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玻璃心」到「小超人」!培養孩子的能力感!🚀🏅
第三篇:從「玻璃心」到「小超人」!培養孩子的能力感!💪
各位爸媽們,上回我們學會了給予孩子「自主」的空間,讓他們學會自己做主。今天,我們要來培養孩子另一項超級重要的內在需求——「能力感」!當孩子感覺自己「能做到」、「有能力」,他們就能從「玻璃心」變成自信滿滿的「小超人」!
👶 「能力」的渴望:孩子為何總愛說「我會!」?
你是不是常常聽到孩子說:「我會!我會!」然後堅持要自己來?即使做得一團糟,他們也樂此不疲?這就是孩子對「能力」的渴望!他們渴望被肯定、被看見,渴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影響周遭的世界。
- 內在驅動力: 感覺自己有能力,是孩子探索世界、學習新技能的強大內在驅動力。
- 建立自信: 成功完成任務的經驗,能有效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
- 面對挑戰的勇氣: 擁有能力感,孩子才敢於面對新的挑戰,而不是輕易放棄。
🎯 設定可達成目標: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
要培養孩子的能力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他們體驗成功!這需要爸媽巧妙地設定「可達成」的目標。- 1-3歲(探索期): 任務簡單,強調動作的完成。
- 例子: 「把積木疊高高!」「把球丟進籃子裡!」「把小車車推到終點線!」
- 醫學根據: 這個階段的孩子透過感官動作來學習,完成簡單任務能刺激大腦的獎勵系統,釋放多巴胺,讓孩子感到愉悅,從而激發進一步探索的動力。
- 3-6歲(學齡前): 任務稍複雜,開始有簡單的步驟。
- 例子: 「自己穿衣服(即使鈕扣扣錯,也先肯定他的努力)」「幫忙把碗筷放到水槽裡」「畫一幅畫送給媽媽!」
- 醫學根據: 幼兒期是精細動作和認知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給予適當的挑戰,能促進大腦神經連結的建立,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 6歲以上(學齡期): 任務更具挑戰性,鼓勵獨立思考和規劃。
- 例子: 「自己整理書包(列出清單)」「完成簡單的家務(例如掃地、倒垃圾)」「學習一項新技能(例如騎腳踏車、游泳)」。
- 醫學根據: 學齡期是大腦前額葉皮層發展執行功能(如規劃、組織、自我監控)的關鍵期。透過完成有挑戰性的任務,能有效訓練這些高級認知功能。
🎨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肯定孩子的努力和嘗試!
我們常常只看到「結果」,卻忽略了孩子為此付出的「努力」和「嘗試」。
- 肯定努力:
- 「哇!你很努力地在疊積木耶!」「你很專心地在畫畫,真棒!」
- 即使畫得不像,也要讚美他的創意和專注!🎨
- 鼓勵嘗試: 即使知道他們可能會失敗,也要鼓勵他們去嘗試。
- 允許犯錯與學習:
- 錯誤是成長的機會,而非失敗的證明。當孩子犯錯時,不要急著指責,而是引導他們思考:「下次我們可以怎麼做會更好?」
- 醫學根據: 心理學研究顯示,鼓勵**「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父母,其孩子在面對挑戰時會更有韌性,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努力而提升,而非固定不變。這有助於降低挫折容忍度**(Frustration Tolerance)低的問題。
🗣️ 給予建設性回饋:溫和指出不足,提供改進方向!
回饋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關鍵。
- 具體化: 不要只說「你很棒!」,而是說「你把積木疊得好高,而且沒有倒下來,真厲害!」
- 聚焦行為: 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具體行為,以及可以改進的地方。
- 提供方向: 「如果你把這條線畫直一點,會更像喔!」
- 溫和語氣: 讓孩子感受到你是支持他的,而不是在批評他。
💡 小結:讓孩子知道「你可以」,他們就能做到!
培養孩子的能力感,是賦予他們面對未來挑戰的勇氣和自信。當孩子感覺自己有能力,他們就會更願意嘗試、更樂於學習。而你的育兒之路,也會充滿更多驚喜和成就感!
下一篇,我們將探討愛與被愛的力量,如何建立孩子的「歸屬感」連結!千萬別錯過囉!💖
#孩子能力感 #培養自信 #挫折容忍度 #鼓勵孩子 #育兒回饋 #成長型思維 #兒童成就感 #兒童發展 #自我效能 #積極心理學