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斜槓青年實踐版:成為內控者,建立幸福人生的正向迴圈》
作者: Susan Kuang
出版社:圓神
出版年月:2020/08/01
《斜槓青年實踐版》台灣初版於2020年8月,當時看完後,我從中得到的最大啟發是:我希望活出一個內外一致且有意義的人生。這個內在願景猶如一顆種子悄悄在心底萌芽,每當我感到生活失序、混亂時,我就會翻開這本書,尋求一些靈感,重整人生。如今,我對這本書有了比較完整的體悟,因此動筆寫下一些心得感想。
作者Susan在寫完第一本書《斜槓青年》後,對於大家為什麼嚮往成為「斜槓青年」感到好奇,於是從心理學的「自我決定論」三個要素來分析:- 自主: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興趣和價值觀去選擇,做這件事情是自己感興趣的,出於內在驅動力。
- 能力:可以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提升自己的技能,自己認為重要的、有意義的事情上,體現到成就感。
- 關係:可以和他人產生連結,獲得歸屬感和被接納的感覺,還能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同,轉化成相應的經濟回報。
斜槓青年背後的價值追求,來自於尋找自我的存在感與價值感。《斜槓青年實踐版》雖然有「斜槓青年」四個字,但這本書不是在教你如何成為斜槓工作者。副標題「成為內控者,建立幸福人生的正向迴圈」才是其核心主旨。本書分為四個部分:
1.從科學的角度說明大腦的特性以及心態認知的觀念。
2.認知和情緒系統的改變:自我慈悲、成長型思維。
3.思考和行動系統的改變。
4.精力與時間管理。
身為人類我們有著生物上的本能與限制,看似讓我們不完美,但只要掌握與練習,我們仍然能主導自己想要的人生,因此,作者首先告訴我們大腦的特性,然後據此提出相應的策略,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原始設定一:大腦喜歡享樂,討厭痛苦。
絕大部分的痛苦來自內在的衝突,抗拒現實、不接納自我。因為我們不願意接受或抗拒現實,產生內在認知上的衝突與落差。所以當我們願意接受現狀、面對那些負面情緒時,痛苦反而消失了。與其抗拒它,不如選擇與痛苦共存,詢問自己「我願意承受怎樣的痛苦」,是開啟幸福的關鍵鑰匙。
解方一:幸福的本質是痛苦管理
既然痛苦無法從人生中完全剝除,不如「主動選擇」痛苦,如同我們的大腦主動選擇快樂。當你能夠掌握痛苦,自然也能掌握幸福。幸福的基礎是自信,當我們擁有積極的自我信念,就不會害怕痛苦,甚至願意主動承擔痛苦,並且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承擔風險、接受未知的挑戰。
解方二:自我慈悲
痛苦來自於抗拒,而最大的痛苦就是與自己對抗,也就是對自我的批判和不接納。想要消除痛苦的方法是選擇接納,「自我慈悲」便是一種練習方法,就是溫柔善待與愛護自己,接納自己的一切,允許自己的本然如是,原諒自己,達成自我和解,終止內心的天人交戰,創造出內在平靜。
作者在書中有舉出自己曾用寫日記的方式與自我對話:先以理解和關愛的方式與「內在小孩」對話,釋放情緒。再與「理性自我」對話,檢視問題,尋找解決方法。
原始設定二:大腦愛比較。
這是源自人類身為群居動物的本能。地球生態圈是一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環境,人類透過比較,發現自己哪裡不夠好,已利於爭取資源、提升地位,因此發展出所謂「自尊」的心理保護機制。現代人常常有一種「我不夠好」的焦慮,看見朋友在社群媒體上光鮮亮麗的照片,就感到自卑、自己不如他人,都是來自這種愛比較的思維習慣。與其跟別人比,不如跟自己比。競爭不是威脅,而是一同向上的集體成長。這就需要「成長型思維」的心態調整。
解法三: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相信人的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是一直在發展成長的,所以任何不足和失敗都只是暫時,只要願意努力,就能不斷進步和成長,就能朝著想要的方向持續前進。他們不會以結果論成敗,且偏向設定成長型目標。Susan說:
可以學會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去學,可以做也不意味著一定要去做,因為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有策略地選擇自己的學習領域和投入方向。
我想,這句話的意思不是叫我們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而是鼓勵我們勇於嘗試,以便了解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這樣是擴展我們的生命視野。
解法四:糾錯學習
學會如何面對錯誤和失敗,也是培養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態度。犯錯和失敗不可怕,可惜我們過去成長環境認為犯錯就要接受處罰,失敗代表浪費之前的努力與資源,因此大多數人才會害怕犯錯與失敗,因為代價很痛苦。如果我們能重新塑造出面對錯誤和失敗的學習環境,那麼這些就不向妖魔鬼怪般令人心生畏懼,如果錯誤可以被接受,就像玩遊戲挑戰多次,死了可以重來,直到學會正確的技巧,就能破關。
