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月揚州中醫藥論壇的分享_如何透過“全人平衡+科技養生”的方法,完成自己心臟的修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大家好,我是吳照麟,69歲的法定老人,也是大家"全人平衡+科技養生=全衡養生"路上的好友。

緣起:

回想12年多之前的2013年3月15日,完成自己心臟安裝支架以來,已經達到“吃心臟藥8.5年餘+到今2025年7月30日,全面停藥約3.5年。”的健康恢復目標:學習透過脈診儀監測+生活作息調整+改善睡眠質量+每週1~2次的景美溪河濱公園3~5公里的超慢跑+每週3次/每次1.5小時徐棟英老師的"肌力+超慢跑"運動+哈佛大學健康餐牌中"肉:菜:飯"的份量比率是2:2:1的導入=總體驗證:"雖然自動停藥,卻避免心梗,且脫離抗藥性與藥物副作用"的效果;同時,陸續恢復原先失去的身體功能:“動不動就嚴重畏寒+多年性功能銳減”的艱難。

以下分享過去三年多透過改善作為,達成自己心臟修復的過程與成果:

回顧一:在2022.03.24日(已經參加徐動英老師的運動3個月與開始自動停藥)時,回想初期的心血管問題,就是高血壓等三高問題。心臟微創手術後,經過8.5年吃藥與初期3個月多停藥的實驗,發現使用腕式血壓計量測,停藥初期0.5年來的上臂血壓都降至80/120附近。也發現王唯工教授研發的科學脉診的身體健康年齡,平均可以在40~45歲上下(雖然自己這時生理年齡是65.5歲);同時,發現脉象在相應的一高+三高+心梗的發展上,持續保守在距離心梗脉象的遙遠安全範圍內。

以下是今2022年3月18日這天,經過"出外助人科學平衡+上午完成下肢調理課程+黃昏景美溪來回4公里超慢跑"後,脈診40歲健康身體年齡的結果,說明離開心梗脉象真還是有一段大距離喔!

圖一:脈診40歲的12經絡脈像圖

圖一:脈診40歲的12經絡脈像圖

圖二:脈診40歲同年齡健康排名前百分之20

圖二:脈診40歲同年齡健康排名前百分之20

小結一:

1.脈診儀,好像家裡面的血壓計,不是醫療器材,人人可以透過健康改善活動的規劃+執行,在施以活動前後的連續監測後,提供自己健康改善效果的"持續落實+自我鼓勵"。期待有健康需要恢復的人們,透過學習成長+導入引進後;可以實現"自助助人+自立立人"喔!

2.如今,真正的挑戰是:自己的健康現況,隨著時間輪轉下來,是否支持自己繼續保持與心梗"更遠還是更近"的距離?因此,若有機會從"西醫"的血液檢驗與"中醫"的科學脈診,各別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身體+必要的整合比較;或許,可以真正了解自己"距離心梗的距離",總體是越遠還是越近喔!

---------------------------------------------------------------------------------------------

回顧二:在2022年06月18日(自己停藥3個月後)在大學同學的群組分享:人生當時階段最新+最難的選擇:在安裝心臟支架與持續吃降血壓/降血脂的西藥8.5年後,透過"科學脈診與科學養生"的實驗與停藥3個月後,決定拋棄一切的存藥,嘗試走出一條又新又活的路:"條條大路通健康的羅馬城市",然後,或許可以實現健康快樂的新型人生:遠離心梗可能性/醫藥副作用/醫藥抗藥性喔!

圖三:拋棄的心臟藥品

圖三:拋棄的心臟藥品

不料,引起大學同學群組另一位王同學的提醒:"同學好:請注意!裝過心臟支架,亞士匹靈一定要長期吃,若停了亞士匹靈,支架會慢慢被血塊堆積,最後全阻塞。這是我的親身經驗,大約停藥一年半時間,血管窄剩一條線,差點沒命,被送去醫院急救,注射溶解血栓的藥物。",因為這樣的提醒,自己開始調研心梗脈像與現在自己脈像的比較:

(心包經)/(肝經)/(腎經)/(脾經)/(肺經)/(胃經)/(膽經)/(膀胱經)

C0 / C1 / C2 / C3 / C4 / C5 / C6 / C7

圖四:金姆公司提供的心梗脈像

圖四:金姆公司提供的心梗脈像

心梗脈像:

(負) / (正)/ (正) /(負) /(負) /(負) /(零) / (負)

