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的另一種語言】
來自賽道的時尚語彙,雕塑女性的速度身影。

我們總是習慣用馬力、扭力、極速與0–100加速秒數來定義什麼叫做快。
在賽道上,每一次過彎的進退拿捏,每一段補油與收煞的節奏,都是以「速度」為中心的語言。但它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數字,而是一種身體的感知,是來自輪胎抓地、風壓推背、懸吊壓縮、轉向反饋的綜合體驗。
這些細節,是我每天在寫車評、在賽道試車、在調避震與胎壓時不斷思考與感知的核心。但某天我問自己:如果速度不只能被駕馭,也能被穿上身呢?
這個想法,開啟了我人生中最陌生也最驚奇的一段旅程。

從賽車手到服裝設計門外漢
過去一年,我花了幾乎所有工作、下筆寫文、抓時間練車以外的空檔,重新回到教室——實踐大學的服裝設計課程。從完全不會車縫的門外漢開始,練習畫板、打版、剪裁、縫製,學習一針一線地建立布料的邏輯與身體之間的關係。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曾在一個週末為了一件實驗作業,把三種不同張力的布料反覆縫錯拆線三次;也曾為了打出一件有「空力感」的袖型,熬夜用著三種不同的AI軟體盯著各類超跑圖與人體比例圖做疊合設計。
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我會站在教室裡,不是討論轉向不足,而是在計算裙襬的風阻線條怎麼打才能產生速度感。

一場將超跑精神縫進布料的實驗
靈感依然來自我最愛的車:Ferrari 的弧形擾流,Lamborghini 的側裙曲線,McLaren 的空氣力學導流設計。這些不是裝飾,而是能「切風」的結構。我想把這種力學語言,從金屬與碳纖維,轉譯到布料與身體上。
- 我將車體下壓曲線轉化成裙擺剪裁;
- 用車尾導風孔的對稱感來設計胸線與背線的割接;
- 就連布料選擇,也以貼身但帶挺度的高級絲絨緞面布與防皺面料為主,讓它們在走動時產生類似「擾流控制」的視覺錯覺。
這些設計,沒有一件是為了「變得像衣服」而妥協的。
它們是我從賽道上帶來的設計邏輯,只是載體不同了。

《Haute Velocity》——極速馭裳
這次為畢業時裝展所設計的系列名稱是《Haute Velocity》,中文為《極速馭裳》。它融合了超跑的語言與高訂時裝的雕塑性,試圖讓「速度」成為可以被穿上身的視覺感知。
我選用大量黑與紅的對比配色,向 Ferrari 致敬;用立體剪裁展現人體線條的動能;並強調布料在行走時與空氣互動的視覺律動——讓它們像車子一樣,靜止時有張力,行走時有方向。
我將整個系列命名為極速馭裳,因為它不只是服裝,更像是一種「駕馭」與「平衡」之間的練習。
而在秀展當天,我除了是設計者、製作者,也參與了整個作品時裝秀展示與策展規劃。這過程彷彿像是一次「賽事排位」:每一套服裝的順序、配樂、模特選擇,甚至燈光與場景配置,全都需要像調整煞車與胎壓一樣精準拿捏。

這場創作的完成,除了來自我的執念與實踐大學的鍛鍊,也要深深感謝一路支持我的前輩與夥伴。
特別感謝 Gmotor超跑俱樂部班主任周伯雄先生,不僅一路鼓勵我跨界創作,更協助媒合多位車主,在畢業展當天贊助支援McLaren Senna, Ferrari SF90, Lamborghini Aventador SVJ, Porsche 992 GT3RS, Lotus Emira等超跑現身助陣,總市值超過兩億元,讓《極速馭裳》的展場氣場不只是時尚,更是馬力與工程美學的奢華極致呈現。
這不只是服裝的展出,更像是一場汽車與人體的跨界對話——一個關於速度、肌理、結構與熱愛的實體空間。

我沒有要轉行,但我正在拓展視角
有些朋友會問我:「所以你要從汽車圈跳去做時尚設計了嗎?」
不,我還是那個會去研究冷胎抓地力的 Hank;我依然熱愛馬力、剎車點與秒數;賽道永遠是我對「速度」最原始的信仰。
但在服裝設計這件事上,我找到了一個新的出口——不是逃離車界,而是為速度找到新的延伸語言。
我發現,那些在彎中所感受到的力量,那種控制不穩定卻依然堅定的姿態,其實和一件設計良好的服裝並無二致。
它們都是「平衡中的張力」,都是「剛性與柔性之間的協調」。

結語:速度不只是一種行為,它是一種語言
速度,從來都不是單純的快。它是一種結構、一種節奏、一種力道與控制的對話。
而這一次,我試著把這種語言,用另一種方式說出來。
從賽道到布料,從方向盤到剪刀,從下壓力到裙襬曲線,
我沒有離開速度,我只是讓它變得能穿上身。

敬請期待,我的《極速馭裳》。
這不只是一次走秀,而是我將「駕駛」的靈魂,穿進了設計裡。
《極速馭裳》時尚秀側拍影片欣賞
時裝品牌Elysari官網: Elysari
感謝攝影: 知名攝影大師 瘋得雄, FRED Photo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