原始設定三:大腦的杏仁核是情緒中樞。
當我們遇到危險時,杏仁核會發出警報,啟動「戰鬥或逃跑」的生理反應。這在原始人類是重要的生存機制,但對現代人來說,過度活躍的杏仁核可能導致情緒困擾和非理性行為。 作者舉例,假如你發現自己總是拖延或懶惰,也許不是你有問題,而是心理壓力太大,呈現過勞狀態,而我們的意志力、專注力等都是有限的能浪資源,消耗完就需要時間休養。
解法四:聚焦在可掌握的事物上
Susan說:
所有壓力都是認知層面的,都是因為頭腦中的某種信念和想法而引起的,找到了這些信念和想法,我們就找到了壓力源。
專注於可控的事物,如信念、看法和注意力,能幫助改善情緒和思維方式。第一,找出不合理的認知,例如「我犯錯」=「我很笨」,這個邏輯就不合理。犯錯僅代表你在這件事上出錯。很笨則是主觀的評價。第二,轉移注意力,把精力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先處理情緒,讓情緒冷靜下來後,再思考對策,避免深陷情緒風暴裡不可自拔。
解法五:正念
正念是一種活在當下的技巧,可以幫助減壓,透過專注、覺察和接納來改善心理狀態。所謂活在當下,就是不被想法和念頭控制而活在過去或者未來。
- 專注,把注意力聚焦在想要專注的事物上。
- 覺察,能夠在分神、想法冒出來的時候很快覺察到。
- 接納,不對想法或自己進行評判,只是安靜地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要專注的事物上。
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從作品思維到產品思維
每個人都可以是創作者,創作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它不必然意味著要做出驚天動地的偉大作品,除了我們熟知的寫作、繪畫、攝影、唱歌、演奏樂器、戲劇表演、手工藝品等藝術形式,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活動,像是組裝家具、整理房間、烹飪料理,甚至是日常穿搭,都算是創作的展現。
作者鼓勵我們將創作視為表達自我的途徑。你可以從自己喜歡或擅長的領域著手,思考如何將這些創作與身邊的人分享,並選擇合適的形式來呈現。這種思考模式,正是作者所謂的「作品思維」。也許是隨意的塗鴉,或是捕捉日常景物的一瞬,甚至是將每天的心情記錄下來。當這些點滴累積到一定份量時,便能將它們集結成一個獨特的成果展,這些都將成為你獨一無二的作品。
此外,作者也鼓勵我們不必擔憂作品不夠好,而遲遲不敢發表。她指出:「作品不是用來證明自己的,而是用來促進學習和自我進化的。」這句話讓我聯想到現在高中生製作的學習歷程檔案。如果我們從「作品思維」看待學習歷程,想像自己正在精心編排的專屬雜誌或個人作品集,那麼整個過程將不再是壓力,而會轉化為一場有趣的創作之旅。透過這樣的「作品」產出,我們不僅能檢視自己的成長路徑、整理所學知識、思考改進與調整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有機會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從中獲得更多的成長與樂趣。
擁有「作品思維」讓「輸出」變得有趣;擁有「產品思維」則是把你的作品「變現」,不管是商業能力還是賺錢能力,歸根究柢都必須依賴產品能力。產品思維也考驗你的解決問題能力。我要為誰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如果上述兩個問題還不知道答案,那就先回歸自己身上,先學會解決自己的問題,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反思:成長必然伴隨痛苦嗎?
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自我超越。勇於走出舒適圈,面對並經歷艱辛、磨難,在這個過程中,痛苦不再是阻礙,而是激發潛能的催化劑。
當我們提到「超越」、「磨難」、「痛苦」這些詞彙時,很容易聯想到一種沉重、犧牲的氛圍。成長往往意味著我們要走出舒適圈。舒適圈之所以舒適,是因為它安全、熟悉。然而,也存在「有毒」的舒適圈。有時候,勇敢地踏出一步,擁抱未知,正是拓展生命格局的關鍵。
學習新事物時,大腦的吃力感;面對挑戰時,內心的沮喪,這些掙扎的歷程,實則是在鍛鍊我們的心理韌性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若缺乏這些磨練,我們的潛能恐怕難以被喚醒。這讓我不禁聯想到《鬼滅之刃》中的劍士們,若非經歷了刻骨銘心的痛苦,又怎能蛻變為艱苦卓絕的殺鬼劍士?
從另一個角度看,「自我超越」更是精神的拓展與潛能的激發。例如,學習一項新技能、克服公開演講的恐懼、堅持完成一場馬拉松,或是撰寫一本書,這些都是「自我超越」的具體展現。過程中,我們確實會遭遇困難、挫折,甚至付出巨大努力而感到「痛苦」。然而,當你最終掌握技能、達成任務時,那份超越自我極限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將帶來更深層、更持久的喜悅。
因此,當痛苦來臨時,我們能理解它在成長中的意義,並學會從中汲取力量。當然,快樂的成長是絕對可能的。我想,那份喜悅便來自於:在經歷磨難後,我們發現自己學會了從未掌握的事物,成功克服了困難,這份成長本身就是無比的喜悅,足以抵銷甚至超越先前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