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所以要終其一生鍛練練習的心境,並非為了有朝一日能自豪於「我練成了處在當下的覺察技巧」,因為這樣的說法其實還是自尊心在作祟。我們為此下功夫,單純只為了一個原因,既是以此得到物質滿足或社會地位難以帶來的安然和快樂,等於練成了不畏時間考驗、伴隨一生的功夫,甚至是稱得上屬於我們的寶物。
本月書籍《練習的心境》,由Thomas M. Sterner所撰寫。
Thomas M. Sterner是位爵士鋼琴家、鋼琴重造師,同時擁有高爾夫教練和私人飛行證照。透過作者的自我實踐分享,本書能讓我們學習到如何「重歷程而非結果」,在練習技能時專注在「此時此刻」,以在達到目標(想要的結果)前避免常見的沮喪和焦慮。
以下是書中的重點:
1)重歷程而非結果,改變自然發生
a) 與目標做切割
b) 濫用目標會浪費能量
2 ) 主動練習與被動學習
3) 花的自然生長
a) 大自然沒有自尊
4)培養耐心從改變觀點開始
5)DOC輔助法:行動、觀察、修正
a) 運用DOC處理憤怒:承認問題,修正反應
b)「好戲登場咯!」
6)讀後感
a) 特別推薦讀者們閱讀
b) 對於DOC輔助法的補充
c) 小結:刻意練習與實踐
1)重歷程而非結果,改變自然發生
在練習技能時,將「除非我變得夠厲害,不然就不可能喜歡打球或想要練習」的心態調整成「重歷程而非結果」,改變自然發生。
以高爾夫球為例,當練習揮桿時,將「歷程視為目標」,處於當下專注練習,不去批判每球是否打得好壞,而是不帶情緒的評比(evaluate)每個動作是否有到位?用心秉持心之所想,原先的整體目標則是持續努力的方向陀。
a) 與目標做切割
「想要專注當下,就必須切割自己對於目標牽繫」Thomas M. Sterner
我們如果只重視結果,容易將練習中所犯的錯誤視為阻礙,為還沒有達到目標而沮喪難耐。當我們遇到的「阻礙」越多,感覺離目標似乎更遙遠,得熬更久才能享受成功的感受,讓我們感到不耐煩和氣餒,影響了原本在進行的練習,甚至可能就此放棄。
反之,當我們將目標從結果轉為歷程,處於當下就不會被錯誤和自我批判羈絆,這時目標變成了專注在此時此刻的事物,光是如此就已成功達陣。
當我們專注當下時,只有單純在學習眼前的事物與執行動作,只要我們保持覺察,隨時調整自我和練習的能量,自然會感覺到平靜,進而創造出理想的結果。
b) 濫用目標會浪費能量
練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是覺察與調整而非批判。
「這裡總是彈不好」、「進度太慢了…」,批判等於在濫用能量和目標,更是浪費了原本可以用以練習的心力。
批判與客觀覺察的不同之處在於,批判醞釀的是負面情緒;客觀覺察是分析每次努力的結果,如果方法正確既維持,錯誤就進行調整,以達到正確的練習效果。倘若我們秉持著不帶批判的心境,自然不會醞釀出負面的情緒,由此去學習新事物,光是對自己就變得更有耐心了。
2)主動練習與被動學習
練習和學習的不同之處,在於練習是因為有心達到特定的目標而刻意重複的某個過程,也意味著必須帶著覺察和意志,其中關鍵在於刻意和有心,學習則未必。
理想的練習機制需要刻意和用心持續投入某個活動歷程,而且必須對於自己是否朝目標前進有所覺察,要到達這個境界也必須不受結果羈絆。
3) 花的自然生長
花在哪個階段達到完美?是在等待栽種的小種子時、在土壤中開始發芽、綠芽從土壤中出來見到太陽、花朵和葉子生長出來,或是在花朵綻放的時候?