⋯⋯⋯⋯⋯⋯⋯⋯⋯⋯⋯⋯⋯⋯⋯⋯⋯⋯⋯⋯⋯⋯⋯⋯⋯⋯⋯⋯⋯⋯⋯

自己的脈像:

(正)/ (正)/ (正) / (零) / (負)/(正)/ (零) / (正)

⋯⋯⋯⋯⋯⋯⋯⋯⋯⋯⋯⋯⋯⋯⋯⋯⋯⋯⋯⋯⋯⋯⋯⋯⋯⋯⋯⋯

小結二:

1.在與心梗脈像圖例比較的六個經絡裡面,自己現在脈診健康的身體年齡是44歲,在與100位同年齡的人比較,健康排名是前面的35名;有四個經絡(66.7%)是不一樣的,總體說明距離心梗階段,還有一段距離喔!

2.後續改善的關鍵是透過科學養生的鑽石組合:平衡整復+科學脈診+情緒梳理+睡眠管理+飲食營養+肌力運動等的總體持續改善:含身體年齡+脈像型態二部份。期待長期脫離心梗威脅+守護健康喔!

⋯⋯⋯⋯⋯⋯⋯⋯⋯⋯⋯⋯⋯⋯⋯⋯⋯⋯⋯⋯⋯⋯⋯⋯⋯⋯⋯⋯⋯⋯⋯⋯⋯⋯⋯⋯⋯⋯⋯

回顧三:在2022.10.17日的最近(自己停藥7個月後),於2022.09.23 日回診心臟內科,得到最近的一次血液生化報告的結果(經過約一年的停藥+運動+睡眠+飲食等改善):除了壞膽固醇(標準《100,現況142)+總膽固醇(標準《200,現況215)超標外,其他都是綠色喔!同時,營養師建議的加強版心梗標準+現況是:(標準1:總膽/好膽《5,現況1:215/59=3.6+標準2:壞膽/好膽《3.5,現況2:142/59=2.4)二者全部綠色達標喔!

圖五:20220923日驗血報告

圖五:20220923日驗血報告

另外,最近一次自己的科學脈診報告的內在健康年齡左/右手是:40/38歲,脈像:身心皆脾/精氣不足型,心跳:74/73,血氧:97/97。其12個經絡的氣血分佈如下圖五:

圖六:最近40/30歲脈診報告

圖六:最近40/30歲脈診報告

另外,若根據最近金姆公司在王唯工教授"氣的樂章"一書發行20週年的線上共讀課程的"心臟效率不良"的原因,分為:

1.心腎不交:心包經C0+腎經C2都是負的,造成靜脈血液回流不足,心臟跟著不好。

2.心氣不足:肺經C4+脾經C3都是負的,造成心臟結構不好,容易高血壓/心臟病。

3.心血不足:肺經C4+膀胱經C7都是負的,造成心臟血流不足,容易心冠堵塞。

因此,比較自己經絡氣血分佈左右手平均值在上述1.心腎不交的C0(小正綠),C2(小負綠)與2.心氣不足的C4(小負綠),C3(小負綠)與3.心血不足的C4(小負綠,C7(小負綠);說明自己在心梗脈像或氣血分佈,距離"左右手平均值"是中黃或大紅的距離,還是蠻遠的。

小結三:

1.上篇自已的健康年齡是44歲,而本篇是40歲,與上述"心臟效率不良"1.~3.的原因與12經絡氣血分佈比較,說明自己與心梗的距離是"越來越遠"喔!

2.比較西醫的"血液生化檢驗"指標結果(2/10項NG)+心梗加強版指標的分析結果(0/2項NG);說明自己雖然停藥7個月了,透過運動+睡眠+飲食=減重+減壓的持續調理改善,還是比較更早曾經實驗的停藥3個月的結果(也是2/10項NG)來看,距離心梗的距離,還是挺遙遠+遙遠的喔!

⋯⋯⋯⋯⋯⋯⋯⋯⋯⋯⋯⋯⋯⋯⋯⋯⋯⋯⋯⋯⋯⋯⋯⋯⋯⋯⋯⋯⋯⋯⋯⋯⋯⋯⋯⋯⋯⋯

回顧四:在2023.02.12日的最近,自己發現在過去安裝一支心臟支架的近10年歲月裡面,透過"平衡整復+科學脈診"的調理/保養+至少一年多的每週三次/每次1.5小時的肌力課程(最近甩重5公斤左右+流大汗排毒+促進排便順暢(形狀/顏色/軟硬/每天早上一次)+睡眠品質/時間的保持(含盡量深眠在晚11時~晨3時之間+午/晚餐前小睡至少30分鐘)

=發現最近幾次西醫的血壓(長期維持在80/120左右)+血液生化檢驗=初步驗證"到達健康羅馬的道路有很多"(尤其,自己累積已經11個月沒有吃藥的體驗+許多身體功能的自然恢復:例如性功能);所以,也是鼓勵自己持續"保持+發展"更多新路的可能性+可以幫助更多有類似需要的人喔!

