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適合職場新鮮人、考慮轉職者。不討論該用Cover Letter+CV的西式履歷寫法、創新的Canva範本,還是台灣最大多數求職與轉職者使用的104履歷+自我推薦信格式、應徵者追蹤系統(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 ATS),而是把問題再往上提升一個層次,用邏輯來思考履歷的重點。
不是把格式填滿就好,履歷是職涯策略的起始點
有時多年沒轉職或職場新鮮人一畢業,打開履歷開始撰寫時總覺得卡卡的,卡住的原因不是沒有工作經驗或沒有在學成就,而是「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寫、哪邊需要被刻意強調」。
先從轉職的角度來看,動機可能來自對現有工作的不滿,因此寫履歷就成為轉職念頭萌生後的第一個具體行為。而既然動機有了,行為有了,為什麼還是無從下手呢?原因可能是忽略了中間還有很多更細緻的步驟需要釐清。轉職不只是為了離開現職,而是為了尋找下一個令人怦然心動的機會。
在撰寫履歷之前,有幾個問題需要先做細部盤點並釐清:
- 這次轉職發生在什麼背景之下?
- 我現在具備哪些能力、態度與情緒?
- 我有哪些資源、關係、人脈可以協助我?
- 我準備採取什麼樣的策略來帶出行動?
可能有人看出這是心理學上的一個4S理論,怎麼和履歷撰寫有關係呢?如果沒有先釐清這些前提,甚至連要不要轉職、現在寫這份履歷,都存在無數的不確定性。而履歷是要與對象溝通的工具,在對自己的情況做好足夠的盤點後,履歷才能用有邏輯的方式與對象溝通,進而達成求職者或轉職者想達到的目的。
再從新鮮人求職的角度來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步排除不符合社會期望(如性別、地位、文化認同)的職業選項,並在進入職場時因為現實世界的狀況而不斷做出妥協,每一個階段逐步放棄原本的心之所向。還記得小時候的夢想嗎?垃圾車北北、警察、飛行員、太空人,為何現在我們沒有成為當年夢想中,那個未來的自己呢?
因此,當要重新出發,寫一份履歷,建議先釐清兩個問題:我有什麼選擇?我真正想做什麼?
誰是履歷的溝通對象?
這個問題乍看之下有點愚蠢,反射性的答案是人資。
我們從兩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 從誰是公司裡第一個看履歷的對象角分析:2024年台灣的中小企業佔比超過98%(數據來源:經濟部),中小企業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約為80%。為什麼這個數據需要特別提出來呢?原因是公司裡第一個看履歷的人不一定是人資,有可能是總務、部門主管,甚至老闆。
- 從履歷會在公司裡怎麼跑的內部流程來分析:假設人資是第一關,人資判斷「可能」合適的人選後,需向部門主管推薦,小企業甚至需要老闆的許可才能進行面試。所以一份履歷的觀看對象依然可能包含部門主管,甚至老闆。
而怎麼讓履歷可以貫穿不同職能、階層的目標公司對象呢?下面的四個關鍵就是重點了。
關鍵一:以邏輯貫穿
履歷的內容首重邏輯,而提到邏輯就需要提到「適配性」,這有點像交男女朋友一樣,他/她很帥/美,但不見得適合我們。以大多數人的條件,當我們把情書遞給Black Pink的Lisa,她會笑笑地收下,然後我們不會期待下週到大安森林公園和這位世界級的名人進行野餐約會一樣的道理。
舉個比較貼近實務的例子來說,如果過往的工作經驗都是麵包的製作,突然想要投遞一個美術設計的職缺,除非在下班之後把所有時間都投注在美術訓練上,並已經有完整作品集或拿到什麼相關獎項,否則在「適配性」上就沒有連結,也就是閱讀者非常容易看不懂這份履歷與職缺的關聯到底是什麼,而連結性低的原因就是失去了邏輯。
因此如果對某個職缺感到怦然心動,產生了動機,不過光有動機不代表邏輯成立。這時建議開始衡量「適配性」與「轉換的合理性」。比方開始詢問自己:
- 根據這份工作的職務敘述和附加條件,我是否具備?
- 過去的哪些經歷能夠轉化、對應到這個新角色?
- 正在補足某些能力來符合這個讓我心動的職務需求?
