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第十七章記錄以色列人在曠野旅程中兩場關鍵事件:一是在利非訂缺水所引發的爭鬧與神蹟(出17:1–7);二是在亞瑪力人攻擊中神賜下得勝的應許與原則(出17:8–16)。這一章揭示出信仰生活中的真實處境:屬靈旅程不只經歷供應,更會遭遇攻擊;不只要信靠神的供應,也要學習爭戰與站立。本文從三個層面探討其屬靈意義。
一、缺水爭鬧中的考驗與神蹟(出17:1–7) 以色列人按著神的吩咐往前行,到了利非訂卻遇見無水可喝,再次引發民眾對摩西的不滿與爭鬧,甚至威脅要用石頭打死他(出17:1–4)。這不是第一次缺乏水,也不是第一次怨言,卻顯出人性深層的不信與短視。 他們說:「你為甚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出17:3)此言顯示他們將困境歸咎於人,而非尋求神的心意。他們沒有記得神曾在瑪拉使苦水變甜,也未曾相信祂仍能在曠野開路。 神卻再次施恩,吩咐摩西手拿擊打尼羅河的杖,站在眾長老面前,擊打何烈的磐石,神便在那裡使水流出來(出17:5–6)。摩西稱那地為「瑪撒」(試探)與「米利巴」(爭鬧),因以色列人爭鬧並試探神說:「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出17:7) 這一段揭示一個屬靈原則:缺乏是考驗信心的時刻,而不是質疑神同在的藉口。神容許曠野中的空無,是要人學習倚靠祂的話與供應,而非憑眼見生活。
二、屬靈爭戰中的同心與倚靠(出17:8–13) 亞瑪力人趁以色列人疲乏時出來攻擊,這是他們在出埃及後首次遭遇戰爭(出17:8)。摩西吩咐約書亞挑選人去作戰,自己則上山舉杖禱告(出17:9)。這段經文顯明屬靈爭戰不僅靠兵力,更關鍵在於神的同在與百姓的同心。 經文記載:「摩西何時舉手,以色列人就得勝;何時垂手,亞瑪力人就得勝。」(出17:11)摩西的手成了得勝與否的象徵,他手舉久了疲乏,亞倫與戶珥便一左一右扶住,使他手舉穩,直到日落(出17:12)。 這段顯示:屬靈爭戰不能單打獨鬥,神的工作需要肢體的扶持與合一的配搭。約書亞在下邊打仗,摩西在山上舉手,亞倫戶珥在旁扶持,這是一幅美麗的屬靈團隊圖畫。 最終,約書亞憑神的幫助擊敗亞瑪力人(出17:13),顯出神的手如何在幕後成全得勝。信徒當明白:得勝不只靠武器與策略,更在於對神的依賴與眾肢體的同心。 三、記念得勝,世代不忘(出17:14–16) 戰後,耶和華吩咐摩西將這件事寫在書上,作為記念,又要在約書亞耳中念給他聽(出17:14)。這不只是紀錄事件,更是傳承信仰的方式。戰爭的得勝,不應隨時間淡忘,而要成為後來世代學習信靠的根據。 摩西築了一座壇,名叫「耶和華尼西」,意即「耶和華是我旌旗」(出17:15)。旌旗是爭戰時聚集與得勝的象徵,摩西藉此宣告:得勝不在乎自己,而在於神的名。 最後摩西宣告:「耶和華必世世代代與亞瑪力人爭戰。」(出17:16)這也預告信仰路上爭戰不止,信徒在地上仍會遇到敵對與試探,然而只要以神為旌旗,便可不被動搖。《出埃及記》第十七章將信仰生活描繪得極為真實:有缺乏、有懷疑、有攻擊、有爭戰,卻也有神的同在、供應與得勝。神不只在安逸中作工,更在逼迫中顯能,祂的同在不被困境否定,祂的得勝也不靠人力成全。 願我們面對缺乏時,不失信心;面對爭戰時,不倚靠自己;面對得勝時,不歸榮耀給人。讓我們學習在信心中忍耐,在禱告中倚靠,在團隊中扶持,在記念中傳承,直到全地認識耶和華是我們的旌旗,直到主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