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完了羅伯.狄保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故事是由蛤蟆先生的憂鬱所開展,他最近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透過與諮商師蒼鷺「合作」的過程,蛤蟆先生慢慢開始覺察情緒、了解自己,更是發現許多成年後出現的情緒和行為,其實是童年留下的痕跡?!
你也曾經這樣嗎?
明明很生氣、很委屈,卻為了不惹怒他人而隱藏自己的情緒,習慣性道歉、順從或討好他人
發現自己不自覺用著小時候父母親對自己說話的口吻批評或指責他人
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別人總是比較厲害
那麼,你也許也會從這本書裡,看見自己
這不是你的錯,而是童年的影響
在書中,蛤蟆先生從小在嚴厲的父親身邊長大,得不到足夠的愛與關注。為了避免受到父親的責備與不滿,他學會透過忍耐、順從、道歉、壓抑等方式來保護自己。他變得容易自責,認為自己不夠好、沒讓父親滿意。而這份自我懷疑與批評,一直延續到長大。
童年經驗深深影響人格發展,也影響個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
從童年開始,影響人格形成的三種自我狀態
在故事中,蒼鷺諮商師不斷帶著蛤蟆先生解構童年經驗。蛤蟆先生認識到原來人格是透過「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以及「成人自我狀態」三種共同組合而成的。
1.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ge):
若處在此狀態中,我們的行為和感覺會像個孩子,表現出基本情緒,如:快樂、悲傷、憤怒和恐懼。
其中又分為兩種類型:
①自然型兒童:毫不掩飾地表達出快樂、悲傷、憤怒、恐懼等基本情緒。
②適應型兒童:若父母屬於嚴厲型、容易責怪或罵孩子等,孩子則會學習透過取悅、道歉、依賴等順從行為來保護自己。
蛤蟆先生也是如此,因此長大後常常習慣性地向他人道歉...
2.父母自我狀態(Parent Ego Stage):
受到父母對我們的態度、行為與言語影響,我們從他們身上所學到並內化的價值觀。因此若處在此狀態中,我們的行為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
同樣分為兩種類型:
①撫育型父母:當父母對孩子具有同理心,願意花時間傾聽、理解孩子的需和情緒,孩子也會受其影響,具有同理心。
②挑剔型父母:當父母時常對孩子批評、指責,孩子同樣也會受其影響。對外,容易挑剔他,像是批評、憤怒、嚴厲。對內,則是挑剔自己,容易自我批評、偷偷或無意識地配合別人。
停下來想想看自己,通常出現哪種行為呢?與你原生家庭教養方式相呼應嗎?
3. 成人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ge):
在這個狀態下我們是理性的,能思考和處理「當下」的事情並評估自己的行為,為自己作出最好的決定。也能傾聽他人的看法而不立刻反駁。
只有在這個狀態下,才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
我們絕對不是父母的翻版,而是可以成為真正的自己
即使人生中段發生不同大事,但由於開始階段始終會影響著後面的階段,因此早期經驗是無法迴避的。但,我們仍是獨立的個體,可以為自己打造。
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我們可以試試以下幾種方式:
1.覺察與正視自己的情緒
問問自己「現在是什麼感受、我的心情1-10分是幾分?」
2.理解自己內在的三種聲音
察覺此刻,是內在小孩在說話、是父母的影子、還是自己的聲音?
3.回應當下的需求
不再只是重複過去的反應模式,而是為此刻的自己,做出新的選擇
情緒,是通往自我的入口
我們都值得學習好好認識自己、愛自己
不管有沒有看過這本書,都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如果喜歡看圖文版本,也可以點擊我的IG瀏覽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