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為自己煮一頓飯了?
家中有三個兄弟,我排行老二,從小就常被媽媽叫去市場陪同買菜,回家在廚房幫她打下手,這樣持續了許多年。記得剛認識太太不久,我們到深圳租了間房子一起生活,她發現我竟然還會燒菜、煮飯,對此非常驚訝,也有些崇拜。由於過去看的多,動手的少,有些環節不算印象深刻。所以味道尚可,但賣相不佳。
那時,能為自己所愛的人煮一頓晚餐,很有成就感、也很甜蜜。在她回歸家庭做全職太太這十多年後,我們的廚藝落差,已經相距幾個光年,現在我又成了那個打下手的男人。回憶當初租房時,在廚房手忙腳亂的畫面,仍能感受美味關係中流露的幸福。你呢?曾經有那一刻,你不是為了責任,而是單純地為自己,或為了你所在意的人,專注而投入做一件看似平凡卻有溫度的事情嗎?
當生活變得重覆、心情低落、苦悶無力時,你曾經靠什麼「抓住自己」,讓生命的心再次跳動,讓你感受到「活著真好」呢?
有些人去旅行,有些人用寫作、有些人靠冥想、有些人與伴侶相互陪伴,有些人則是煮一頓飯。

今天是一次特輯,邀請你走進一部充滿香味、感情與靈感的電影——《Julie & Julia》,中文譯名是《美味關係》。《美味關係》講述著兩個不同時空的女性,透過廚藝料理,找回了自己的價值、意義,並點燃了生命的熱情。
我們每隔五回會有一次特輯,與聽眾一起聊聊幸福相關的書、電影、名人,未來也會在適當的時候,邀請適合的佳賓來對話,給聽眾更多元的感受與收獲。由於不是專做影評的欄目,因此不會過多的放在情節分析,只是希望從主角的故事中回看自己:當我們處在生活的忙碌與混亂中,如何找回自己的心,找回熱情與幸福的滋味。
如果人生是一場料理,你會選擇什麼食材?想煮出什麼味道?
《美味關係》改編自兩個真實人物的故事,兩條主線交錯,開展了橫跨半世紀兩段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旅程。

第一條主線是關於Julia Child,一位美國外交官的妻子,在40歲那年隨丈夫搬到巴黎。原本對生活感到無聊與失落的她,意外地在美食中找到了生命的熱情。從只會說蹩腳的法文,到進入藍帶廚藝學校,最後成了美國最著名的法式料理推廣者,Julia用她的勇敢與幽默,開啟了不平凡的後半生。

第二條主線是Julie Powell,一位住在紐約皇后區的客服人員。她面臨職涯瓶頸、搬家壓力與對生活的無力感。在一次與先生對話中,突發奇想,她決定挑戰 Julia Child 的經典食譜"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 中文譯名為《掌握法式烹調藝術》,並決定在一年內完成524道菜,同時把全過程記錄於部落格。她原本只是想找回生活的熱情,沒想到引起大量讀者共鳴,讓她從迷惘中找回自信,也意外地重啟了塵封已久的寫作人生。

電影以溫柔而幽默的旋律,串起兩位女性,處於不同時空卻同樣渴望「找回自我」的歷程。她們都不是天才,更不是一開始就知道人生的方向,但她們都了相同的選擇:選擇從喜歡的事開始,持續堅持不放棄。
我們可以反思過往,當處於人生的低谷時,是否曾經靠著熱愛與堅持,把生活煮得有滋有味呢?
從電影中看見的生活智慧
老實說,過往這類型電影,輕鬆、樸實、溫馨,不會是我的優先觀影名單。我更偏好深刻、強烈、曲折的劇情。但自從做了podcast,有意識的尋找與幸福關連的書、電影或人物傳記,希望爾後有機會與聽眾一 一分享。很有緣份,《美味關係》很自然的進入我的視野。細細的看完它,心中有三個感悟:
首先,找到自己的熱情,人生永遠不嫌晚
Julia Child開始學做菜的時候已經40歲。她起初只是想打發時間,但漸漸的,她發現自己對料理有著無法言喻的熱情。於是,不顧他人眼光,毅然報名全為男性學員的藍帶廚藝學校,從頭開始,帶著無畏的精神,跌跌撞撞,全情投入。
Julie Powell呢?她的熱情起初來自逃避——逃避無聊的工作與即將步入30歲的迷茫。當她真心投入食譜挑戰時,那份「與生命建立連結」的感覺,在每日挑戰高難度法國料理的過程中,慢慢生根,長出了枝葉與果實。
回想我自己,在人生的前四十年,如同兩位主角前半段一樣,沉浮在平凡與瑣碎之中,多了一份「需要」,生活需要我有一份收入與體面的工作;少了一份「想要」,我的人生方向是什麼?如何可以更好的成就自己、同時為他人創造價值?直到轉行做培訓師、教練與引導師,才逐漸感受到那份「想要全心投入」的動力。我的太太也是一個好例子,她是中醫骨傷專業,畢業後進入職場,但幾年後因懷孕生子,而且是三年連續兩胎,因此成為全職媽媽,為家人付出了十五年。之後,因練習瑜珈,而愛上了瑜珈,後來接受了師資認證,現在是一位優秀的瑜伽老師,開啟了人生下半場的精采。
想邀請聽眾回想:有沒有什麼事,是你曾經很喜歡,但因為種種理由擱置下來了?可能,它就是你內在的熱情所在。對我來說,這種被點燃的感覺,起初並不是強烈而明顯的,比較像劇中的Julie一樣,是在過程中逐漸清晰才認定的。因此,堅持很重要。
第二個感悟:日復一日的堅持,守得雲開見天明
524道料理,365天之內完成——聽起來像是不可能的任務。但Julie真的做到了。全職工作的上班族,而且上下班通勤時間又很長,起初先生勸她不要給訂下這麼為難自己的期限。Julie回首人生,第一次真心想要做成一件事,有了這個具體又明確的目標,讓她每天有了奮鬥的理由,每晚有了全力以赴的寄託。每完成一道菜,都是對自己的一次肯定。過程中她失敗過、流過淚、也曾想放棄,只因「每天堅持走一步」,最後她完成了。邁過了險峰,看到了風景,轉身成為一位專欄作家。更重要的,完成了自我實現,收獲了自信心與價值感。