如果評估下來發現適配性高,就可以把這段思考過程轉化成文字,並寫入各欄位中。例如:
- 在「自我推薦信」中點出轉職動機與準備歷程。在104投遞履歷時的預設是:「您好,我叫OOO,近日得知貴公司在徵人,希望能有參加面試的機會,謝謝!」,建議改掉。
- 在「工作經歷」中特別強調能對應職缺要求的經歷。這邊要注意的是「特別強調」指的不是粗體、顏色、文字背景,這會有反效果。而是用正常的文字格式,在撰寫內容上寫得特別深入,無論是量化或是質性。
- 在「作品集連結」或「專案成就」中證明已經有成果。有一些工作是沒有作品集的,比方品保,不過以這個例子來說,受訓證明、認證也能當成附件放上。建議開始衡量適配性,如果評估的結果適配性高,便把評估過程中的項目、評估方式、援引的工作經驗、比賽,寫入履歷的合適欄位中,
上面是一種說服對方相信我們是合適人選的敘事邏輯,不過有一點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時序並非邏輯。履歷不需交代全部經歷的細節,因為可能與目標職缺無關,而是要清楚地呈現一條「職涯脈絡」。
關鍵二:用「使用者體驗」(UX)思維來建構履歷
想像一下看書的經驗,在沒有外力介入的前提下,有時要看完整本書,我們會訝異自己看得真快,有時卻看了一下就停很久,甚至再也不看了。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適性」(這本書適不適合我)外,拉回到履歷來,能否對應職缺的敘述、放進與職缺最相關的內容、每段都能快速掃描、清楚定位都是很大的關鍵。
人格特質也會影響履歷風格,進而影響到履歷閱讀的使用者體驗。高開放性人格特質的求職者可能容易寫出雜亂無章的創意履歷,高責任感的人可能容易寫得鉅細靡遺。這些都可以透過 UX 編排方式做調整,讓「好內容被看到」。
以104的履歷格式來說,很多人忽略了各個欄位是可以做先後順序挪動的。

這邊可以調整欄位順序
對於工作經驗豐富的求職者來說,每一段工作經歷的「範疇」雖然重要,但因為做了什麼而產生什麼具體成就,才是公司關注的焦點。所以比較建議的排序方式依序是工作經歷、自傳、證照、附件、專案成就的外部連結、學歷。專長建議往後放,因為理論上已經可從工作經驗裡看出。求職條件建議越短越好、放越後面越好,因為這邊是在劃定求職者自己的框架,寫得越多代表框架越多,而框架越多代表機會越少。語言的部分則看職務需求,如果沒有特別要求語文能力,則一樣放越後面越好,若語文能力很好,則建議分數直接寫上去,排序往上調整。
對職場新鮮人來說,排序則略有不同,主要是有兩個很大的變數:
- 參賽
- 實習
每個人在求學歷程存在巨大差異,有一群人專心唸書、做研究,其他活動都沒空參與。另一群人在唸書期間參與各式各樣的競賽,甚至寫出各式各樣的企劃,也拿到很好的成績。
這兩種類型其實都有成就,只是面向不同,所以排序也稍有不同。
第一種類型的職場新鮮人排序建議為:學歷、專案(研究)成就、附件、證照、自傳、語文能力、專長、求職條件。而如果都不出色怎麼辦呢?自傳建議再往上提,因為這是可攻可守的重要部分。
第二種類型的職場新鮮人排序建議為:學歷、實習經驗、專案(競賽)成就、證照、語文能力、附件、自傳、專長、求職條件。
在關鍵一裡有稍微提到的字體顏色、字體背景、底線,都不建議使用。最多最多只強調少數重點或標題使用粗體,但請不要放大,因為這很大程度影響了使用者體驗,更可能讓人放棄閱讀。
關鍵三:沒有食材,也能煮出好菜
這一點對於職場新鮮人來說,遇到的機率較高。這邊所謂的沒有食材指的是在學期間的研究並沒有特別出色,實習或競賽也沒有特別參與或與目標職缺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那這樣就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嗎?讓我們來看看一個實際的公司職缺案例。

工作說明

其他條件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他條件幾乎全部不限,學歷需求也不高。再從工作說明裡來分析,雖然列了五點,但重點在哪裡呢?其實歸類起來只有一個:人格特質。
有些人或許以為人格特質是「附加選項」,但其實它是進入某些職場門檻的核心條件,尤其是在人際互動密集、溝通複雜、節奏快、變動性高的工作環境中。就像一個沒有客服經驗的人,若能展現出高度同理心與情緒穩定性,那這些特質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
所以在履歷中要怎麼呈現呢?用「具體事件」的簡短案例來描述我們的特質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比方描述在什麼時候遇到什麼問題、具體的處理方式、產生了什麼好的結果,就是一個簡短案例的標準寫法。
