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班前,我收到一句話:
「離職單拿來我寫啊!」
語氣激烈,眼神帶火,像是朝我丟了一把利刃。
我是那天在場唯一願意接住這把火的人。當時是下午四點多,剛結束一輪換尿布與餐後照顧,大家正收尾準備下班。護理師在一線現場爆發崩潰:
「我真的受夠了,離職單咧?拿來我寫!」
我知道,那不是理性的決定,而是情緒早已累積太久的崩潰。
我沒有回擊,也沒有急著勸說,只是語氣放軟地問:
「妳還好嗎?」
她更用力地回應我:
「不好啊!離職單咧?拿來我填!」
情緒不是突然來的,是日積月累的沈重
這場爆發,並不是單一事件的引爆,而是無數「撐著但沒被看見」的壓力,堆積成的結果。
她一邊哭、一邊控訴:
「每次長輩狀況不好,都是我們護理第一線處理。家屬有意見也是我們出來面對。 人力不夠的時候我也沒多說。但怎麼可以還沒了解狀況,就當著別人面糾正我? 好像我什麼都做不好,真的很沒尊嚴…」
她不是不能被提醒,她只是希望:在被糾正之前,先被理解。
但我也理解主管的難
主管也不容易,他每天要面對的是:
- 機構整體營運壓力
- 成本與人力的調配困難
- 要求落實零失誤照護流程,卻資源有限
- 還得兼顧「主管的威嚴」
那天他當場糾正護理師的語氣確實直接,但他其實也沒罵人。
他只說了:
「我看到的是長輩的安全,我們不能大意。」
他的語氣緊了些,因為他也知道:
「大家都累,但照護標準不能累。」
我站在中間,看見的不是對錯,而是「沒人有餘裕」

一邊是爆炸的情緒,一邊是壓著不爆的責任。
那天我真實地體會到:
「這不是誰做錯,而是彼此都太久沒被理解。」
護理師想說的是:
「你能不能看見我一直很努力、不是不在意長輩的安全?」
而主任想說的是:
「你能不能更細心,別讓我扛更多風險?」
我心裡想的是:
「我們能不能不要每次都等到爆炸,才開始理解彼此?」
突然之間,我發現自己好像也太全能了點…
其實,我只是每72小時支援一次的報備社工,
理論上只需要整理文件、追蹤個案評估與紀錄、關心長輩, 但那天我竟然臨時成了情緒防爆小隊的第一線人員。
一邊聽情緒宣洩、一邊穩定場面,回家後我忍不住苦笑:
「社工的職責,好像永遠比我們自己寫在工作說明書上的還多一點點。」
但也或許,這就是社工吧。
當大家情緒滿點、現場快撐不住的時候, 那個先站穩、不跟著倒的人,就成了最溫柔的穩定力量。
正念不是要我選邊站,而是讓我「看見彼此」
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只是剛好學了一點正念。
它幫助我,在情緒風暴來臨時,不跟著被捲走,
而是先穩住自己,看清事情的原貌,再看見人心裡的難處。
我沒有馬上解決問題,但那天後,護理師沒有離職。
隔週我再次回到單位,她的情緒明顯平穩許多。 只是...還沒和主任說話。
但我知道,也許「那天沒有填離職單」,本身就是復原的起點。
正念練習邀請|下一次,風暴來時……
當你看到有人情緒激烈,先不要急著問:「你怎麼這樣?」
試著問:「他是怎麼一路累積到這裡的?」
當你看到有人太過嚴格,也別急著貼標籤。
問問自己:「他是不是背後背著太多,所以才無法放鬆一點?」
有時候,我們不需要立即解決所有問題,
但可以先選擇:不讓別人的風暴,把我們也吹走。
慢一點,就是力量。
看見彼此,就是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