最神奇的是,自己最近去上一個"科技養生"課程時,一位同學分享他自己心臟問題解決後;居然,發現他原來在心臟問題期間,一直在雙耳的耳垂上,發生的下垂直線痕跡,也消失不見了!然後(其實多年前自己爺有類似現象!),我回來自己檢查:經過11個月連續沒有吃心臟藥的自己,原來也有此條下垂的痕跡;居然,檢查後也消失不見了。

raw-image

圖七:左耳耳垂的下垂痕跡不見了!


raw-image

圖八:右耳耳垂的下垂痕跡也不見了

小結四:

自己心臟問題恢復後,發現血壓也長期恢復正常+身體功能也恢復正常(含容易出血消失/性功能恢復/體重減輕/精神良好/睡眠良好/脈診平均45歲/上山下海正常/運動跑跳修復,⋯),現在也發現吃藥幾年的耳垂下垂痕跡也消失了;驗證恢復健康的羅馬道路,還是有許多條,更期待以後還會有更多條喔。

---------------------------------------------------------------------------------------------

回顧五:在2024.10.21日,話說大前天(2024.10.18日)自己去醫院門診檢視上週抽血的報告,醫生提醒與上次(約2.1年前的驗血)比較,竟然發現報告內容+數據的結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醫生好奇詢問自己是如何做到的?

圖九:2024.10.12日驗血報告

圖九:2024.10.12日驗血報告

圖十:2024.10.12日驗血報告

圖十:2024.10.12日驗血報告

圖十一:20220923日(2.年前)的驗血報告

圖十一:20220923日(2.年前)的驗血報告

小結五:

以上,與上次2.1年多前在20220923日收到的驗血報告比較:

1.原來不合格有二項:含壞膽固醇+總膽固醇,如今只剩下總膽固醇一項,所以說:“沒有最好+只能更好”(值得自己鼓勵自己+持續努力達到最佳上限:雖然,目前還不知道最佳上限在哪裡=說明人體自癒力的範圍有多大喔!)

2.總膽固醇比較二次的數值,一個是215,另個是220=差異不大。

3.說明至今約3年(2021年12月開始)+每週3次+每次1.5小時的徐棟英老師的“肌力+超慢跑”課程+睡眠/情緒/飲食⋯的調理=入替單單依賴長期吃藥+離開“副作用/抗藥性”對身體的良好影響(含恢復性生活的功能+離開嚴重畏寒的副作用)喔!

⋯⋯⋯⋯⋯⋯⋯⋯⋯⋯⋯⋯⋯⋯⋯⋯⋯⋯⋯⋯⋯⋯⋯⋯⋯⋯⋯⋯⋯⋯⋯⋯⋯⋯

⋯⋯⋯⋯⋯⋯⋯⋯⋯⋯⋯⋯⋯⋯⋯⋯⋯⋯⋯⋯⋯⋯⋯⋯⋯⋯⋯⋯⋯⋯⋯⋯⋯⋯

結語:

,*回顧上述橫跨將近“三年+五次“,含:自2021年12月開始徐老師運動後,經過以下日程:2022.3.24日/2022.6.18日/2022.10.17日/2023.2.12日/2024.10.18日”,計五次小結的總結:

ㄧ.徐棟英老師的肌力/超慢跑運動,是重大入替看診吃藥的關鍵因素,導致至今(20250730日),近3.5年來的健康狀態,不但沒有隨著年齡增加而衰退,反而改善的更加健康,也可以說是"逆齡而活"的學習與見證。

二.近3.5年來的演變與發展,說明心梗的狀態,根據脈診與驗血的檢測,距離心梗的距離應該是相對的遙遠喔!所以,驗證持續適當的運動型態與時間強度的保持,搭配美好的睡眠與情緒管理(例如:喜樂的心是良藥!)+適當的飲食機制(例如哈佛大學的健康餐牌:肉類:蔬菜:肉麵=2:2:1)=可以逆齡的“遠離病痛+守護健康”喔(例如過去近3.5年以來,幾乎沒有使用健保卡看病的需要與紀錄喔!)

