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偏好「跟團」還是「自由行」的旅行者?
如果你更享受自己查找攻略、踩點規劃,那麼你的人生價值觀可能更傾向「內在富裕」——一種不以穩定或偉大為唯一指標,而是重視體驗、挑戰與觀點轉變的生活哲學。
不以穩定或偉大為唯一指標,而是重視體驗、挑戰與觀點轉變的生活哲學。
幸福與意義之外,還有「第三條路」
日本心理學家大石繁宏指出,美好人生不只有「幸福」與「意義」兩種向度,還應加入「內在富裕」這個第三維度。- 幸福:追求的是穩定、喜悅與舒適感,是正向情緒的延伸。
- 意義:關注方向與目標,例如為家庭奮鬥、投入某個使命,價值與目標感的體現。
- 內在富裕:是否不斷體驗新事物、接觸多樣世界、從中產生新的觀點與轉化。
這三種向度彼此互補卻又不同,構築起美好人生的藍圖。

幸福與意義的陷阱
為什麼光有幸福與意義的人生還不夠?
如果只追求幸福或意義,這將會使我們迷失,如《月亮與六便士》中在意義與幸福中的極端的取捨。
本書作者大石繁宏舉例常見的陷阱如下:
- 幸福的陷阱一:「過度追求正向感受」,讓人對悲傷、焦慮等負面情緒產生排斥與羞愧。但生氣和悲傷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份,我們不需要為了感到幸福而敵視其他情緒。當情緒湧現時不妨試著擁抱當下的狀態,讓它自然緩解。
- 幸福的陷阱二:「滿足現況」後失去動力,因此停滯。因此即便對現況滿意,不妨試著往外多跨幾步,或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意義像是人生的一個方向,你會願意朝著目標努力,而這些過程賦予了生命不同的價值,但在尋找意義時也同樣潛藏陷阱。
至於意義的陷阱則包括:
- 意義的陷阱一:將意義視為一種崇高的目標而「自卑」。許多偉人達成的成就是如此艱難,但這並不代表絕大多數普通人的一生缺乏意義。根據研究,多數「成就普通」的中高齡者仍認為自己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因為生命的意義不一定需要創作出多驚人的結果。
- 意義的陷阱二:「意義可能導致偏執或狹隘。」意義本身也會受到視野的影響而有所侷限。作者以較為極端的舉例,恐怖分子或許也認為他們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即便周遭人無法認同他們的主張。若是因為追求意義而使得眼光變得狹窄,或可考慮將眼界放大一些。
相比之下,內在富裕帶來的是一種開放與探索的視角,它未必讓人感到穩定,但能提供真正的生命厚度與色彩。也能讓我們遭遇挫折時有更好的韌性,能再度站起來。
什麼是「內在富裕」?