Julia在藍帶學校表現不如其他男廚師、被批評動作粗魯、被女校長百般刁難,但她始終保持樂觀,用幽默自嘲轉化壓力。寫食譜書,也是一樣。她不斷嘗試,反覆被出版社挑剔或拒絕,一次次修正、重寫。由於丈夫是名外交官,因為任期調動,被動不斷遷徙在不同國家與各個城市。即使歷經各種艱難,歷時超過8年,終於完成這本經典著作,傳世至今。也因為這本書,點燃了另一位主角Julie的生命之火。
記得剛做自由顧問的第二年,與一位同行一起晚餐。他從一家大型公司副總退下來,也轉型培訓師。他當初考慮的是時間彈性,收入也不錯,也堅持了五六年。晚餐時他告訴我,已經決定回到公司擔任主管,同時感慨這個職業不適合他。也提醒我如果還沒有起色,見好就收,趕快找份工作回到大公司,免得將來長期失業。不禁回想,如果那時我放棄了,今天也沒有機會與讀者一起分享了。
也許讀者會升起一個疑問:「我怎麼知道要堅持還是該放棄?」、「你又是怎麼知道什麼該堅持的呢?」也許讀者可以參考前文中,所分享Ikigai的四個面向:你熱愛的事、你擅長的事、這世界需要的事、你可以被酬勞的事。我個人以為,如果你真的有熱情,而後三者有其二,就值得堅持。如果你正在懷疑自己當下所走的路,這個簡單原則供聽眾參考。
最後一個感悟:在創作中,找到連結與意義
Julia學會料理、滿足了身旁親人的味蕾後,她想讓千萬家庭主婦如她一樣,都能學會看似困難的法式料理,因此想寫一本讓大家看得懂、且做得來的食譜。透過影片教學,讓主婦們得以重新與食物、家庭、以及自我,展開對話。同時,她不只是在教做菜,而是傳遞一個訊息:「你也可以透過料理,為所愛的人創造溫度與連結」,這也是她的真切體會。在影片中,看到丈夫急切地想要品嚐Julia剛出爐的甜點那份親密,也看到Julia把這本嘔心瀝血之作視為夫妻的共同創作,願意與丈夫共享榮耀的心意。美食也好,創作也罷,都成了Julia與丈夫、親友以及許許多多未曾謀面的讀者,建立情感連結的橋梁。
另一位主角,Julie 的創作起點是為了讓自己「不被淹沒」在平凡生活裡。她每天寫料理心得與心情點滴,一開始沒人看,也自我懷疑過,但她依然堅持寫。很讓我觸動的,Julie從不避談自己的失敗——煮壞的菜、焦慮的情緒、和丈夫的摩擦。她的真誠讓人覺得親切而真實,能引發共鳴。隨著愈來愈多人留言、互動,這個挑戰不再只是她自己的任務,而成了一種共同期待與陪伴。每天都有讀者等著看她更新、為她打氣。這種「被人在乎」的情感連結,讓Julie找到價值感與存在感。
自從今年3月開了Podcast,本來輕鬆的一年,一下子變得很忙碌。還發動了學多媒體的兒子幫忙配樂剪輯,對藝術敏銳的女兒協助找圖。開播過去了三個多月,我能體會Julie的感受,痛並快樂著。有機會回看過去的人生,用幸福要素與有效原則做一次梳理,創造的過程是有著熱情且享受的。雖然目前點閱數與粉絲都不算多,但有些朋友給我回饋,說節目中的生命經驗分享讓他們很有感,這份價值與意義感,值得我一直走下去。
幸福,是一場有味道的探索
今天,除了簡單介紹劇情,分享了《美味關係》這部電影給我的三個啟發:
- 幸福與年齡無關,而與熱情有關:Julia 40歲開始,Julie 30歲重新開始,只要你願意,任何時刻我們的人生都可以設立起跑線。
- 幸福不在遠方,而蘊藏在每一次堅持當中:日復一日的累積,終有一天,你會創造屬於自己的精采人生作品與成就不平凡。
- 幸福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能被分享、被感動的連結:不管是料理、寫書、創作自媒體、瑜伽老師、培訓師、教練,或是當下你正在從事與付出的,當我們願意分享、讓價值流動,創造心的連結,我們的生命才會真正被看見,也被自己感動。
本集的實踐行動:煮一道獻給自己的「人生料理」
選一個先前有想過或有做過,但一直沒能完成的小目標,也許是整理旅行照片、寫一封感恩信、修剪你的小花園、學一道新菜、邀請好朋友一起去健身…這道料理,不需要多難,但要「為你自己」而煮,是你想做的事,可以是獨享,也可以是你想邀請他人共享的。在過程中,靜靜觀察、細細感受。如果是與他人共享的,也可以邀請對方分享心情與感受。
謝謝你今天的陪伴,也歡迎你把節目分享給你身邊的人,願大家都可以找回熱情,品嚐幸福的滋味。
我們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