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日常裡,我們常見相同的病徵:加了班效率沒提高、開了會問題依舊、團隊看似忙碌卻像一盤散沙。
面對上述情況,主管與老闆往往是「咬牙撐過」、「再多做一點」,鮮少有人問:「這個系統真正卡住的支點在哪裡?」Dan Heath 在《高效槓桿力》裡提出了一個簡單卻有力的命題:當卡住時,別再用蠻力去解決問題,而要找到那個能撬動系統的「關鍵支點」(leverage points),並把有限的資源重新配置到那裡。
小而精的改變,勝過無效的拼命。
小而精的改變,勝過無效的拼命
《高效槓桿力》不是鼓吹大刀闊斧的革命式變革,也不是教你如何做出漂亮的 PowerPoint。它強調回到現場,以真實案例示範:有時候,一個微小的工序調整,就能讓整個系統像疏通過的河流般恢復順暢——而這正是「槓桿」的魔力。而 Dan Heath 作為行為諮詢專家,在《你可以改變別人》更是如何塑造行為。
- 書中用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鋪陳這個觀點:
一間醫院收發室因為「批次處理」導致包裹平均派送三天,最終透過取消批次與改變流程,把 90% 的包裹在當天送達。 - 某瓦楞紙箱廠因為切割機午休關機造成高損耗,調整一個操作習慣就把損耗率從 21% 降到 15%。
- 動物收容所裡,一名獸醫改採 TNR(結紮後放回)策略,解決了安樂死帶來的員工心理與動物數量問題,直接拯救了大量生命。
這些故事有個共同點:改變不是靠增加人手或預算,而是找到一處「小處施力」,結果卻成倍放大。

五種偵查方式:如何找到「支點」
Heath 提供五條偵查路徑,等同於找支點的放大鏡:
- 親身觀察工作情況:不要坐在高樓看報表,走進現場、看人做事,才會發現被報表掩蓋的浪費。
- 問「目標的目標是什麼?」:很多 KPI 只是表象,追著錯誤目標,反而掩蓋真問題。
- 亮點式思考:找出自己最好的表現,研究其成功因子並複製。
- 瞄準限制(TOC):按 Goldratt 的限制理論,找到系統的瓶頸,優先突破。
- 洞悉全局:跳脫本位主義,從跨部門或供應鏈全鏈看問題的連鎖反應。
這五個偵查向度,並非孤立工具,而是互補:例如走進現場會讓你看到批次處理的實際成本;評估目標的目標能揭露為何業務反覆追求「表面滿意度」而忽略長期庫存成本。
六大資源重新配置策略:把火力放在最該放的地方
找到支點後,接下來的課題是「從哪裡調出資源」——因為大多數組織沒有額外備用資源。作者提供六種策略幫助你在既有資源中重配:
- 集中火力:短期內專注一點投入,像設短期改善衝刺(design sprint)。
- 回收浪費:終止那些不增值的流程與會議,回收時間與注意力。
- 做得更少、做得更好:把低價值工作/客戶下放或刪除,把人力搬到高價值環節。
- 汲取動機:以能迅速看到成效的任務喚起團隊動能(進步原則)。
- 放手的領導學:授權讓一線員工有自主空間去試錯與優化。
- 加速學習:建立快速回饋機制,用實驗數據驅動調整。
這些策略的共通邏輯是「替換」而非「追加」:少一點 A(低值事),多一點 B(高值事),在痛苦最低的情況下達成最大改變。
我自己對於放手的領導學感觸最多,也讓我回想起《執行長日記》中Bartlett 的 「雙向門思維」。有些不可逆的決策確實要謹慎評估,但對於可逆的改變則要放手嘗試保持開放性的態度,才能使組織求新求變。
對供應鏈與 CRM 的實務啟示
對主管與老闆而言,《高效槓桿力》暗藏提升競爭力的機會。以供應鏈為例:很多貨物延誤不是因為物流公司慢,而是內部接收、登錄、批次作業造成延誤;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的低回覆率可能不是業務不積極,而是回報流程或客戶回饋的頻率設計不良。書中的方法提示:親自觀察流程、拆解批次、優化交接點,往往比單純加班更有效。
而對員工,這本書提供的是一種視角:不必把每個問題都當成個人能力短板,你可以用「發現支點」的眼光,提出小而可行的改變建議——那可能轉化為新的商機,或是你在公司內部的突破性提案。
書中的限制與實務挑戰
當然,書中方法並非萬靈丹。實務上你會遇到阻力:文化保守、官僚程序、短期績效壓力,都會讓重配資源變得艱難。作者也直言,推動變革的初期最困難,因為人們對現況的適應反而成為阻力。此時領導人的角色不可或缺:要說明「為什麼這改變值得投入」,並用小勝利累積信任。
就算最終無法說服上層改變,至少你可以透過這個機會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把這份經驗用在未來的公司或者打造自己的事業。畢竟如《淤泥效應:解開制度的束縛,重新找回組織執行力》所說,組織到達一定規模就是會存在淤泥。
結語:從「更用力」到「更有智」的工作哲學
過去我在大公司工作時,有的時候或許離現場太遠,高層的指示是費力而不可行,有位前輩室這要告訴我的,你總得讓他們用過往的經驗嘗試知道不可行後再來討論,因為對他們來說「老方法」是最輕鬆便捷的方案。反正這些決策大多是可逆的。但我們口袋裡得有解決方法,因為當你上場時一定是緊急情況。
這本書會改變你看待問題的方式;幫助你找到翹動槓桿的方法。配合 Goldratt 的《目標》與本書中的改善或許能給你啟發。想在資源有限的時代讓團隊真正進步,先學會如何「重置」——不是把系統全推倒,而是精準翹動那塊能撬動全局的石頭。

📖 我是哈斯,每週與你分享一本書! 喜歡這樣的介紹,歡迎關注與紅心支持!📖
💡覺得這篇很讚,幫我戳蝦皮分潤支持一下~
- 和朋友喜歡上相同的異性怎麼辦?
- 兄弟姊妹是最親密的伙伴還是競爭對手?
🔜 人際關係或許不是單選題,而是合作與競爭的拉鋸戰。《朋友與敵人》由哥倫比亞大學和華頓商學院聯手,從心理學與賽局理論,教你該合作時合作,該競爭時出手,從競合張力看懂人性。
衍生閱讀
1. 雙向門理論 → 陪你讀書 EP2-16|【CEO 成長指南】《執行長日記》書評:掌握33條法則,提升職場競爭
2.如何找到空檔深思 → 陪你讀書 EP2-26|好想改變就靠一人晨會!——《早晨1小時,留給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