對了,上圖案例是一家貿易公司的活動助理職缺,對應這個職務的需求條件來看,待遇並不差。
關鍵四:求助是一種成熟的選擇
當局者迷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尤其在轉職或求職時,若一直沒有進展,很容易開始自我懷疑,甚至自我放逐。在文章一開始時我們提到了這個問題:我有哪些資源、關係、人脈可以協助我?這是「生涯轉換理論」(4S:Situation、Self、Support、Strategies)中盤點狀況時的第三個S(Support)時的一種方法。這包含了家人、同事、同學、親戚,甚至是隔壁熟識的鄰居。
雖然這類人脈極度容易找尋,但並不具備「助人者」應有的知識技能,甚至職業道德與倫理。所以自然很容易得到非常主觀的意見,因此建議挑喜歡、聽了會開心的內容聽就好。
最佳的選擇或許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助人者角色,這種助人者角色由於受訓系統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但通常會有「職涯諮詢」這四個關鍵字。如果以出現的場域來說,勞動部勞發署全國各分署、六都就業服務處、教育部青年署、原民會,都是政府提供的相關場域,有專業的職涯諮詢師進駐。

各地就服站據點
非公部門場域也有受過各系統訓練過的職涯諮詢師。甚至可以進一步想,蔡康永、吳淡如、吳念真有沒有資格當我們的職涯諮詢對象呢?應該也有吧?因此具有一定工作、人生經驗的專業工作者或許也是值得我們尋求協助的對象,只是這三個人可能不會理我們罷了....
這邊有一個小小叮嚀,任何職涯專業服務提供者的定位都是「助人」,求助者就是主體,協助者是以平行的角度進行協助的工作,能「論命斷運」的角色通常只出現在各種宮廟中。
還有一個極端重要前提一定要特別注意,萬一諮詢師的建議與老婆、先生的意見相左時,只有兩個選擇,一個選擇是聽老婆、先生的意見,另一個選擇是找老婆、先生一起去找諮詢師聊聊。確保家庭的和樂是最優先的考量,且可能攸關自身生命安全的重要基石(比方老婆反對?那就有可能危害生命安全、破壞家庭和諧的疑慮了)。
由於「助人者」所受到的訓練都是正向、陽光的,負面表列並不是我們的專長,所以重點還是放在上半部,底下的地雷只是一般的小提醒。
地雷一:誇大或說謊
從小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說實話,不要誇大。履歷撰寫的原則也是,務必說實話,不要把不屬於我們的成就攬在自己身上。原因有三:
- 潛在雇主極端容易驗證。
- 「不道德」、「沒有誠信」這個標籤一但被貼上,很難撕下,而且一定留有殘膠。
- 最後就是「不值得」。沒有一份工作值得我們說謊或誇大,因為一但做了效益分析,弊一定會大於利。
地雷二:忽略脈絡,只堆疊內容
文章的上半部說明了使用邏輯、使用者體驗、人格特質、求助等方法的好處與如何實際應用的範例,這些就是脈絡。如果不用這些脈絡的話,就單純只是湊字數用的內容堆疊。這篇文章探討的是履歷撰寫,而不是如何用更多的字數來賺取稿費,這一點應該可以很容易理解。
地雷三:說故事
這一點很多人都已經提醒過了,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實務上還是經常可見。因此再次善意提醒,履歷不是寫傳記,生長在多麼快樂或不快樂的家庭除了職涯諮詢師外,沒有雇主關心,因此請別說故事,寫作用的「敘事弧」(The Narrative Arc)不適用在自傳裡,雇主更關心的是文章上半部提供的四項關鍵。
這次很榮幸受到方格子團隊的邀請,並與我是老查 、Carry Kuo 一起提供幸運者服務。老實說,我壓根沒想到方格子也會舉辦就業博覽會,因為這裡既不是大專院校、不是政府機關,更不是人力銀行!收到邀請的第一時間還以為發生了什麼誤會,哈!
我們三人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職涯,希望可以提供大家多元的切入點,讓大家有機會藉由這次的活動看得更廣、想得更多。
查叔的文章在這裡:「無退休時代」來臨:為何中年職涯轉型是未來十年最重要的個人議題?
CK的文章在這裡:讓你在職涯航道上不翻船|軸轉與內薦的5+5專案管理術
這次獲得抽獎資格的方式非常簡單,只要在 7/15 前在方格子上發文,並加上「#vocus職涯博覽會」,就有機會抽中和 vocus 所挑選的老查、CK、宇宙人做履歷健檢、職涯諮詢的機會!總共抽 3 個名額!
希望有機會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