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4人之靈性和尊重需求
接著是人之靈性,處境是真實經驗界。而所謂的真實經驗是屬於個人的,是自己內在產生的,也是身體感受的。
自己感受到的才是唯一真實,所以會受限於自己,是自己制約自己。
根據7.4.4〈關於愛的故事之內隱機制、啟示及收穫〉討論的內容,我們得知人之生活基礎的起點乃是建立於眾多經驗複製、模組循環的狀態,常常是周遭的多數人怎麼做,我們就跟著怎麼做;父母老師怎麼說,我們就會怎麼接受;社會習俗該如何,我們會認為本來似乎就該如此。
所以,我們認為,人的起點都是「無我」,即自己不存在,都有賴於對方的存在或告知而感知自己的存在,也有賴於與對方做出一樣的行為來獲得一體感,藉此認識自己屬於什麼樣的存在。
例如「人」這個概念,雖然其能為之事物及可能性還在擴展中,但最早期僅是在會不會用火、有沒有比動物更有製作多元化工具的能力上去判斷。
接著,發展出人是性善還是性惡,或是不善不惡,或有善有惡等。
民族主義崛起後則標籤化去認識美國人、法國人、中國人、日本人等。
全球化後則有地球人與非地球人的差別。
此外,還有星座命理八字五行等人格分類。
這些,都是「人」在不斷整合及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存在。
若在生物學的觀點,除鏡像神經元這種讓我們不自覺複製他人的言行舉止,使之與自己的內存意義與外在事物產生連結的學習基礎(鏡像神經元區、腦島和情緒大腦所在的邊緣系統,在受試者看臉部表情時都有活化,尤其是杏仁核(amygdala),這是邊緣系統中對臉最敏感的地方。所以這實驗支持了鏡像神經元透過內在模仿的方式,幫助我們瞭解別人的情緒。[243])外,在鏡像神經元的實驗中,還意外發現大腦頂葉蓋(parietal operculum)在模仿的時候活化得很厲害。
但頂葉蓋這個地方不是鏡像神經元的集散地,而且也沒有聽說有模仿的功能。
實驗人員表示,他們所看到的超強頂葉蓋活化是在右腦,右邊頂葉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我們身體的表徵,這個地方受損的病人會矢口否認他們的身體有任何不對勁。
例如他不承認他的左手癱了,如果你說:「手沒有攤,那請你把左手舉起來。」他會很大方的說「好呀!」然後表示自己舉好了,但是其實一動也未動,或是他不承認癱掉的左手是他的,而是屬於某個親戚的,有的時後他們甚至相信自己有兩隻以上的手。
而在模仿的時候,大腦這個地方會特別的活化,可能是大腦克服鏡像神經元所引起的混淆方式,以及搞不清楚這個動作的主人的可能性。
這可能是大腦有重新確定我們的動作是我們自己的身體在做的一個方式。[244]
然而,動作會影響我們的情緒。
例如看別人的表情時,自己的鏡像神經元區、腦島與邊緣系統的情緒腦杏仁核均有反應,這即表示我們容易因動作而引動情緒的變化。
那麼,如果頂葉蓋的功能不夠好,會不會我們連情緒是不是我們自己的都發覺不了?
義大利神經科學家馬可.亞柯波尼(Marco Iacoboni)在其著作中談了一個有趣的假設:「我對鏡像神經元如何變成自我和他人的神經強力膠的看法(或是說我的理論),開始於嬰兒大腦的鏡像神經元的發展。
嬰兒在微笑,父母也對他微笑,回應他。
兩分鐘以後,嬰兒又微笑了,感謝父母的模仿行為,嬰兒大腦可以把微笑必備的運動計畫跟看到的笑臉做聯結,微笑面孔的鏡像神經元就誕生了。
下一次嬰兒看到別人在微笑時,跟微笑有關的運動計畫的神經電路就啟動了,它模擬了微笑。
假若這個假設是真的——我認為是,而且幾乎確定一定是如此——那麼『自我』和『他人』早就不可分離的糾纏在鏡像神經元中了。」[245]
他說:「假如鏡像神經元的確是因為父母親和嬰兒的互動所塑造的,那麼這些神經元不只是具體呈現自己和他人,早在嬰兒還區分不清「我們」(母子或父子)時就開始運作了,遠在嬰兒知道什麼叫自我之前就發揮作用了。
從最原始的「我們」(us)開始,嬰兒慢慢的、自然的、直接的瞭解什麼是他人。他不需要複雜的推論,直到刻劃出清楚的自我與他人的界線。」[246]
所以,我們依此推定,人一開始的起點其實是「無我」,後因接受龐大的「無我」訊息之結果後,漸漸產生「我們」的概念,再由「我們」當中逐漸了解自己與他人之不同,乃至終究體認到「我」的存在。
這相當於我們「本能」、「不自私」及「自私」的進程。
每個人只要經歷多了都有共通經驗——有些事別人照做有好處,但自己照做卻得到責罵或傷害;有些人單純的信任與接受自己就是什麼可以一帆風順,但自己單純的信任與接受自己是什麼卻命運坎坷或意外頻傳——這些事情的經歷會讓我們發覺許多原則並非一體適用,也非各時空背景皆能暢通無阻。
所以我們會開始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是不同的,很多事情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因而覺察到如果自己不在某些地方與別人有所不同,自己就可能被淘汰或被遺忘,甚至有安全危慮。
而這份覺察該有所不同的醒悟,便是認識自己「欲求」的開始,也是由「不自私」走向「自私」的開始。
因向外的發展受到阻止,轉而向內自省的結果就是——自己發覺自己了——我發覺我自己有自己獨特的需要,故而才有明確想了解自己該歸屬什麼或愛什麼的需求。
所以人之情緒會因發現不滿不足而引動,而因有了歸屬與愛而得到滿足。
因此,有許多「愛」或「欲求」的行為會被說是「自私」,便不難理解。
因為處於「無我」及「我們」狀態之人,尚未有可以理解「我」狀態之人的經歷。
他們,並沒有足以同理那份經歷的根基。
[注釋]=================
[243]馬可‧亞柯波尼(Marco Iacoboni).洪蘭譯.天生愛學樣:發現鏡像神經元:從模仿、學習到同理、瞭解人我關係的腦際特派員(M).臺北市:遠流.2009.07.p128
[244]同上註,p141
[245]同上註,p142-p143
[246]同上註,p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