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看的是《底層邏輯》,由劉潤所撰寫。
劉潤是潤米諮詢創始人、曾為微軟工程師、前微軟(中國)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總監,曾任和現任多家知名企業戰略顧問。
本書是作者劉潤以經濟學視角,闡述自身對商業、企業、待人處事之人生觀。
以下是劉潤提出的幾個觀點:
1)是非對錯面前,「誰的錯?」
2)事實、觀點、信仰、立場
3)為什麼背後的「注射器」
1)是非對錯面前,「誰的錯?」
損失最大者的錯。
富豪的兒子被綁匪綁架。最終,富豪以數億元贖回了兒子。綁匪問富豪:「為什麼你這麼冷靜?」
富豪說:「因為這次是我錯了。我在當地的知名度這麼高,但是卻沒有任何防備。比如,我早上自己出門,路上幾部車就可以把我圍下來,而我竟然沒有任何防備。我需要仔細檢討」。
富豪這種處事方法,在心理學上叫「課題分離」。此理論是由奧地利心理學家Alfred Adler提出,原意指:「要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綁匪要贖金,是綁匪的課題,因綁架遭受損失,是富豪的課題。
比如,有人在地鐵裡踩了我一腳,誰的錯?我的錯。為什麼?因為我的時間比他的值錢,如果我因此與他吵架,浪費同樣的是時間,我的損失大。「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
一個人的心中,要有3種「對錯觀」。法學家的對錯觀、經濟學家的對錯觀、商人的對錯觀。在是非對錯面前,法學家認為,誰證據確鑑,誰的錯。經濟學家認為(政策制定者),誰社會總成本低,誰的錯。商人(真實人生)的對錯觀在於,誰損失大誰的錯。
2)事實、觀點、信仰、立場
事實是客觀的存在,觀點是你對事實的看法。立場是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意思是,立場也是你的觀點,前提是與你的位置和利益有關,所以左右了你的觀點。
舉例,如果你在物業公司工作,只要你承認熱,別人就會要求你開空調。於是,你邊留著汗邊說:“我不熱,我一點都不熱。」在這種情況下,除非你能和問你問題的人有相同的位置和利益,否則你們是不可能達成共識的。
信仰,是一套完全自洽(self consistent)的邏輯體系。信仰比立場更厲害,因為大家都覺得自己沒有立場,覺得自己信的是「對的東西」。沒錯,信仰都是對的,因為你無法證明它是錯的,這就是「邏輯自洽」。一個有判斷力的人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大量邏輯自洽卻互相矛盾的信仰。
當一個人持有的不是觀點而是立場時,或是當一個人「屁股決定腦袋」時,你應該做的是對他說「It's good for you 」(這對你有益)。反過來,我們也要時刻反省自己:我說的話,是事實、觀點、立場、還是信仰?
3)為什麼背後的「注射器」
「為什麼+觀點」這個句式,是一隻注射器。
「為什麼現在市場上優秀的員工這麼少?」、「為什麼書上說的激勵手段都沒用?」、「為什麼胖的人相對比較懶?」
事實上,胖的人真的比較懶嗎?其實你並不確定。但是,「為什麼」這3個字的強大之處,在於會強行將你的注意力吸引到這個觀點上找原因。當你開始為它找原因時,這個觀點就已經悄悄被「注射」進你的大腦了。
問問題的人並不是真的想提問,而是這些問題的背後,都藏著注射器。狡猾的人,用這個句型注射別人,愚蠢的人用這個句形注射自己。
瞭解這個句形以後,我們要如何避免被別人注射,或是避免被自己注射?質疑和審視觀點,不急著為觀點找原因,不被觀點套住。
舉例,「為什麼市場上優秀的員工那麼少?」事實上,優秀的員工並不少,否則華為幾萬人的研發團隊從何而來?問題在於,你的公司支付不起那些優秀員工的報酬。「我的產品是業內最好的,為什麼消費者就是不買?」事實是,你的產品根本就不好,也不是你以為的「最好的」。
讀後感:學習思考問題本身
本書作者以經濟學觀點提出許多不同於他人的看法,有些獨特的觀點值得我們學習、退一步思考、並審思。
例如,對於「為什麼+觀點」,作者指出人們容易用此句型向他人注射觀點,在拆解句型的背後,也提醒了我們,學習思考問題本身,而不是掉入問題的陷阱。
我的看法是,有時候人們提問「為什麼」,也未必如作者所說,問問題者並不是真的想提問。或許可以說,有些提問者是受困於自己的觀點中而不自知,藉由提出為什麼,由他人指出盲點。
閱讀心得
在閱讀本書時,由於有些經濟學的專業用詞和論述,個人讀起來有時感到吃力。因此,我分割了多次不同的時間閱讀,當機了放下本書,充電完再繼續閱讀。另外,由於有的章節篇幅較短,內容僅簡短論述略為籠統,對此感到可惜。
培養批判思考,閱讀不是照單全收
閱讀,讓我們看見相同與不同,學習未知與看見他人觀點,同樣的問題,他人是怎麼想的?怎麼看待的?若是認同可以維持之,若有異議,反駁也要有反駁的論述,不為了反駁而反駁。不管在閱讀任何書籍,我覺得身為讀者我們也必須要審思,什麼觀點是我們認同的,什麼是不認同的?
以上,是我在閱讀本書後的觀點,不知你在看了本章後有什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