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身為人,無法避免的起點,便是「母愛」。
對於母愛的詮釋,這裡是一種概念,指涉的是自己處於無能為力時期,如嬰兒期、兒童期時所獲得的照顧行為。對於母愛,多數人認知到這是一種「無條件的愛」,佛洛姆也說:「孩子與母親的關係則從根本上即是不平等的關係,一個是需要一切幫助,另一個則給予一切幫助。就是由於這種利他的、不自私的性質,母愛才被人們認為是最崇高的愛,是一切感情締結中最神聖的締結。」[235]
但據我們自己與自己學員的討論經驗來看,無條件的愛是該母愛原型至高階圓滿的狀態,雖具有代表性與理想性,實際上並非每個小孩都有機會得到這種等級的母愛給予照顧——有些小孩感受到的母愛是:「母親付錢給保母,保母則指使應照顧之小孩為自己的小孩做家事,並被恐嚇不得說出去」的母愛、或是「因感受到母親對自己的出生不抱期待,小孩因此覺得父母本來沒有義務要把小孩養大」的母愛等。
未來的母愛原型的起點可能還會有變化,如試管嬰兒或代理孕母,或是出生後委託某機構照顧等,都可能成為每個人「母愛」認知的起點。
而這個起點,對於一個人面對生命相關的種種認知時,將會起了關鍵作用。
如佛洛姆說的:「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極大,這絕不是誇張。
母愛是對兒童的生命和需要的無條件的肯定。
對於兒童生命的肯定有兩個層次。
其中之一是兒童的生命的保持和生長所絕對需要的照顧與責任。
另一個層次則不僅是生命的保持。
它是一種態度,這個態度在兒童心中注入對生命的愛。
使他感到活著是美好的事,做個小男孩或小女還是美好的事,活在這世界上多麼美好!
使孩子覺得:被生下來很好。
它在兒童心中灌注了對生命的愛,而不只是活下去的願望。
聖經的允諾之地(地常是母親的象徵)被描繪為「流乳與蜜的地方」。
乳是第一層次的愛的象徵,象徵照顧和肯定。
蜜則象徵著生命的甜蜜,對生命的愛以及做為一個人活生生的人之幸福。
實際上,在兒童——以及成人——中,我們可以分辨出那些是只得到「乳」的,哪些是得到「乳和蜜」的。
大部分母親有能力給予『乳』,但只有少數母親也能夠連「蜜」一起給予。
為了能夠給予蜜,母親不僅必須做個「好母親」,並且要是一個快樂的人——然而,這不是很多人能夠做到的。」[236]
故此,每個人對於愛的起點雖是相同,但對於愛的認知卻會各有不同,端看人之意念在成長期所接受到的對待如何,這將會形成各有不同的人之生理的過濾或美化機制(這將影響一個人的安全感),進而影響每個人關於人之情緒的應對基礎。
只是,所謂的「母愛」若要說全是母親的責任實屬不妥,畢竟對一個小孩無能為力時期的照顧並非時時都由母親負責,如養護機構、單親爸爸、保母、祖父母、師長等,都會在各種時候以各自的方法加入對於這個孩子的照顧。
因此,一切關於直接照顧與間接照顧的訊息總和才是那個孩子所接收到的「母愛」。
一個孩子的身體成長過程,直至有能為力照顧自己前,即他有意識為自己做出選擇前(即使仍是無知與無經驗),那個孩子感官所接觸到的照顧行為給予者,皆要對其內在愛之認知的原點之形成負起責任。
故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一開始的前言才會說:「在一個文化中,這些素質如果極其罕有,則愛的能力也必極其罕有。」
所以,即使以上所述都是不成熟的愛,也是因人之處境而產生的人類共通課題;是整個大環境的不成熟所造就出來的愛之起點的不成熟,更是以「人」為源頭的愛,若想要讓未來的後代們可以生活在和平的時代中,所要面臨的愛之基礎建設。
不過,許多事物都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人之愛也是如此。
雖然有些人走不出來,但他們走不出來的歷程,還是有不少提供後人引以為鑑的指引。
許多人也是因這些不成熟的愛之經歷而逐漸理解如何去愛——雖然他們剛開始時,幾乎是不自覺的投入那份與之共鳴的歸屬,但終究會慢慢學習到那份歸屬帶來的引導,走向逐漸成熟且圓滿的愛之人格。
因此,人之情緒有一種因缺陷與不足而找尋歸屬與愛的需求——這是一種根植在情結原型界,運作於群體共識界,呈現於生態資訊界,可整理成「感受互換、角色輪替」的規律,且讓人之意識難以覺知,但人之情緒已不知不覺在追求的需求。
該歸屬與愛的需求所呈現的便是歸屬與愛的需要。
關於歸屬與愛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一個人要求與其他人建立感情的關聯或關係,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參加一個團體並在其中獲得某種位階等。
處於這個階層的人,把友愛看得非常可貴,希望能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渴望得到一定社會與團體的認同、接受,並與同事建立良好的和諧的人際關係。
如果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個體就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異化感、疏離感,產生極其痛苦的體驗。
而愛的需要既包括給予別人愛,也包括接受別人的愛。[237]
由此來看,一般的歸屬與愛的需求受未竟事物及心理緊張系統影響甚大;常常會見許多為求自己所愛事物或想要歸屬於某團體,或得到某些人的認同,在壓力及缺乏下做了不明智的抉擇,造成不利於己的後果。
受制於此需求者,容易感受自己是無力的,自己是被擺佈的,自己掙脫不了命運,自己就是情緒控制不住的會墜入情網,自己就是無可奈何的個性如此所以遭遇如此,自己就是命苦等。
這些狀況,都會需要某些解答、某些安慰、某些接受、某些根源、某些歸屬,因此需要有歸屬與愛。
有了歸屬與愛,人之情緒會因心理緊張系統的目標完成之狀態解除而得到輕鬆愉悅,並從中逐漸理解與領悟些什麼。
故人之情緒有歸屬與愛的需求。
而人之情緒的階段是「自私」。
相對於不自私的階段,處於自私階段者是因在不自私中感受到無法再繼續接受無能為力的自己,也不願意繼續接受更高力量(包含父母、家庭、社會、民族、國家、自然等)擺佈的命運,也無法繼續接受一成不變的自己,故此,他選擇接受自己長期情緒累積出來的情感,願意面對這份情感所帶來真正的感受。
此刻的他,會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即使那些事物尚未能知道是什麼。
然而,處於自私階段者會引起不自私者的不安全感和不安定感;不自私者們為了調和自己內心的不確定性,以及想要一切如其所料的沒有意外的發展,不自私者們會開始指責與批判自私者的作為,意圖讓他們放棄「自私」。
最常見的指責就是:「你怎麼可以那麼自私的不顧家」、「吃東西不可以那麼自私要問別人要不要不可自己獨吞」、「你那麼自私只顧自己小心沒人要」、「你都只顧自己不顧他人死活」等。
我們見過一些例子,因害怕被指責「自私」,因而退回不自私的階層,然後壓力變得更大,壓抑更多成長的需求,還因此造成了某種宣洩性的成癮行為。
但也有被指責「自私」後反而變本加厲的強化其行為,在短時間儘量去做那些指責他「自私」的不自私者們所看不順眼的行為。
其結果,還是某種宣洩似的逃避性上癮行為。
[注釋]=================
[235]埃里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台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75
[236]同上註,p73-p75
[237]彭運石.走向生命的巔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城邦文化發行.2001.01.p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