三.因為過去3.5年自己整全的健康守護,不但沒有成為妻子孩子的財務與心理負擔;還因為持續學習+服務客人,累積超過1.6萬人次的脈診+約4千人次的平衡整復調理;同步增加每月收入台幣1~2萬元與看到客人“遠離病痛+守護健康”的喜樂滿足感。

注:"感謝您的閱覽,您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請幫我點紅愛心+回應(尤其,如果你有任何健康恢復的問題),讓這篇文章,能幫助到更多朋友,同時,也歡迎追蹤我,一起走上"全衡養生"之路喔!謝謝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自癒是與生俱來的,只要透過練習,就可以享受健康美麗的人生喔!
22會員
284內容數
人體很奇妙!具有隨時受傷(含生理+心理的傷害)+隨時神奇的自我修復功能。舉例,自一天勞累+一夜好眠後,就恢復精神了;到眼中風,經過脈診儀測+自我調理=也是幾天就全部恢復。我希望能夠收集個人體驗自癒的案例,以方便整理+分享,得以幫助更多人;尤其,那些類獨居老人或弱勢族群的人,可消除病痛不適+降低醫療開銷+有效恢復健康喔!
2025/07/16
老驢在114.07.03~14日,與子媳孫來美加旅遊,竟發現十年後的美國之行,有以下錯誤的學習:1.自租自駕開車:1)後視鏡的黃色三角形閃爍=車邊死角處有車接近。2)當走在10號州際公路時,導引路牌沒有確認的指示時,需要堅定走在10號公路上。 3)靠近離開的交流道前2公里,就可以靠最右車道了。
Thumbnail
2025/07/16
老驢在114.07.03~14日,與子媳孫來美加旅遊,竟發現十年後的美國之行,有以下錯誤的學習:1.自租自駕開車:1)後視鏡的黃色三角形閃爍=車邊死角處有車接近。2)當走在10號州際公路時,導引路牌沒有確認的指示時,需要堅定走在10號公路上。 3)靠近離開的交流道前2公里,就可以靠最右車道了。
Thumbnail
2025/07/09
在台灣寒氣入侵是主要慢性病的病因,如何預防寒氣入侵:1)氣溫18度以下,穿發熱衣服,吸濕排汗。2)加裝暖氣,讓晚上臥室大於20度,夏天睡覺開冷氣,應穿長袖長褲。多夢+夜尿+壓力+寒氣+情緒=是失眠的主因,克服的方法是早早入睡+疏離情緒+排尿/排寒管理+室溫管理+避免夜間干擾,例如燈光噪音等。
Thumbnail
2025/07/09
在台灣寒氣入侵是主要慢性病的病因,如何預防寒氣入侵:1)氣溫18度以下,穿發熱衣服,吸濕排汗。2)加裝暖氣,讓晚上臥室大於20度,夏天睡覺開冷氣,應穿長袖長褲。多夢+夜尿+壓力+寒氣+情緒=是失眠的主因,克服的方法是早早入睡+疏離情緒+排尿/排寒管理+室溫管理+避免夜間干擾,例如燈光噪音等。
Thumbnail
2025/06/28
寒氣是現代人慢性病排名第一的病因,因為會同步引起許多西醫藥認定的疾病。 排寒得宜,將可以實現中醫“多病同治”的醫理。
Thumbnail
2025/06/28
寒氣是現代人慢性病排名第一的病因,因為會同步引起許多西醫藥認定的疾病。 排寒得宜,將可以實現中醫“多病同治”的醫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一個追蹤超過20年,刊登在JAMA相關期刊上的研究,告訴我們如果是為了未來的健康,想要在年華老去之後還擁有比較健康的身心狀況,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
Thumbnail
最近一個追蹤超過20年,刊登在JAMA相關期刊上的研究,告訴我們如果是為了未來的健康,想要在年華老去之後還擁有比較健康的身心狀況,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
Thumbnail
週一1130722日下午在新北市到府調理一對90/80歲的黃姓老夫妻身體+探望高中老師後,天氣一直非常炎熱+悶熱。傍晚自覺鼻血快來,啟動脈診血壓環境測試+買水800cc自愈=結果高血壓一小時後下來了。
Thumbnail
週一1130722日下午在新北市到府調理一對90/80歲的黃姓老夫妻身體+探望高中老師後,天氣一直非常炎熱+悶熱。傍晚自覺鼻血快來,啟動脈診血壓環境測試+買水800cc自愈=結果高血壓一小時後下來了。