大石繁宏認為,內在富裕的核心在於以下四個特徵:
- 新奇性:願意接觸未曾嘗試的領域與經驗。
- 多樣性:生活中體驗的類型與面向豐富。
- 挑戰性:不是舒適圈的重複,而是帶有難度的嘗試。
- 學習與轉化:從經驗中獲得新觀點,進而改變對世界與自己的理解。
例如,一趟臨時起意的郊遊、一次親手打造陽台的工程,初看都不會是舒適的選項,過程也可能充滿汗水與挫折。但這些體驗會沉澱為記憶,成為你日後自豪地分享的故事。它們不像取得學位或升職那樣明確「有意義」,卻豐富了人生的質地與觀點。
這也和《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中重視體驗的理念不謀而合。
開放與外向,是內在富裕的起點
研究發現,開放性(Openness)與外向性(Extraversion)這兩種人格特質最有助於內在富裕的養成:
- 開放性代表對新經驗的接納,對藝術、美感、思想具有好奇心。
- 外向性則讓人更願意進入社交與互動的情境,打開更多接觸的可能。
不過,即使你自認不是個外向開放的人,也不必氣餒。內在富裕不是某種「人格限定」,而是一種可透過行動培養的能力。
培養內在富裕的行動指南
書中提供了實踐「內在富裕」的十大秘訣,不妨當作行動參考:
- 做就是了:來都來了,別只觀望。先做再說。
- 保持玩心:用「試試看」的心態代替「怕失敗」的恐懼。
- 隨興所至:別把每件事都計畫好,給自己點即興的空間。
- 寫下來,說給別人聽:把體驗轉化成故事,讓記憶更深刻。
- 別害怕負面事件:痛苦也是經驗的一部分,它將成為養分。
- 在熟悉事物中找到變化:改走一條不同的上班路,也能激發感受。
- 多方探索:學點不同領域的知識,成為生活的通才而非單一專家。
- 別當專家,當個通才:不用什麼都做到頂尖,但要夠廣。
- 自由勝過安全:偶爾放下穩定,去尋找新的自由感。
- 沒有遺憾的人生:讓生活裡每個選擇都是有嘗試過的結果。
這些行動不需驚天動地,你不必辭職環遊世界,也不必重新翻轉人生,只需要在日常中挪出一點彈性和空間,讓體驗自然滲入。
文化與藝術:沉浸式的內在富裕
除了直接體驗(如旅行、挑戰手作等),大石繁宏也重視間接的「美感體驗」。透過閱讀、觀賞電影、藝術創作或體育賽事,也能培養內在富裕。
有效的藝文體驗往往具備三個條件:
- 能讓人全神貫注(沉浸)
- 能留下深刻記憶(回想)
- 能改變原有觀點(轉化)
當我們與一部小說、一首詩或一場球賽產生連結,不僅讓我們短暫逃離日常,更有機會以新的眼光回望世界。這些美感的觸發,有時比實際經歷還來得深遠。
用三個向度評估自己的人生
最終,大石繁宏鼓勵我們不要只用「幸福」或「有沒有貢獻」來評價自己的人生狀態,而是多問一句:
- 這段時間,我有沒有新的體驗?
- 我學到什麼?有什麼觀點改變了?
- 我能怎麼把這些經驗轉化為人生的素材?
幸福可以轉瞬即逝,意義可以被誤解,唯有內在富裕會悄悄地累積在生命的每一刻,讓你的人生更有故事,也更有厚度。
結語
物質的財富需要透過金錢的累積,而內在富裕則是透過各種直接與間接的經驗來提升心理豐富性。就像金錢需要被儲存,經驗也需被轉變成記憶,而記憶就是內在富裕的關鍵。 心理豐富性的提升可以來自於體驗,這通常代表著必須擁抱不熟悉的事物與挑戰,過程可能也不總是美好。
就像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中,主角在傷心後得到擁抱與陪伴,那顆融合悲傷與快樂的「核心記憶」,正體現了內在富裕的真義:接納情緒的複雜,並從中提煉出更深刻的理解與連結。
挫折讓我們更珍惜歡樂,悲傷讓我們懂得同理他人,而這些混合情感構成了生命的真實風景。
書中有一小節提到工業化雖然能將簡單、重複性的工作藉由分工加速卻也會毀壞工作體驗,讓我回想到先前分享的《慢速工作力》要點──學會放慢腳步,深度工作。

📖 我是哈斯,每週與你分享一本書! 喜歡這樣的介紹,歡迎關注與紅心支持!📖💡
🔜 下一篇,我們將深入探討亞洲社會的《長女病》,細聊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
現在也可以點開蝦皮連結幫我累積觸及,我會非常感謝的。
🌟衍生閱讀:
1.我的生產力之道 →陪你讀書 EP2-4|知識工作者的時間管理守則 ——《慢速工作力》
2.擁抱不適感 →陪你讀書 EP2-14|突破天賦迷思,掌握真正的成功法則! ——《隱性潛能》
3.在意義與考驗中探詢真理 → 青春期的困境——今際之國的闖關者:勇氣,而非單純的求生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