步樂趣的方法,何立安老師提到的大重量訓練或是減重,都提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艱苦卓絕】
許多人某一天覺得自己十幾年沒運動,有一天下定決心要去跑步,買雙全新跑鞋,馬上決定隔天要去跑十公里。結果跑了500公尺左右,就開始很喘,跑了2公里之後,就覺得腳很痛,咬牙撐到3公里,覺得真的不行了。回家之隔天兩條腿都在痛,還是堅忍不拔的決定再跑一下,然後大概就得放棄了。
減重也是一樣,許多人立志要減重,就吃很少,餓肚子運動,最後都成功瘦下來之後,就無法堅持再過這樣的生活,回到大吃大喝的靜態生活,體重就反彈。
艱苦卓絕是無法永續的
當我們在意的,不是一次考試勝負的有限賽局,而是要提升一輩子的生活品質的無限賽局的時候,就不應該用咬緊牙關,衝破這一關的邏輯來面對,而是要樂在其中。
當你覺得這件事情做起來輕鬆愉快,有成就感又提升了生活品質,做起來充滿樂趣,今天結束了明天還想再做,後天終於可以做了還躍躍欲試,你就不能老是把自已弄到連下床都困難。以重量訓練來說,要成長的其中一個重點是「恢復」,恢復的時間不夠,進步就會很慢甚至停滯。
所以老師們也不要把國中小科學課程,弄成艱苦卓絕的樣子。徐教練和何老師都常提到人類其實天生是很好動的,動起來是人類的天性,而運動正可以滿足這部分的需求。我也要說,人類其實天生是很好奇的,對新奇事物感到好奇想要探索,也是人類的天性,科學課程應該正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
但我也確實觀察到,我們的國中生,對自然科學並沒有這麼有興趣,原因或許就是在教育的價值觀和做法上出了問題。
就像影片中提到,志祺小時候的體育課,讓他們畢業之後不再運動直到成人有機會重新接觸才愛上。我們的科學課數學課,顯然在把學生推開的效果上也是很不錯的,許多學生在畢業之後,都是立志不再碰科學數學的。
如果我們教育的價值觀,真的可以從競爭和篩選,轉移成
【提升每個人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
或許未來慢慢可以看到更多喜歡上科學課,喜歡上數學課,不會因為要面對共同的篩選考試,被逼著趕進度,持續超過十年的挫敗,最後終於放棄。而是能在好奇中持續學習成長,到了某個階段,受限於天賦能力,無法再進步。但已經學習到的科學能力,絕對遠遠超過國小國中就放棄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