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從來不是非黑即白。我們在一段關係中,可能同時是隊友,也是對手。合作與競爭,並不是只能二選一的單選題,而是必須同步兼容、靈活轉換的雙線思維。
競合的張力
由哥倫比亞大學與華頓商學院兩位教授聯手撰寫的《朋友與敵人:教你掌握合作與競爭之間的張力,當更好的盟友與更令人敬畏的對手》,整合心理學、賽局理論與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搭配生活與商業場景的實例──從奧運獎牌的笑容、企業升遷的微妙、國際談判的博弈,到職場中的信任建立與失落修補──層層剖析人際競合中的策略與心理機制。
這是一本既講人性、也講技巧的書,從面試、開會、談判到人際修復,作者一步步教你「該合作時合作,該競爭時不手軟」,讓你在關係中更進退自如,做一個更討喜的盟友,也成為更令人敬畏的對手。
✨心得
如果你曾在人際互動中猶豫──「我該讓步還是出手?」「為什麼幫忙之後對方反而防備?」「越努力,別人卻越不開心?」那這本書很可能會解開你的疑惑。
本書不只教我們如何成功,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看懂競爭與合作背後的「人性邏輯」。
❶ 競爭的根源不只是自私,而是現實
書中指出,人與人會進入「競合」狀態,其實源自三大人性現實:資源有限、人類是群體動物、社會是不穩定的動態系統。這些條件讓我們在合作中也常帶著防備,甚至不自覺地比較。
比如那個奧運表情的研究──銀牌得主最常表現出不悅,因為他比的是「沒拿到金牌」,而銅牌得主反而更常微笑,因為他比的是「差點沒得牌」。這種「向上找競爭 vs. 向下找安慰」的心情落差,其實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
如果你清楚這個系統便可以利用,在失意時感念現在所有用的,或是重燃鬥志。
❷ 有階級,才合作得下去──但不能太高或……
發生緊急情況要如何應對?作者用實驗指出,明確的階級制度,有助於在情境下快速協調合作(如企業),但若要進行群策群力型的創新任務,階級感反而會抑制下屬發言。因此「打造心理安全感」,讓團隊在制度下也敢講真話,才是領導者該努力的方向。
遺憾的是,當權力過高時許多領導者往往深信自己的正確性,無法聽進其他聲音,身邊的人也不敢坦率直言,如《盲點:為什麼傳統決策會失敗,而我們可以怎麼做?》所說,因權力腐敗使執行者以滿足個人最大利益為目標,並在其後修改記憶、調整標準。
❸ 性別平等,其實是共贏
書中也打破一個常見迷思──「女性權益上升,會損害男性發展嗎?」作者指出,重視多元文化的國家,不僅女性表現更好男性團體表現也更突出。因為人才多樣,策略自然更靈活,餅也變大了,所有人都因此受益。
❹ 信任的養成,來自情感,而非完美表現
讓人信任你的,不是你有多厲害,而是你是否願意出糗、坦白、示弱──這讓人感到「你也是普通人」,比展現權威更能拉近關係。
書中甚至提到,「請求幫忙」是一種有效的人際策略。當你是新成員時,主動請教前輩反而會讓對方覺得你尊重他們的經驗。即使沒有採用建議,只要合理回應,也能維持關係不破裂。
🔹 信任破裂,如何補救? 修復關係並不是道歉就好,而是要確認被傷害的是「核心信任」還是「次要信任」。核心信任若毀損,人們很可能一去不回;但次要部分則有機會藉由坦誠與補償重新建立。
關鍵在於:主動道歉、聚焦對方感受、展現改善意願,才能真正彌補裂痕。
📌 總結|這本書值得一讀嗎?
若你曾困惑於「做太好會不會招忌?」「太合作會不會被吃定?」那這本書是你該讀的群眾心理指南。
本書沒有過度神話競爭心、也不一味歌頌合作精神,而是給了我們一把針對現實人性的「多功能工具刀」。
它用平實語言、好懂案例,讓賽局理論不再是學院派專利,就算是非管理背景的讀者,也能看懂、學會、用上。
如你所見──人生不是只靠當好人,也不是只靠贏別人,而是要找到與他人共舞的節奏。這本書,正是讓你練好這支舞的教練。

📖 我是哈斯,每週與你分享一本書! 喜歡這樣的介紹,歡迎關注與紅心支持!📖💡
下一本講什麼 🔜 「改變的過程,往前看,會看到困難;往回看,會看到方法與路徑。」邁出一小步,最重要的目的是卸下心理「我做不到」的防禦機制,下一期《了不起的我:0到99歲適用,自我發展的心理學》我們談改變。
衍生閱讀:
1.台積電與其對手 → 陪你讀書 EP2-25|不是天命,而是選擇:從半導體職人到護國神山的設計者——《 張忠謀自傳》
3. 兩性之間競合 → 男人都怕厲害的女人?勇敢展現自我,贏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