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2人之生理和安全需求
第二列是人之生理,其處境是群體共識界。
根據6.3.3〈人之生理處境〉的整理,人的生理會受意念影響,但其意念的波動卻受許多內在與外在的生理資訊及能量的影響。
所以,比起人之意念一列的處境,人之生理層次所受影響的範圍,是含同人之理念層次之範圍的。而根據6.3.2〈人之情緒處境〉討論,可知外在刺激情緒的諸多訊息也會影響人之生理。
意即,處於人之生理層次,實際上也受人之意念層次與人之情緒層次的影響。
也就是因如此的內外夾攻與逼迫,所以人之生理時常處於異動變化中。
我們的生理系統容易受外在刺激便引動內在變化,也容易因內在變化便導致外在行為忽然不受控制。
甚至還有某些無意識的習慣動作,時常做了某些行為後才察覺又故態萌發。
因此,處於人之生理層次的感受,是一種時常無能為力,也時常要面對意外刺激的感受,且又時常處於不知所措的狀態。
故而,人之生理的層次為追求讓系統穩定運作,免去更多干擾與造成異動的刺激,方有安全需要的產生。
而安全需求則源自人之生理的安全需要。
關於安全需要(safety need):直接涵義是避免危險和生活有保障,引申的涵義包括職業的穩定、一定的積蓄、社會的安定和國際的和平等。
它表現為人們要求穩定、安全、保護、有秩序、能免除恐懼及焦慮等。
如嬰幼兒因無力應付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威脅,其安全需要就顯得強烈。
當這種需要未能得到相應滿足時,它就會對個體的行為起支配作用,使行為的目標統統指向安全。
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可能僅僅為安全而活著。[226]
但即使並非事實上的處於不安全當中,只要當事者內心認為自己安全岌岌可危,依然可能處於自以為生死攸關的緊張狀態當中。
例如被害妄想者。
安全需要若要更全面論述,其生理需要也是要包含其中的。
很多生理需要也會產生立即性的安全需要。
例如落水而拼命的掙扎。
所以,安全需求的內涵是無論刺激源來自內在或外在,只要讓個體的生理資訊及能量產生傾向損害或缺陷之變化,便會產生的需求。
故人之生理處境的影響確實會產生安全的需求。
而與人之生理層次的階段是「不自私」。
關於不自私,佛洛姆有一段陳述:「『不自私』的人『自己不要求任何東西』,他『只為別人而生活』,他因為認為自己不重要而自傲,然而他如何不自私,他還是不快樂,而且他同最親密的人之間的關係總是不能令他滿意,為此他感到困惑。......對於生活的敵意滲透了他整個心靈,在他不自私的假面之後,掩藏著難以捉摸的、但十分強烈的自我中心意念。......在我們的文化中,最常見的莫過於『不自私』的母親對孩子的影響。......『不自私』的母親同自私的母親所產生的結果並無不同,事實上,往往更壞,因為母親的不自私阻止了孩子對她的批評。他們被加上一種義務,不可使母親失望;他們被教以——在美德的假面之下——不喜愛生命。」[227]
由此可見,不自私的內容是一種對於生命充滿敵意的狀態,他們對生命充滿防備,以美德的面具保護自己,他們也會讓自己一無所有——因為這樣就沒什麼好失去的。
但他又無法原諒讓他一無所有的環境,故而他也不能忍受別人的擁有。
他會敵視擁有那些他所無法擁有的事物的人,認為他們貪婪、邪惡、不安好心、內心骯髒,如果不是違背良心如何能獲得那些事物。
實際上,是因為他們自己的思想中,除了違背自己良心外,自己想不到有任何方法可以獲得那些事物。
他所認為的對方貪婪、邪惡、不安好心、內心骯髒等形容,其實在他內心,是一種自己不得不壓抑下去的衝動,是他自己對自己內心的形容,亦是一種潛意識無自覺的陰影投射。
為了自我控制,避免別人的批評或遭遇危險,他們會將對自己的譴責轉為譴責他人的能量。
借著對外積極的表達美德的作為及言行,好掩藏自己內在真正的想法——即他曾經有過那些不為社會及身邊所有人接受的種種想法。
所以,許多不自私的行為實際上出於自我保護的掩飾。
不自私的愛還有一種狀態:就是對很多事物都會強調要分享。
不只是要求自己分享,還會要求別人也要分享,甚至會將分享定為全世界都該奉行的準則,強調人要無私奉獻,要互助合作。
因為這樣的世界比較和平,大家才不會因為爭奪而傷害別人。
然而若是要對方檢討分享的後果,他會以高潔的態度自居,認為奉獻不該求回報。
若只這樣,倒沒什麼,麻煩的是,他希望大家都一樣,都是熟悉的,都是將奉獻與分享奉為圭臬的,如此他才能活在一種和平及穩定的感受中。
他不會為了對方不回報自己的損失而生氣,但他會因為對方不跟他一樣都是分享及付出的態度而不順眼,並會盡全力說服對方要照做。
如此一來,他才能活在自己熟悉並肯定的安全世界中。
而且,他們也不會允許自己衝動,他們會壓抑自己的感受,任何事都以和為貴,因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危險的,而這世界也不會接受自己的想法,多表達一點,都可能會有險境,會被貼標籤,因為很多人都以第一印象去看人,所以在人前他會盡量表現的完美無缺。
此外,這類型的人還很會配合別人,認為交際應酬是人生常態,朋友不連絡就會失去感情,配合團體的意見較不會出事,事情一定要往壞的想不然出事就來不及了之類的。
另有些人會極端崇尚正面思考,也強迫別人要正面思考,不容許任何沮喪字眼出現,因為那都會導致不確定的災難,因為所有的苦難都是自己選擇受苦的,如《失控的正向思考》中所描述的。
不然就是秉持極端的負面思考,認為人生處處充滿風險,到處治安都不好,如果某件事情沒做好自己的人生就沒有後續的未來,人與人之間事充滿競爭與敵意的所以防人之心不可無等,如《厚黑學》一類的便是陳述這些想法。
這個階段,有很明顯的無能為力的狀態,若往偏態心理發展,則是沉溺於自己的世界中,拒絕改變,認為人生無所求,所要的一切都有了,對於現實狀況的覺察力低落。
若有任何提醒改變的人出現,都會被他批評與指責,認為對方意圖破壞他的安定生活。
所以,極端負面思考、極端正面思考,與極端的保守性思考,和極端的粉飾太平的思考,會是處於安全需要之需求的「不自私」階段者的狀態。
他們較少產生肢體攻擊行為,但傾向言語防衛或精神攻擊,面對自己生存的環境受到威脅,他們較會選擇適應環境,壓抑憤怒。
本能階段因為對生死敏感、對感官的感覺也相對敏銳,情緒也較少克制,所以容易感到恐懼,易產生恐怖行為。
不自私階段因生理需求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後出現,所以比起本能階段的狀態相對安定,也較安穩。
但不自私階段是包含本能階段的,所以處於安全需求的人,隨時還是能感到本能的恐懼。
即使並非事實,但為了避免恐懼的感覺,即他不想接受不想看到的某些失去發生,他會選擇追求更安定、更能預測的現實。
所以,處於安全需求未滿足者,思考容易極端化,會極端去預想容易達成且有保障的未來。
也會極端讓感覺鈍化,這樣就不必想太多——完全沒有也是一種安定。
所以,不自私也容易產生一種空虛的思想主義。
(接下回)
[注釋]=================
[226]彭運石.走向生命的巔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城邦文化發行.2001.01.p138
[227]埃裡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88-p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