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3人之情緒和歸屬與愛需求
第三列是人之情緒,處於生態資訊界中。
與之同列的需求是歸屬與愛。
根據人之情緒處境的討論,引發情緒反應的,是內在有相應的資訊被外在刺激觸動,因而產生情緒反應。但人之情緒來自人之生理,人之生理來自人之意念,而根據鏡像神經元的內容,人之生理會模仿對方生理外顯行為,模擬出對應心理反應並保存,作為日後自己或他人產生相應外顯行為時的比對資訊及模擬決策的參考。
此外,還有移情/反移情、原型情結的運作內隱規律等人類不自覺的無意識活動狀態,這些都是會引動情緒的因素。
基於上述理由,我們可以判斷人之情緒雖處於生態資訊界中,但生態資訊界之豐沛巨量的資訊其實含有群體共識界、情結原型界的內容,因此,一般的人之情緒的引動,可能幾乎是複製及情結模組運作的結果。
所以,人的情緒容易被各種缺陷、不足、不滿、不夠所引動,再因模組中的缺陷補足或未竟目標的完成而得到喜悅與放鬆的情緒。
而既然是複製反射行為及情結模組的運作,那便會有歸屬於什麼或與什麼產生呼應的狀態,然後不自覺去靠近可以補足自己某種不足及缺陷的所在,或不自覺被什麼吸引了。
我們認為,這就是「愛」的雛型。
不過此刻仍是未成熟的愛,是容易被吸引而投入,但投入後卻因短暫滿足的情緒之逝去,又再被什麼吸引而再投入的不由自主之愛。
正如佛洛姆提到的「虎頭蛇尾式墜入情網混同為永久性的愛情狀態......這一種型態的愛情從本性上就是無法長久的。
這兩個人變得越來越相識了,他們之間的親密性也越來越喪失了神奇性,終至到最後,他們的格格不入,他們的互相失望及互相厭倦扼殺了當初的興奮所遺留下的一切。
然而,在開始的時候他們根本沒有料到會有這種後果;事實上他們把痴愛的強烈程度,把對於對方的『瘋狂』,認作是他們愛情強度的證明——實則他們的痴愛與瘋狂僅證明他們原先孤獨的程度」[231]。
又或者是「仍舊停留在對父親形象或母親形象的依戀中,因此把以往對父親或母親的情感、期待或懼怕,在成人的生活中轉移到所愛的人身上;
這樣的人永遠沒有脫離嬰兒式情感關係形態,因之在成人生活中仍要求這種型態的情感關係。
他們仍舊像幼兒一樣,要求母親的保護、愛、溫暖、照顧和誇獎;
他們要求母親無條件的愛,即是,把愛給予他們,並沒有其他原因,只因他們需要愛,因為他們是母親的孩子,因為他們是無助的。
但他們對女人的關係卻只是膚面的,不負責任的。
他們的目的是被愛,而不是去愛。
這女人必須具有溺愛孩子的母親的一切態度,如果有一點不足,就被他認為是缺乏對他的愛。
這類男人通常總是把他們的依戀行為、他們被哄逗的願望同真誠的愛情相混,由此結論說他們受到的待遇不公平;他們自以為是偉大的情人,辛澀的抱怨愛情伴侶的無情無義。」[232]
這類愛情模式常為戲劇衝突所用,因容易產生悲劇效果,故我們容易有似曾相識之感。
但也可能因為如此,我們不自覺便以戲劇或故事當中的愛情為理想型態,令人之意念產生對某角色的認同,因之掉進對該角色認同所產生的迴圈模組中,致使我們許多人的愛情總在發生類似狀態的運行,走向類似結局的結果,然後再進入下一個類似開始的開頭,如此重複循環著彷佛無解的愛情宿命。
除此之外,還有我們文化及傳統所帶來的典範,例如相親成婚、奉父母之命結婚、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等;以及二十世紀後社會觀念變遷而產生的新典範,如佛洛姆說的「二人聯隊之愛:它是『二人份的自私』之描繪,是兩個人共浴在共同的利益中,相伴為伍以面對這個敵意的和疏遠性的世界。
在聯隊中每個人『為了追求共同目標,都要依對方表白出來的需要而調整自己的行為』。
佛洛姆還引述蘇利文的觀點並作出詮釋:『愛的本質存在於合作,在合作中二人覺得“我們按照規則參加比賽,以便保持我們的權益並且享受我們的優越感。”』[233]」。
還有「把愛當做相互間的性滿足:它的基本根源——愛情是互相間性滿足的附隨物——卻是深受心理分析的創始者佛洛伊德所影響。
在佛洛伊德看來,愛基本上是性現象。『人由經驗得知性(性器官的)愛給他最大的滿足,因此性愛就變成了他一切幸福的原型,因之必然驅使他更進一步循著性關係的道路獲取他的幸福,把性器官的情慾作為他生活的中心。』
在佛洛伊德看來,兄弟愛(博愛)是性慾的產品,是由於性本能被改變為一種衝動,而這衝動中含藏著一個『受壓抑的目的』。
『含藏著一個受壓抑的目的──這種愛在原本上確實是充滿性慾的,而且在人心的潛意識部分中是如此靜蟄不動。』至於融合感,一體感(汪洋感)——這是與另一個人或人類同胞最強烈的結合感之神秘經驗的本質及根源——則被佛洛伊德解是為病理現象,是退返生命早期的『無限自我陶醉狀態』。
愛是性吸引的結果,或更恰當些,愛與性滿足是同一回事,只不過在意識感覺中反射出來,就成了愛——」[234]
上述幾者正好吻和前述的本能之愛的性衝動與浪漫愛、及不自私之愛的自我補償、自我保護及自我防衛。
因此人之情緒階層的內容也包含著人之意念與人之生理的狀態。
甚至可以說,人之情緒與歸屬及愛需求這一階層的狀態,乃是人類之愛的起點與諸多愛情模式的起點。
一般而言,以上的愛情態度均屬於愛之常態,頗為常見。
但以本文研究的角度,這些對於愛的認知則是促成愛之常態呈現的原由。
因對其愛的觀念認同,而對其愛的發展也有期待認同,因此促使人之意念中對於愛的信仰產生變化,引動相關需要的產生,導致人之生理及人之情緒的穩態發展出現某些嚮往或不足,進而進入未竟事物或心理緊張系統的驅力生成,令其身體或情緒彷彿受到不由自主的吸引力牽動或無能為力的外界壓力逼迫,使我們許多熟悉的愛之常態現象反覆發生。
我們認為,這便是每個人「愛」的起點。
[注釋]=================
[231]埃里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台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16-p17
[232]同上註,p128-p130
[233]同上註,P127
[234]同上註,P122-P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