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幸福不只是一種感覺,還是一次覺醒?
去年4月的一個上午,在田裏忙碌了一陣子,補秧、順便除草,陽光有點大、流了一身的汗水,休息時,坐在樹下,看著補完秧苗、齊整的水田,風吹過、秧苗有著規律的波浪在水面上舞動著,看著看著心變得平靜,沒有念頭,好像自己什麼都不必擁有,只是「在這裡」,就已經足夠。
去年12月,與太太兩個人去京都有了兩個人的小旅行,這是我們有了孩子後的第一次單獨旅行,感覺很遙遠,又很熟悉。某個午後,天氣很冷。我們來到二條城京都御所,人不多,很幽靜,園子裏有銀杏的黃,也有楓葉的紅,我們走牽著手,只是在樹下漫遊,感受手心的溫暖,沒有念頭,好像自己什麼都已經擁有,只是「陪著彼此」,就已經足夠。
你呢,你是否也曾有這樣的時刻?在此刻,覺知到自己被幸福所包圍、擁抱?
幸福,常常不是驚天動地的狂喜,而是靜靜流動的溫柔。
但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似乎怎麼追,也追不到它?
為什麼,我們擁有了更多,卻依然覺得不夠?
在前面的兩集中,我們聊了「什麼是幸福?」以及「為什麼幸福如此重要?」。我們知道,幸福不只是短暫的快樂,同時它也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健康,影響著我們與家人朋友的關係。
即使我們知道幸福很重要,我們必然會好奇——那「我要怎麼找到幸福?」
今天,我們想要發掘:「幸福,究竟來自哪裡?」,也想看看從古至今的智者,從哲學、心理學的角度,他們的視角,以及人生感悟
幸福,是來自擁有,還是來自感知?
先來問你一個問題:
如果你中了樂透,你會變得更幸福嗎?
你可能會想:「當然啊!有錢之後,我可以買車、買房、出國旅行、享受人生,怎麼可能不幸福?」
但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中樂透的人,在起初的興奮過後,幸福感會迅速回到原本的水平。如此前文提到的,當一個人的基本需求被滿足後,財富對幸福的影響其實不如我們想像的大。
在心理學,這被稱為「幸福適應」的現象(Happiness Adaptation)——當我們習慣了某種擁有,最初的快樂會逐漸消退,我們會開始渴望更多,反覆循環...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擁有很多,卻依然不快樂,而有些人,明明看似平凡,卻總能表露最單純的笑容。
接著,我們來看看兩種幸福的來源,第一種是來自「擁有」的幸福
這種幸福,來自於外在的條件,例如:
✔️ 買了一輛夢寐以求的車
✔️ 擁有高級手機、名貴的包包等奢侈品
✔️ 升職加薪,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
✔️ 住進大房子,享受舒適奢華的居住環境
我記得20多年前,自己存了錢,買了一台摩托羅拉的翻蓋手機,黑色,很長,也很貴,出去旅行前買的,覺得很拉風,其實也沒有什麼人會打給你,因為那時手機不太普及。結果,在旅行時給掉了,可想而知,幸福感沒了,反而覺得很不幸福,很不爽。
以上種種,確實會讓人快樂,如同前面談到的「幸福適應」的現象,一旦我們適應了,就會不自覺開始尋找下一個目標。
於是,人生,變成了一場無止境的追逐。
也許,這是為什麼很多人即使看似成功了,卻仍然不覺得很幸福
因為他們的快樂來源,完全來自「外在的擁有」。
但還有一種幸福,與擁有什麼不一定有關,是來自「感知」的幸福,來自我們如何「體驗」這個世界,例如:
✔️ 與家人一同享受精心準備的飯菜
✔️ 和伴侶共度平靜而美好的假期,感受愛的溫度
✔️ 在夕陽下散步,微風輕輕吹過臉龐,舒緩而自在
✔️ 被一本好書打動,心靈與文字交會、與作者共鳴
這種幸福,不需要等待「擁有更多」,而是透過「活在當下」,讓每一刻的體驗變得豐富而深刻。
這兩種幸福的來源,你可能都同時擁有,只是,對於後者,是不是在忙碌與煩惱中,逐漸被我們所忽略、淡忘了
幸福,不一定你得擁有什麼,而是你是否能夠「感受」那些你已經擁有的美好。
哲學與心理學:幸福的不同視角
幸福這個主題,前人是怎麼想的?
