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與人-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導論閱讀摘要
1.胡塞爾的終極企圖:給予哲學作為所有知識之基礎,一個基礎。
2.心理學為其初步嘗試:心理學仍為經驗科學,以「處理經驗(具象實質)的心理活動」的心理學,無法作為哲學的基礎。
3.突破口「意向性」:
胡塞爾導師所提出的意向性,給出了一個新的方向。一如狄爾泰所說,心理,應該是要被理解,而非被解釋。而「意向性」正是能對心理活動作出解釋:不是意識,而是「意識著什麼」。胡塞爾認為,這(意向性)才是心理活動的本質:意識及其對象的關係;這比意識、意識的對象更為重要。
4.再來一次,心理學作為哲學之基礎:
前述提到,心理學作為經驗科學,研究經驗中的心理活動,這無法作為哲學之基礎。而,研究心理本質-純粹意識-的心理學,則能為哲學帶來客觀的基礎,解決「必須具有客觀性但仍出於人之主觀性」的問題。
這問題是來自於:一般科學皆為經驗科學,客觀性可來自於經驗/外在,此即最終預設,也無需再追問下去。但哲學不是一般科學,作為所有知識的基礎,必須有一個真正的基礎,超越(理想上)經驗的(這在胡塞爾的終局,便是落在超越現象學)。
5.不是傳統心理學的心理學:
前述提到研究心理本質的心理學,即現象學。胡塞爾自《邏輯研究》起,便顯露此一轉向。《邏輯研究》雖以邏輯為研究主題,不過,確是在為邏輯尋求實證科學以外之根基。此中便提出邏輯不是只純然客觀的,也與主體主觀的意識活動相關,透過「純粹經驗」。至此,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正式有一個起點:研究純粹經驗、純粹意識、及「意識著什麼」的本質-意向性。
6.現象學心理學作為超越現象學的預備:
從現象學心理學開始,胡塞爾於是邁向他的Grand Theory,最終走向超越現象學。這個過程的重點在於「還原」的方法論。胡塞爾開始有意識的展開追尋純粹意識,也就是透過還原主體架構。這也是現象學心理學與超越現象學最大的區別:一切都開始走向「還原」回到純粹。
(PS:這裡不細述超越現象學相關,雖然作者仍細心著墨。主因是本書是以現象學心理學為主,對於超越現象學,我想等到了書上後面章節再仔細深入。)
後記:尚有許多闕漏後續閱讀補充,例如,胡塞爾對各「心理學」的定義與過渡、主體性的重要性(這裡還未有機會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