答案是,花在各個階段都是完美的。在種於土壤之中,它穩妥守份的當個種子,沒有絢麗的花瓣不代表這不是個理想的種子;綠芽從泥土躥出頭,種子也不會因只有綠芽而不盡完美;從種子到燦爛綻放,直到走向盡頭,這株植物都完美實踐了各個階段應執行的任務。
花的生命歷程,必須是從種子開始,再經過水、陽光、土壤的滋潤,才能發展出有朝一日燦爛綻放的潛力,因此時間是必然的。唯有等待,才能讓所有的必要因子相互作用而燦爛綻放。
試想,如果那個種子在土壤中說:
「我一定要趕快衝出土壤,出去照照太陽。每次下雨或有人澆水,都會讓我全身濕嗒嗒,到底什麼時候才能開花?不開花我就快樂不起來,只有開了花,才會讓人驚艷。希望我是株蘭花,千萬不要是那些沒有人注意的野花,身為蘭花就像王者一樣…等等,不對,我要當橡樹,這樣在森林裡傲視群雄而且更長壽,不是嗎?」
這段植物的對白聽起來可能有點滑稽,但人就是如此,也許有意無意的替進行的事項選定標杆,然後執著於未達到標杆就不合格的想法,以這種思維自立難關。
a) 大自然沒有自尊
大自然沒有自尊心的問題,所以能夠循序漸進,但是人的自尊卻往往會誤解完美及誤判自己的進度。在現今社會中,主流社會重視的是結果而非歷程,因此快速達到結果,是多數人希望達到的目標,就像花朵在絢麗綻放時才是人們嚮往的。然而,真正在花朵綻放了以後,「然後呢?」。事實就是會有更絢麗的花、更高大的樹不斷超越。
所有頂尖的運動員或藝術家都指出,所謂的完美永遠是個處在前頭的目標,因為當下的經歷和觀點會隨之改變。唯有洞徹這個事實,才可能邁向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等於必須認知到只要處在此時此刻,聚精會神於當下,自己就像那株花一樣美好,甚至完美。秉持著這種觀點,原本對於達到某個錯誤標杆的不耐煩自然會消散,況且這些標杆原本就不能使自己更快樂。
4)培養耐心從改變觀點開始
不耐煩是心未處在當下的徵兆,代表沒能用心在手邊的活動,而且已經偏離了歷程導向的準則。
培養耐心的兩個方法,首先,我們必須覺察內心對話是否逐漸沸騰喧囂到自己也被捲入。要擺脫似無止鏡又累人的循環,就必須向後退一步覺察真正的自己,像觀察家那樣靜觀好戲登場。接著,了解任何事都沒有所謂的完美達成,並且學會接受事實。
如果你認為擁有更多錢財就會快樂,那可是人們自作自受的最大迷思。「如果…我就會快樂」的觀點只會帶來不滿,無法帶來真正的安然。
5) DOC輔助法:行動、觀察、修正
DOC (DO、Observe、Correct)輔助法,可以用於任何想投入練習心境的活動。當我們使用DOC刻意轉換成觀察家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跳脫當下的情緒。
以籃球員練習投籃為例,開始投籃就是行動、接著觀察投球的發展、最後根據觀察調整修正,過程既無情緒介入也不帶批判,心境純粹且平靜。
我們的目標是將DOC法融入在生活中,讓DOC法可能如心智活動的預設自然發生,以戒掉自己面對問題的壞習慣。例如,假設你覺得自己常常過度「擔憂」,當你出現「擔憂」的念頭時(行動),觀察內心對話,與此同時試著從中抽離,提醒自己正在發酵的情緒對事情沒有幫助,然後修正自己對於內心對話的反應,以擺脫這個情緒,既是DOC法的流程。
a) 運用DOC處理憤怒:承認問題,修正反應
以 Thomas M. Sterner 分享的例子為例:
某次作者與客戶洽談修復鋼琴的案子,在幾個月前雙方皆進行討論,作者也因為這個案子預留了幾週的工作時間,但在接近取琴的前幾天,客戶突然告知作者不修了。
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作者先是刻意抽離的掛上電話,接著觀察評比內心對話,發現自我會感覺到不公、憤怒和焦慮,主要是因為擔心少了收入而批判,同時了解這是無法改變的過去(接受事實),無論好壞其實都取決於詮釋,接受或忽略端看個人的決定。
到了修正的部分,作者決定忽略自我對這件事好或壞公平與否的批判,轉而告訴自己這種狀況對於財務的影響就像潮汐漲退,有些案子能順利進行,有些案子就是接不成,儘管內心的自我高聲喧鬧「這明明就不公平!」,作者將這視為干擾,專注於接受事實,不因自我的嚷叫分心。
b)「好戲登場咯!」
「好戲登場咯!」面對他人刁難或其他生活上的難關,類似這句話就是斬斷情緒作用的最佳利器。
隨著DOC流程越來越熟練,你也會更熟悉於跳脫情景當下的情緒,當你能跳脫憤怒和恐懼的沸騰,也等於是主宰這艘船的船長和水手,不輕易被情緒操控。隨著練習,你也會和內在的觀察家合為一體,在面對生活上的挑戰時,你不再如以往對事情措手不及,因為抽離情緒波動的反射動作,已成為你熟悉如本能的習慣。
此外這裡也要特別說明的是,對於運用DOC法,作者設定的目標並非是完全抽離、不受他人言行或生活起伏影響,如此會受制於必須擺脫焦慮的新壓力,這樣可能造成反效果,作者的目標單純在於好好投入練習DOC流程,同時覺察內心的對話,以持續練習運用DOC法。
6)讀後感
a) 特別推薦讀者們閱讀
常常會聽到「重視歷程而非結果」,然而真正在執行上是不容易,「活在當下」對現在緊湊的生活步伐、充滿各種刺激、誘惑的環境,更是個艱難的功課。本書作者將自己「刻意練習」的方法讓讀者能借鑒學習之,我在閱讀本書後也受益匪淺,因此特別推薦讀者們閱讀這本書。
「習慣是養成的 ,慎選為上」
生活中,我們許多習慣,包括思考、行動、回應都是反射性動作和習慣。試想在面對驚喜、衝突或不公時,我們是如何反應?DOC輔助法,提醒我們去刻意觀察內心對話,也讓我們檢視哪些是我們想要維持,或是我們不想要的習慣?