在幾千年前,人們就不斷在思考。我們來分享幾個很有代表性的哲學家的觀點
🔹 希臘三哲的集大成者: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認為,每個人做任何事情(工作、學習、交友等)都是為了追求一個「最終目的」——幸福。而幸福不是來自短暫的快樂,而是來自「活出最好的自己」,幸福=活出人的本質與潛能。他的意思是——當我們發揮自己的潛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並且對世界有所貢獻,這種幸福,才是最持久的。
舉個例子:
- 一位音樂家,當他創作出觸動人心的旋律時,那份幸福,比獲得財富更深刻。
- 一位老師,當他幫助學生改變人生時,那種成就感,讓他願意不斷付出,也超越了生活中短暫的愉悅。關於這個部分,也是這15年來自己的真實體會。也是很感謝自己,在40出頭時做的人生選擇,從一個看似安穩的工作,走向一個充滿未知與挑戰的自由工作者
這樣的幸福,並不依賴外在,而來自於我們感受到的「內在價值」。
🔹 希臘晚期哲學家伊比鳩魯的幸福觀
後人對伊比鳩魯有著很大的誤解,認為他主張享樂主義,主張自我放縱。其實,伊比鳩魯認為幸福來自於「阿塔拉克西亞(Ataraxia)」,即一種心靈的平靜與無憂。他區分了短暫的感官快樂(如美食、享樂)與長久的內心快樂(如知足、友誼)。
• 他主張清楚辨別慾望,並滿足自然而必要的部分。對於自然而非必要的慾望,如美食、性關係,適當、簡單即可。對於非自然也非必要的,如過度財富、名聲、權力,去追求它,反而帶來不安與痛苦。
• 伊比鳩魯的名言:「幸福並不是更多的擁有,而是更少的渴望。」
🔹 近代哲學家尼采
尼采認為,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個體的成長與超越。他認為人的本質並非追求快樂或安逸,而是不斷超越自己、實現更強大的生命力,真正的幸福來自於不斷突破極限與困難的過程。他主張人應該勇敢地創造自己的價值,活出自己獨特的人生。尼采鼓勵我們走向「超人」之路(Übermensch)
,「超人」不是超能力者,而是能在混亂中創造意義和價值的人。所以他的名言:「成為你自己。」
🔹 來自心理學家的觀點
阿德勒是奧地利心理學家,與佛洛伊德和榮格並列為心理學三大巨頭。與佛洛伊德強調「潛意識、本能驅力」不同,阿德勒認為人是有意識的個體,能夠選擇自己的行為,並透過努力改變自己的人生。
阿德勒強調,人類的主要動力不是尋求快樂或逃避痛苦,而是追求優越感,也就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好。這種「追求優越感」並不是與他人競爭,而是與自己相比,希望變得更成熟、更有能力、更有貢獻。 幸福,不是來自於超越別人,而是來自於自我成長。
舉個例子: 錯誤的幸福觀是:我只有贏過別人、拿到第一名,才會感到幸福。 而健康的幸福觀是:今天的我比昨天的自己更進步了一點,這讓我感到幸福。 從阿德勒的觀點,如果你總是把幸福建立在「比較」上,你會變得焦慮、很難滿足。真正的幸福,是來自於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比別人更好。
这与道德经中所说的: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似乎頗有相通之處。
此外,不只是關注自己,阿德勒認為幸福也來自於與他人的連結,並為社會帶來貢獻。他認為個人的快樂很難單獨存在的,更多來自於「我們是否對他人、對世界有貢獻」。如果一個人只關心自己,而忽略了社會關係,反而會變得孤獨和不滿足。
上個世紀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在他的著作《人類動機理論》提出經典的「需求層次」,他認為,當我們滿足基本需求後(如生理,安全),真正的幸福,來自於被愛、被尊重、有意義與自我實現。
這與前面幾位提到的觀點相似——當我們能夠為世界帶來價值,內心會有一種深層的滿足感。
馬斯洛在晚期,還提出了第六層自我超越做為補充。他認為: 自我實現並非終點,最高層次的需求其實是「超越小我」,投入更大的使命與意義,如: 信仰、藝術、科學探索,追求「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他的原話是: 「人是為了某個超越自身的東西而活。」
所以,幸福的關鍵,不是「我還缺什麼」,而是「我能夠用自己擁有的東西,創造什麼」。
最後一位我們分享的是馬丁塞利格曼。塞利格曼是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創始人之一。在此之前,心理學的重點多半放在精神疾病的治療、憂鬱症、焦慮症等負面情緒的研究。塞利格曼認為,心理學不應該只關注「如何讓人從負面狀態回到正常」,而應該研究「如何讓正常的人變得更快樂、更有意義」。
他在 2011 年的著作:《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繁盛:對幸福與福祉的全新理解》),提出了「PERMA模型」,指出幸福感來自於五個核心要素:
- P(Positive Emotion)積極情感:培養快樂、感恩、希望、愛的感受。
- E(Engagement)全情投入:進入「心流」(Flow)狀態,全神貫注地做某件事。
- R(Positive Relationships)正向人際關係:擁有深厚的友誼、家庭關係、愛情。
- M(Meaning)意義感:找到人生的目的,做讓自己有價值的事。
- A(Accomplishment)成就感:設定目標並努力達成。
PERMA 模型並非單純的理論假設,而是有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與數據支持。從PERMA模型中,我們知曉了幸福不是單一的來源,而是來自於多種因素的組合與平衡。
第一集有提及,我在十年多前,在一塊年會鄭州的工作坊中,聽到了關於幸福的主題。那時主講者分享的就是塞利格曼的PERMA模型。而這些年來,我對這個幸福模型的理解、體驗與應用,也是比較有感觸的,而且也花了一點時間去探索。因此接下來,我計劃每個元素分五週、也就是共計25集,來做更細緻的展開,期待能夠從中,與聽眾一起發掘屬於我們自己的幸福藍圖
今天,我們談到了一些關於幸福來源的觀點:
- 幸福不一定來自於擁有更多,而是來自於能夠感知的更深、更廣
- 亞里斯多德與心理學家的研究,都指向創造並感知「內在價值」是幸福的關鍵
- 馬丁塞利格曼的 PERMA 模型,提供了一個更加完整而實用的幸福框架
💡 本週留給讀者的實踐行動:
「回憶過往的生命歷程,曾經讓你特別幸福有感的一個階段,或是一段經歷或事件,可以閉上眼睛,回憶那些畫面、場景,當時出聽到的聲音、浮現的表情或感受的心情,當感觸變的比較強烈時,想想看,當時是PERMA五個元素中的哪個或哪幾個包含在其中。」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訂閱 《做自己的幸福教練》,也可以分享給你身邊的親人或朋友,我們下次見!😊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 Spotify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