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用一張世界地圖找到幸福,你會想去哪一站停留?哪一站久住?又是哪一站讓你想搬過去長住一輩子?
今天,我們就來帶大家搭上一趟幸福旅程,跟著探險家也是國家地理雜誌的特派記者 Dan Buettner 的腳步,走訪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探索《走!到幸福國找幸福》這本書背後給我們的智慧與啟示。
第一站:幸福的地理學——四個快樂熱點
你知道嗎?世界上真的存在幾個被長年研究認定為「最幸福」的地區,它們來自不同文化、氣候與制度,但都展現出超乎常人的幸福指數。
這些地方包括:
📍 丹麥:以「Hygge」文化聞名,重視舒適、親密、與人共度時光的簡單幸福。不是每個丹麥都很富有,但對生活的滿意度極高。
📍 新加坡:雖然法規嚴謹,但高效率的政府、社會秩序與教育制度,讓人們感到安全與有保障,幸福感來自「可預測性」與「安穩感」。
📍 墨西哥東北部:生活節奏慢,充滿陽光,強調與家人朋友共處的價值,笑聲、慶典、鄰里關係是這裡的日常。人們擁有的不多,但快樂得很純粹。
📍 美國加州聖路易斯-奧比斯波(SLO):一個以健康生活、社區參與聞名的小城鎮。居民喜歡戶外活動、參與公益、彼此熟識又樂於助人。
你有發現嗎?這些幸福熱點區,並不完全來自所謂的「發達國家」,而是來自重視人與人之間關係、生活節奏自然、身心有安全感的地方。
我們也看見:幸福不只是「你自己努力就好」,它同時受到環境、制度、文化、價值觀的影響。
我們可以用書中的發現,思考看看:自己目前生活的城市,有沒有哪一項幸福元素具足?哪些可能相對少些?其中,哪些又是你特別嚮往的呢?
第二站:幸福的六大生活領域(Thrive Centers)
Dan Buettner 從這些幸福地區歸納出六大與幸福息息相關的生活面向,他稱之為「Thrive Centers」:
1️工作職場:不是高薪的工作最幸福,而是有意義的工作+良好同事關係。你有感覺被需要嗎?你在做的事情,對你來說有價值嗎?
以我自己的例子,在40歲之後,我離開了集團,放下的高階主管的職位,做一個自由顧問。這個職業沒有保障,沒有團隊可以調遣,沒有股票與分紅,沒有福利,更沒有退休金。但我確感受找到了人生下半場的志業,只因它讓我感覺到意義、能創造價值,有成就感,也能在過程中與同事、客戶、學員創造深深的連結。這是我重要的幸福來源。
2️ 社交生活:幸福的人,常常與朋友、家人保持連結,也願意參與社區活動。你多久和朋友說一次話?上次和鄰居聊天是什麼時候?
適宜的社交生活會帶來正向的人際關係。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曾提到上個世紀哈佛大學開啟了一個長達75年的研究,追蹤七佰多名不同階層的年輕人,看看是什麼影響了他們的幸福。研究結果不是財富、名聲,也不是工作成就,最重要的因素,竟然是良好的人際關係。
3️財務狀況:比起賺得多,更重要的是「財務自由感」,也就是你是否能安心地支付生活所需,而不用一直擔憂錢。前文談到幸福的五個迷思時,第一個就是金錢與幸福的關係。前人說:「錢不是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錢確實能解決很多現實問題,能帶來自由與選擇權。當我們的收入與資產低於生活基本需求時,這時金錢對幸福的影響是很顯著的。但是,當我們已經滿足基本需求時,卻依然覺得有匱乏感時,很可能就不再是現實層面的問題,而是出自於心理安全感。
4️家庭與居住:家,是你放鬆的地方嗎?是你回去就有能量、被接住的地方嗎?住的空間是否讓你有安全感與舒適感?
在做自由顧問前,我在擔任一個高階主管的職位。那時工作永遠做不完,有時回家還得繼續。那時太太剛產下女兒,又是我們第一個孩子。新手媽媽總是手忙腳亂。而我因工作超載,回家時身心俱疲,無心也無力幫忙照顧女兒。太太從理性上完全能理解我,但心中是有著埋怨與無力感。那時的我,內在空間很狹窄,生命能量也不豐盛,既無法排解自己的壓力,也無力接納太太的情緒。到了假日,我總是找理由出門,說去加班,卻常常跑到附近的星巴克待著,圖個清淨,逃避家中的低氣壓。家,那時對我而言,只像是一個生存的場域。
而現在,每次出差到不同的城市,常有當地朋友建議我多留一些時日,可以嚐嚐美食,看看風景。但我的選擇總是結束工作儘快回家,關鍵不是家中的硬體環境,而是其中的溫暖氛圍,與家人的親密連結。家庭,成了我的安全堡壘,成了我回復能量的充電站。
5️自我成長:幸福的人都有個共通點——他們不停止學習。讀一本書、學一樣新技能、挑戰自己的舒適圈,都是讓人感受生命力的方式。我有一個好朋友,是一個企業家,我也是他們公司的顧問。我發現他常常在讀書,常與我分享他的心得與收獲。我發現他常常在向我提問,希望聽取他人的經驗或視角。我發現他常常自己或與家人去參加各種活動,去經歷不一樣的體驗。我發現他會去學一些可能根本用不上的技能,例如與他女兒一起跳街舞。這都讓我很驚訝,一個事業做的很大、這麼忙的老闆,怎麼還有這麼多時間與精力不務正業?後來,我發現,這些給他靈感,給他創意,給他能量,讓他自我成長,也讓他感到更多幸福。
6️信仰或精神生活: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但幸福的人通常有某種「超越個人的連結」,也許是與大自然、超越界的關係,也許是冥想、祈禱,也許是某種超越現世的意義感。
我們可以反思當前的生活:以上六個面向中,你目前感到最滿足的是哪一項?又有哪一項,可能需要多一點關注或可能的改變?