Thumbnail
以下紀錄自己發生身體發寒打顫的症狀時,脈診跟隨健康恢復的結果+學習:說明脈診可以幫助確認外邪感染的臨到+自癒+離開的完整過程,同時搭配的調理作為,例如增加睡眠或長期的肌力運動,都能幫助加速身體自癒+恢復健康喔!
Thumbnail
以下紀錄自己發生身體發寒打顫的症狀時,脈診跟隨健康恢復的結果+學習:說明脈診可以幫助確認外邪感染的臨到+自癒+離開的完整過程,同時搭配的調理作為,例如增加睡眠或長期的肌力運動,都能幫助加速身體自癒+恢復健康喔!
Thumbnail
如有在關注版主文章的格友應該都知道版主是名熱愛運動、生活作息正常(扣除假日熬夜打牌)、飲食還算均衡且不菸不酒的乖寶寶,但版主自認有輕微慮病症,再加上疫情過後,時常被健康資訊轟炸,每天電腦一打開首頁就會跳「年輕藝人OOO罹癌,不到一年離世」、「不菸不酒健康作息也會罹癌,早期發現成功抗癌O年」之類的新聞
Thumbnail
如有在關注版主文章的格友應該都知道版主是名熱愛運動、生活作息正常(扣除假日熬夜打牌)、飲食還算均衡且不菸不酒的乖寶寶,但版主自認有輕微慮病症,再加上疫情過後,時常被健康資訊轟炸,每天電腦一打開首頁就會跳「年輕藝人OOO罹癌,不到一年離世」、「不菸不酒健康作息也會罹癌,早期發現成功抗癌O年」之類的新聞
Thumbnail
在一項針對高齡族群的研究中,進行任何訓練量的重量訓練都與降低全因 (all-cause)、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和癌症 (cancer) 的死亡風險有關。
Thumbnail
在一項針對高齡族群的研究中,進行任何訓練量的重量訓練都與降低全因 (all-cause)、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和癌症 (cancer) 的死亡風險有關。
Thumbnail
\超級吃貨的身材管理好夥伴/ 專屬諮詢師提供日常飲食建議,了解回到目標體重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減重日常遇到問題可以找到人詢問獲得解答。🥰 中醫師把脈調整每週配置的中醫減重藥粉,搭配接近無痛感的中醫埋線減脂輔助,夏天之前找回更好看的曲線。💪
Thumbnail
\超級吃貨的身材管理好夥伴/ 專屬諮詢師提供日常飲食建議,了解回到目標體重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減重日常遇到問題可以找到人詢問獲得解答。🥰 中醫師把脈調整每週配置的中醫減重藥粉,搭配接近無痛感的中醫埋線減脂輔助,夏天之前找回更好看的曲線。💪
Thumbnail
人體最重要的器官非心臟莫屬,它控制著血液流動,身體任何器官、細胞等都無法缺少血液供給養分,否則便無法生存,因此照顧好心臟絕對是人人必要且須重視的課題。 不過隨著年齡增長,連帶心臟功能下滑,令不少人提心吊膽,對此,復健科醫師王思恒指出「1方法」,就算50歲後才開始執行,也能有效延緩老化速度。 年齡
Thumbnail
人體最重要的器官非心臟莫屬,它控制著血液流動,身體任何器官、細胞等都無法缺少血液供給養分,否則便無法生存,因此照顧好心臟絕對是人人必要且須重視的課題。 不過隨著年齡增長,連帶心臟功能下滑,令不少人提心吊膽,對此,復健科醫師王思恒指出「1方法」,就算50歲後才開始執行,也能有效延緩老化速度。 年齡
Thumbnail
減重,簡直可以說是現代人一輩子都在努力的目標。 可能你已經在減重路上卻窒礙難前;可能你還無法下定決心開始減重之旅;又或者你早走了太多冤枉路而信心大失… 建議你考慮中醫,讓專業的中醫師從各種不同的細膩評估與減重方式,用最適合你的方法陪你變瘦!
Thumbnail
減重,簡直可以說是現代人一輩子都在努力的目標。 可能你已經在減重路上卻窒礙難前;可能你還無法下定決心開始減重之旅;又或者你早走了太多冤枉路而信心大失… 建議你考慮中醫,讓專業的中醫師從各種不同的細膩評估與減重方式,用最適合你的方法陪你變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