改變心境 vs 環境?
作者在書中提到有位朋友的同事,因對薪資結算感到焦慮和壓力,即使已經工作結束後仍無法與工作切割。對於作者所提出的例子,我想雖然心境是我們可以改變的,但於此同時我們也要檢視,是否處在一個不健康的職場或是學習環境中?在遇到職場霸凌、已超過負荷的工作、被壓榨的工作環境,再怎樣心靜都難以平靜時,若我們仍有選擇的權力,改變環境或許是更理想的選擇。
是誰的期待?
人有時候會執著於某個標杆,除了因自我對所謂完美的追求,也可能是來自重要他人對自己的期許,擔心若是未達到重要他人的期待,就會讓他或她感到傷心、失望。
為了滿足他人,長期在執行自己不想要的工作或是訓練,也無可奈何(「好父親」、「好員工」、「好孩子」角色)。因此我們能否檢視,眼前在刻意努力的「目標」(想要的結果),是自己對完美主義的追求,或是為了符合重要他人的期待而執行的「任務」?
再者,如果我們就是那個重要他人,我們可以做什麼來幫助他或她,不去執行那個,可以不屬於他/她的「任務」?
b)對於DOC輔助法的補充
關於DOC輔助法,很可惜作者在「觀察」和「修正」的部分沒有著墨太多,這裡我就自行想想可能可以使用的方法。
在觀察(observe)的階段:
先了解情緒要表達的是什麼?不去壓抑或否定情緒。以作者被客戶臨時放鴿子不修復鋼琴的例子來說,我們可以問:「我為什麼生氣」?「我內心的吶喊是什麼?」「對方說了什麼或是做了什麼,讓我感覺生氣?」、「我還感受到什麼?」、「是否也曾有這樣的經歷」?
接著分析事件:
這事件當中牽涉的觀點、事實、立場、信仰是?(延伸閱讀:《底層邏輯》讀後感 )用以上例子來說作者在得知被放鴿子的當下,感受到焦慮、憤怒和擔心,覺得被不公平對待(觀點),因客戶失信於他,作者與客戶的立場是對立的。
(如果在一個事件當中,我們了解到與對方的立場、信仰不同時,對於「為什麼他要這麼做?」、「為什麼他要這樣對我?」、「我做錯了什麼?」,或許也不受困當中了。--因立場對立、利益衝突之下,是不會達到共識的)
而此事件作者面對的事實是,原本刻意空出了幾週時間,但是卻沒有得到收入並減少了,於此同時,作者認為這是無法改變的過去,接受或忽略端看個人的決定。
最後到了修正(Correct)的階段:
在「我可以做出什麼反應?」的部分,以冷靜接受事實、不被情緒操控的前提為主。例如,作者從原本感覺焦慮、憤怒和擔心,到選擇忽略負面情緒將它視為干擾,最後以接受事實來面對此事件。
對作者的經歷分享之看法
我覺得在「修正」的部分,不是只有「選擇忽略負面情緒,冷靜接受事實」才是最好的回應方式。或許說,沒有最好、最完美的答案,更重要的是,
我們為自己的行為和決定負責。
在作者的經驗分享中,以「選擇忽略情緒,冷靜接受事實」,是作者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的結果。DOC方法的使用主要是讓我們學習專注,「選擇忽略情緒,冷靜接受事實」很好,因為可以讓我們專注在想要的事情上。
然而,如果你覺得還是「情緒過不去」,那就讓自己「情緒過不去」,這都沒有關係。情緒是我們心理健康重要的訊號,我們釋放情緒,也是在為我們的情緒負責任。但是要記得,不要被「情緒大怪獸」吞噬了全部,導致我們失去了理性,做出我們不想要的決定。
如果現階段的你很多負面的情緒,你對它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要怎樣面對它才好?至少,承認情緒的存在,讓它知道你在乎它,已經是在照顧情緒。另外,有時也可以忽略它、不理會它,做別的事來放鬆自己。
與「情緒大怪獸」保持距離,是為了有能力再回來照顧它。
或許,可能在很久以後的哪天,在你不斷學習面對它以後,最終可以與「情緒大怪獸」握手言和,成為可以相互理解的好朋友。
c) 小結:刻意練習與實踐
自去年至今,雖為數不多也不知不覺看了些書,感謝這些作者們分享的觀點,讓我透過文字像是與作者在交流,也促進了與身邊他人的討論和對話。對於作者們分享的內容,有的認同有的不認同,皆讓我學習匪淺、受益良多,期許自己能將所學習到的知識,重複刻意練習與實踐,以有朝一日能成為跟著自己價值非凡的寶物。
好書推薦之《練習的心境》,歡迎點選以下鏈接購書:
金石堂(實體書):https://shoppingfun.co/3NXTG?uid1=vocus
博客來(實體書):https://shopsquare.co/3NXTt?uid1=voc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