第三站:實踐幸福的五個策略
我們該怎麼把幸福地區的發現用在自己的人生呢?Dan Buettner 提出了五個實用的行動策略,讓我們容易實踐:
✅ 策略一:每天與人連結
花10分鐘,打電話給一位朋友、傳一則溫暖的訊息、跟家人聊聊今天的心情。研究發現,每天有正向人際互動的人,比孤獨者快樂指數高出20%以上。
我與工作夥伴有個默契,會在每次碰面後,先做連結,分享當下的心情、或近日有感觸的事件,再談正事。結束告別前,也做連結,談談今天的收獲或有感觸的,或是夥伴值得欣賞或學習的。我們稱為Check-in與Check-out。這樣的儀式感,讓工作多了情感做基礎,溝通更順暢,更重要的,相處的過程也是一場享受,這不是很美好的事嗎?
✅ 策略二:參與志願服務
找一個讓你感興趣的公益組織,參加一次活動。幫助別人,會讓我們產生深層的滿足感。每週投入2小時公益活動的人,幸福感顯著提升。
關於這個部分,我們會在幸福五要素的第四個M(Meaning)意義感的文章中,探討為什麼幫助他人會讓我們幸福?從前人的生命智慧怎麼看待助人最樂?從小我走向大我的深層意義是什麼?
✅ 策略三:設定生活目標
不一定是要創業或寫書這麼大,也可以是:「每週運動兩次」、「每月與一位老朋友聚會」。有方向的人,才不容易迷惘。關於設定目標的重要性、原則與步驟,我們也會在之後幸福五要素的第五個A(Accomplishment)成就感的文章中,再做細緻的展開。
✅ 策略四:培養感恩習慣
每天晚上睡前,寫下三件讓你感到感恩的人事物。這個練習,已經被無數研究證明,能顯著提升正向情緒與生活滿意度。前文我們曾探討了為什麼感恩有這麼強大的力量,而值得感恩的事,不一定要驚天動地的,只要用心體會,生活當中會覺察值得感恩的細微。而感恩的對象,可能他人,還有,你自己...
✅ 策略五:優化你的生活環境
你可以思考幾件小事:家中是否有自然光線?你的工作空間是否讓你感到舒適?你的社群圈子,是正能量多還是抱怨多?環境,不是一切,但常常是一切的開始。
如同我們前面談到的「情緒傳染效應」,人與人之間情緒會互相影響、互相感染。科學研究指出,我們的大腦裡有一種叫做「鏡像神經元」的結構(Mirror Neurons),當我們觀察別人的表情、語氣、行為時,大腦會不自覺地「模擬」對方的情緒,讓我們產生共感。當我們被幸福圍繞,自然幸福感會提高,若環境充滿憤怒、煩躁或抱怨,效果亦然。同理,我們不僅被人影響,也會影響周圍的人。
我們可以用書中的分享,思考看看:這五項裡,你最想做哪一件?馬上選一個,今天就可以開始讓自己幸福。
幸福,其實不是偶然,而是選擇
今天這集,我們與作者一起,走進了四個地區,發現其實幸福可以來自很多種方式。它可能是丹麥的蜷坐在沙發上的溫馨時光,或是新加坡井然有序的安全感,或是墨西哥親情滿溢的日常節奏,或是美國小鎮裡與人熟識的社區感。
最後,我們把書中的重點濃縮成五個幸福提醒:
- 幸福是可以被設計的,而不只是被等待的。
-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幸福方式,但共同點是——人際連結、安全感、自我實現。
- 六大幸福領域是你生活的基礎:工作、社交、財務、家庭、自我成長、信仰。
- 五個實踐策略幫你落地幸福感:連結、志工、目標、感恩、優化環境。
- 你不需要離開國家才能開始幸福,而是從今天的選擇開始。
🧭 本週實踐行動:
- 每天花10分鐘與一位親友交流,說說近況或分享心情。
- 選擇參加一次社團活動(如讀書會、講座、公益活動),拓展你的幸福圈。
- 每晚記下至少一件讓你感到感恩的小事,持續一週。
你怎麼生活每一天,就怎麼過完這一生。幸福,其實就在你每天的選擇裡。我們可以從自己開始,從今天開始,主動去經營生活六個面向,練習五種幸福策略,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幸福地圖」。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歡迎訂閱《做自己的幸福教練》,也可以留言告訴我:你的反思發現或是你的實踐心得。
我們下回見!😊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 Spotify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