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分享我所學習到的「初心」
初心 = 用一種像「第一次看到」的眼睛,「清明平靜」的心來看世界。
它不是「什麼都不懂的懵懂」,而是即使經歷過很多,仍願意用開放、好奇、不預設的心來面對每一刻。
失智症的長輩每天都忘了我,卻每天都不會忘記對我微笑
「欸?妳怎麼知道我的名字?」
這是我今天第十次叫他的名字了。

他每天都會忘記我,卻每天都對我微笑。失智長輩的反應,讓我忽然意識到:
他是不是每天都在活出初心—用「第一次看到我」的眼光,真誠地反應當下。
日復一日,我們都在失去初心?
我們的生活、工作、創作常常像SOP:
- 內容一篇篇發、孩子一句句問、會議一場場開
- 於是我們漸漸的學會了用經驗看人、用標準作業流程解決問題
但有沒有可能,在這些「重複」裡,我們也不小心忘了
每一次,其實都可以是第一次?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獨特的。
我曾經也是那個「太熟練」的人
在工作中,我也曾用一種過度自信的方式,這樣回應家屬:
「這類狀況我熟,我們處理過很多這種情況的長輩。」
我講的是事實,但少了溫度。
家屬聽得出來,我不是不認真,而是沒用心去重新認識他們的親人。
那段時間,我像是在完成任務,而不是參與關係,這種自動駕駛的行為模式,讓我對工作出現了「麻木」的狀態。
🎯我開始練習,摘下那副「經驗的眼鏡」
後來我試著在心裡多一個提醒
「這是第一次見面,我要重新看見你。」
我還是做著一樣的工作,但我開始用不同的方式,看待我的長輩個案。
我放下了「我知道他是怎樣的人」這種傲慢的熟悉感,改用好奇去靠近。
而教我會怎麼活成「每一天都是第一次」的,就是機構裡每次看到我,都驚訝地、快樂地打招呼的失智長輩們。
什麼時候該保持初心?又什麼時候該放下?
這個問題,後來變成我反覆拿來檢視自己的提問:
適合保有初心的情境:
- 親子互動、伴侶關係、創作卡關、與自己對話
- 當我們想要重新理解、建立連結、尋找可能性
不一定適合初心的情境:
- 高風險應變、制度操作、保護界線的應對
- 當我們需要快速反應、降低風險、維持效率與安全
初心不是天真,而是選擇性的柔軟。
什麼值得你重新看見?什麼值得你省下能量?
這是智慧,不是逃避。
給也在努力不麻木的你
我們都會累、會麻木、會想「快點處理完就好」。
但有時候,有些事若不著急著處理,
就當成第一次接觸的心態,去看見、去回應,那就是你的「初心」在活著。
這就是「活在不是反應的自動導航,而是有意識地靠近自己」的生活方式。
想邀請你一起想想:
- 有沒有哪個人,其實值得你再「用第一次的眼睛」看一次?
- 有沒有哪件事,你已經太熟悉到遺忘它原本的珍貴?
留言讓我知道,你最近在哪裡,看見了初心的影子。
或你也在什麼地方,慢慢學著放下那副「髒髒的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